董寧芳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山東 東營 257000)
沾化凹陷受多期、多組斷裂強烈活動和斷裂體系及構造體系轉化控制,形成了新生代“多凸多洼”、“洼凸相間”的復雜構造格局,尤其是燕山期北西向構造體系轉換為喜山期北東向構造格局,斷陷盆地早期構造大的體系轉換期在沙四段和沙三段之間,還是在沙四段和孔店之間界定不清。本文通過沾化凹陷斷裂發育及組合特征、斷裂活動性、沉積體系發育特征等綜合研究,認為較大的構造轉換時間應該是沙四上、下亞段之間 。這一認識,應該對該區沙四段勘探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沾化凹陷位于濟陽坳陷東北部,面積約3600km2。西北以邵家-義南-義東斷裂帶、埕南斷裂帶、埕東斷裂帶為界,相鄰構造單元為義和莊凸起、車鎮凹陷郭局子洼陷、埕東凸起、埕北凹陷和埕北低凸起,南鄰陳家莊凸起,東側南部以郯廬斷裂帶山東段西支-墾東斷裂帶與墾東凸起相接,北部以長堤-孤東斷裂帶為界,向東通過長堤-孤東潛山帶過渡到樁東凹陷。(圖1)。

圖1 沾化凹陷及周邊地區新生界斷裂綱要圖

圖2 沾化凹陷義深8-渤深4沙四上亞段東西向油藏剖面圖
沾化凹陷第三系由兩個不同結構特征的區域性構造層序組成。下第三系孔店組、沙河街組和東營組組成盆地下部同裂陷期構造層序;地層的巖相和厚度變化均較大,其發育明顯受到邊界斷裂活動的控制;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組成盆地上部裂后坳陷構造層序,穩定地披覆于整個盆地區。沾化凹陷總體上是一復式半地塹式的斷陷。凹陷的發育由于受到北東、北東東向的張性、張扭性大斷裂的控制,形成由多個“北斷南超”的半地塹和低凸起組成的復合構造格架。
在沾化凹陷拉張斷陷盆地長期繼承性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各構造帶的產生和持續活動,構造格局日趨復雜,構造活動方式多種多樣。邱以剛等(1991)、路順行(2003)等將沾化凹陷的發育過程劃分了五個階段。
沙四段構造演化時期,眾多學者認為斷陷盆地早期構造體系轉換期為沙四段和沙三段之間。從沾化凹陷斷裂發育及組合特征、斷裂活動性、沉積體發育及沉積邊界條件等綜合來看,構造轉換的時間應該是沙四上、下亞段之間。沙四上為完整的湖相沉積,沙四下為北東向斷層,沙四下為南掉的斷層,由于受構造應力轉換,沙四上為北掉斷層。
沾化凹陷由多個不同地質結構單元組合而成,受多期、多組斷裂強烈活動和斷裂體系及構造體系轉化控制,尤其是新生代早期,即斷陷盆地形成早期,燕山期北西向構造體系轉換為喜山期北東向構造格局,沙四段處于構造體系轉換期,構造面貌及格局復雜,控制形成的沉積體系類型和展布特點鮮明,進一步控制成藏特征的獨特性。
2.1.1 控制優質烴源巖發育
烴源巖是油氣成藏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其發育和分布受控于構造沉降引起的可容空間和相對湖平面的演化。沾化凹陷經過多期的構造演化,多期生烴排烴達,烴源巖的生油門限,又加上沙四段埋深較深,沙四段富集優質烴源巖,這些優質烴源巖為油氣成藏的良好條件。
2.1.2 控制圈閉發育的多樣性
受燕山期、喜山期構造運動的控制,沾化凹陷主要發育北東、北西和近東西向的三組斷裂,由于這些斷裂的發育及其與地層超剝關系的匹配,在沾化凹陷洼陷可形成多種類型的圈閉,如構造、構造巖性、地層超覆、剝蝕不整合等圈閉類型。
2.1.3 控制成藏的多期次性
研究表明,渤海灣盆地新生代斷層供油是油氣成藏的主導因素。沾化凹陷經過燕山期到喜山期的轉化,沙四段為構造轉化期,油氣成藏具有多元供烴,多期充注的獨特特征。第一次充注為東營期末,第二次充注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館陶沉積以來,此時,沙四上亞段烴源巖已進入成熟階段;第二階段為明化鎮組沉積至現今,沙四上亞段烴源巖仍處在成熟階段,原油主要來自本層段的烴源巖。
2.1.4 控制油氣的富集
油氣富集主要受斷裂、生油條件及沉積相帶等的控制。沾化凹陷優越的生油條件是油氣富集的基礎。多期次的構造演化和構造體制轉化,形成多種沉積相帶,斷層的強烈活動為沾化洼陷深層油氣的垂向運移聚集提供了必要條件,油氣比較富集。
根據油氣藏所處的位置,沾化凹陷沙四段可劃分為三大類型油氣藏:洼陷帶斷層不發育,油藏和沉積相帶關系密切,形成巖性油氣藏;緩坡帶斷層發育,斷層活動較強,控制油氣藏的因素為斷層和沉積相帶,形成構造-巖性或巖性-構造油氣藏;在斷裂帶,斷裂系統十分復雜且斷層活動特別強,油藏主要受構造帶控制,形成構造油氣藏。
3.1 沾化凹陷受多期、多組斷裂強烈活動和斷裂體系及構造體系轉化控制,形成了新生代“多凸多洼”、“洼凸相間”的復雜構造格局,尤其是新生代早期,燕山期北西向構造體系轉換為喜山期北東向構造格局。
3.2 在斷陷盆地形成早期,燕山期北西向構造體系轉換為喜山期北東向構造格局,沙四段處于構造體系轉換期,最大轉換期在沙四上下亞段之間,構造面貌及格局復雜,控制形成的沉積體系類型和展布特點鮮明,進一步控制成藏特征的獨特性。
3.3 沾化凹陷構造演化對沉積和成藏要素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沾化凹陷成藏有多期成藏、多次充注的特點,由于復雜的構造演化,洼陷內不同部位斷裂發育不盡相同,從而形成巖性、構造-巖性或巖性-構造、構造等多種油氣藏類型。
[1]金強.有效烴源巖的重要性及其研究[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1,8(1):1-4.
[2]Soreghan M J,Cohen A S.Textural and compositional variabili-ty across littoral segments of lake Tanganyika:the effect ofasymmetric basin structure on sedimentation in large rift lakes[J].AAPG Bull,1996,80(3):382-409.
[3]Bertrand P,Lallier-Verges E,Boussafir M.Enhancement of ac-cumulation and anox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controlled by cyclic productivity:a mode[J].Organic Geochemistry,1993,22:511-520.
[4]李丕龍、張善文、曲壽利等.陸相斷陷盆地油氣地質與勘探:卷一·陸相斷陷盆地構造演化與構造樣式[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