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2013年新年第一周,中國城鎮化發展總體綱要《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 (2011-2020年)》(簡稱“規劃”)初稿編制完成,料將于“兩會”前后發布。
這份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和住建部等十多個部委參與編制的《規劃》既出,市場嗅覺已有觸及,尤其是房企更有搶占先機之勢。此間花旗銀行分析,伴隨中國城鎮化政策推進,基建、國內房企將明顯受惠。據1月7日恒大地產所發2012全年合約銷售簡報,其去年全年銷售額923.2億元中,逾98%得益于非一線城市項目,其中三線城市占大多數,受益于城鎮化政策導向明顯。
不過,這種公共服務缺失、宏觀政策尚不明朗之下的房產先行,引發業內人士擔憂,畢竟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以趕農民上樓為目的的城鎮化已有上演,如果還僅僅停留于盲目“為城鎮化而城鎮化”的表象,中共十八大以來廣為議論的“城鎮化紅利”不會兌現。正是基于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乍一聽說《中國新聞周刊》要探討的“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城鎮化”主題,就興奮地連聲道“好”,并將中國下一步城鎮化的戰略思路建議為三個層面:推進工業化、人口布局、基礎工作。
“我們需要的城鎮化,形式上是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升級;實質上則是推動各種要素流動性增強?!绷硪晃晦r業經濟學家、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臨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如此建議。
《規劃》中,幾個關鍵詞格外引發關注: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可持續。并表示要推動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而圍繞此戰略的城市群構建,以及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因其具體且頗有針對性而值得期待。
近年來,中國屢有圍繞城鎮化探索的樣本:四川、重慶等。據《中國新聞周刊》此前采訪調研,其戰略核心有一致指向,即試圖打破農村土地和人口制度束縛,促進生產型要素的流動。2012年底在江蘇太倉采訪時,當地一些市鎮官員和村支書坦言,在其經濟發展至一定程度(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社會發展要有進一步突破,亟須國家層面在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予以支持。
在城鎮化亟待推進的諸多改革中,這兩項制度從實踐和理論層面均首當其沖。按照黨國英的觀點,城鎮化的本義是在經濟結構升級、工業化推進過程中伴以人口調整,“讓人口流動適應經濟調整”,而整個過程應該是人口福利水平提高、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過程,人口布局應堅持自由、平等、健康、公序原則。
在他看來,戶籍制度改革“并不難”,只需捅破一層利益與政府履責的窗戶紙。相較而言,土地制度改革則較難,亟須完成新一輪“思想解放”,以解決農村土地的產權問題。
結合自己對歐美發達國家城鎮化的考察和研究,徐祥臨將人口、土地等要素的充分流動歸結為該過程成功的不二法門。在要素充分流動前提下,讓從事各種形式產業的人都有獲益預期,使得農民所掌握的稀缺性要素得到貨幣評價。
具體做法包括:其一,閑置宅基地進入市場機制,給進城農民土地變性后的價值體現;其二,將現有耕地予以整理,擴大耕地面積,擴大的部分返利于民。“我的保守估計,18億畝現有耕地可多整理出1.5億畝。”徐祥臨說,按照市場價格評估,這部分土地至少可產生1.5萬億收益。以此市場手段改革,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自然會有大幅提高;其三,提高現有耕地質量。理論上講,耕地質量提高后的糧食產量可增加20%-30%,“這些也要對農民有貨幣承認?!?/p>
圍繞土地制度,《規劃》給出的路徑為大幅度提高農村征地補償,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規劃》針對現實中廣為詬病的戶籍制度,提出在全國統一推行居住證的可能性。對此,有觀點認為是解決收入分配、擴大內需的有效舉措。
近日接受《人民日報》采訪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表示“戶口是造成城鄉居民待遇差別的最大障礙”,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將附著在戶口上的福利逐步剝離,逐步突破戶籍與福利合一的社會管理制度。他認為,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實行省級行政區域內“一證通”。居住證辦理者,在子女就學、社會保障、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方面可享有與當地人口同等的權利。
黨國英卻對此頗不以為意?!耙粡埳矸葑C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憑空再增加一張居住證,豈不是徒增負擔?”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形式上的證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附加其上的東西。在他看來,建立一個以家庭為單位的全國統一稅務賬號之后,人員的流動管理會顯得簡單,流出城市和流入城市之間的對接也會容易。在將來各個城市必然要爭奪人口的趨勢到來之前做好這些事情,會使得城鎮化紅利能最大化被享得?!耙粋€稅務賬號、一個選民選區、一個社保中心,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彼竦嘏u一些部門行政不作為,或者避重就輕。
以徐祥臨的“要素流動”理念,亟待改革的是財政、金融政策,雖然近年來財政政策有一定改變,但差距尚大,未來應轉而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并以提高基層公務員、老師等財政供養人員收入水平為突破口,帶動地方消費能力、服務意識和參與社會管理等積極性的提高,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另外,應加大提高耕地質量的支持力度。
相較財政,金融政策改革更為徐祥臨所期待。他建議農發行等政策性金融的投放量應有倍增,“幾倍乃至數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并遵循量足、利率低、期限長等原則。同時,金融政策應向國土治理傾斜。最終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進而增強其參與市場和社會事業的能力和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