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上下普遍擔憂中國在工業制造和創新方面的進步將挑戰美國制造業的領先地位。然而,當我們審視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現狀時,卻發現情況并非如此。中國是電子產品制造大國,全球半導體產業嚴重依賴中國市場,但其自身在半導體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中國半導體消費和生產之間的鴻溝不斷拉大,半導體貿易逆差持續增加,這是由于中國為制造無線通信產品而不斷增加先進微處理器的進口,尤其是從美國進口而導致的。
中國在微處理器的加工和設計上還遠遠落后于前沿技術,體現在中國缺乏基本的半導體專利。在獨立乃至合作形成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前,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先進制造業謎團:為什么中國政府大力打造自主創新和生產能力,卻仍在半導體設計和生產上收效甚微?
研究貿易的經濟學家給出了一種流行的解釋,即國家主導產業是罪魁禍首。他們認為技術民族主義和幼稚產業保護主義使中國無法從貿易中獲利并促進技術學習和生產率的提升。但這種解釋無法令人信服。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強調了經濟學理論的基本缺陷,即沒有分析發展中國家的制度和產業結構與那些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繁榮的發達國家有何不同。林毅夫認為,政府政策可以讓企業在開放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前提是它能反映特定國家和產業的經濟結構和制度。
半導體產業是中國自主創新政策的優先目標,包括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半導體公司,將它們發展成為市場份額、制造和創新能力均全球領先的企業。半導體自主創新理念源于獲取國外核心技術代價過于高昂或受到限制,因此中國需從技術引進轉向自主研發。
許多官方自主創新政策學說仍密切結合中國需要發展國內尖端加工技術的理念,但這忽略了創新極其重要的需求面,且最重要的是,中國缺乏互補的“軟”能力,如專利、許可和協調多層次國際創新網絡的能力。
因此,中國的自主創新政策往往忽視了中國企業融入全球半導體價值鏈可使他們獲得國外技術和互補能力,而在國內得到這些成本太高,且耗費時間。事實上,中國的半導體公司競爭激烈,這壓低了其利潤空間,使其可用于研發和創新的資金減少。這些公司迫切希望從全球生產和創新網絡中獲益。
簡言之,中國半導體產業兩大創新戰略并存,但交集甚少:一是政府強調自主創新;二是企業層面努力加強全球技術采購。中國先進制造業的根本挑戰在于,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方式。
毫無疑問,對于中國這樣的先進制造業的后來者,加強國內創新能力是超越出口導向型“世界工廠”模式,完成可持續經濟轉型的關鍵。中國在激光、納米技術、先進計算和新能源技術等行業一直在這樣做。然而,中國在半導體產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發展水平,這個產業的自主創新需要與復雜的全球技術采購相結合。對中國來說,過分強調技術自主性的創新政策產生了意外的負面影響,現在是時候對此進行總結和改變了。
只要中國兩大創新戰略相互孤立,創新體系就將是零散的,這樣的體系難以讓中國應對深度融入全球半導體價值鏈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也進一步增強了根深蒂固的創新障礙,這些障礙反映了后發工業國的身份和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產。
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的核心部門一直存在創新空白,無論是在設備、核心部件、軟件還是系統集成方面,都依賴美國技術。因此,只要美國企業在創新方面保持領先,中國半導體產業升級就將為它們開辟重要的新市場。如此一來,美國與中國不僅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合作成為可能,而且還能實現雙贏。中國會得到更多其在某些情況下迫切需要的技術,而美國向中國出口技術將獲得新的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然而,這樣的合作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在有爭議的問題上堅持權利和義務的互惠,如尋求知識產權保護與中國希望技術擴散之間的適當平衡。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要建立這種互惠并不容易,但調整互惠規則是可能的,前提是美國和中國有共識,即雙方盡管經濟體制和創新體系不同,但彼此高度依存。
(譯/羅媛)
迪特爾·恩斯特
(作者系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前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