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菲律賓上訴法院對有關轉基因食品做出的判決讓環保人士激動不已,而他們此次戲劇性的勝利事實上是科學與理智的一次失敗,也不利于今后以開放的心態研究人類的重大問題。這項判決同時也直接威脅著世界上成千上百萬人民的健康。
法院判決研究人員停止對茄子進行生物工程改造的田間試驗。在這項試驗中,研究人員在茄子里面加入了一種常見土壤細菌的基因,即蘇云金芽(或稱Bt)基因,這種細菌會使生物自動產生殺蟲物質。這樣,帶有Bt基因的作物就能讓農民們大量減少工業殺蟲劑的使用,不僅節約了開支,也提高了生產效率,食物產量相應增加,價格也會因此而降低。
人們種植這類作物已經有十幾年了,目前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玉米以及一半的棉花都采用了Bt的方法,而且科學界已經達成了共識,認定此類作物完全不會危害人類健康。他們對此的肯定就好比堅信氣候變化一樣,這一共識廣為同行接受并且篤信不移。
研究也表明,基因改良后的雜交物種對環境的影響其實很少,而相比之下,人類自農業起源之初使用的任何雜交培育方式,以及現代將作物種子暴露在輻射之下從而引發基因突變的方式,對環境的影響反而更大。
在法庭辯論中,盡管經過生物工程改造后作物的安全性令人信服,但反對者們在缺少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全程情緒激昂的爭辯照樣產生了效果。鑒于不確定因素讓一切變得更為恐怖,他們察覺到并充分利用了基因改良食物不能百分之百確保安全的這個論點。在辯論中,他們站在道德的高度呼吁大家保護自然,認為Bt茄子的試驗威脅了菲律賓人擁有的一項憲法權利,即維持“一個平衡且健康生態環境”的權利。法院不僅全然接受了這樣感性的辯論,而且,一旦裁決中的邏輯與語言廣泛應用于今后的危機處理方式中,將會使現代社會的發展遇到一次急剎車。
菲律賓法院認為,轉基因食品“改變了生態系統中物質的本原狀態”。事實確實如此,但是,在如此這般標準的基礎上來發出禁令實在荒唐滑稽。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幾乎都是在改造環境的“本原狀態”。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標準廣泛用于現代人類的生活中,人們需要放棄多少東西?就如那些以電為動力的工具,又如交通出行方式里的機械化工具,又或是那些養活了全球約70億人口的工業食品生產方式。這一切,對現代人的生產、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
法院否決試驗的原因也在于這樣的試驗“在嚴謹的科學意義上,不能確保完全對人類健康與生態無害”。想象一下,這樣看似吸引眼球卻實際滑稽的風險衡量標準,即所謂的“絕對科學安全依據”,將會對我們的現代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法院的這一判決同時基于另外一項荒謬牽強的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禁止試驗是因為這樣的試驗“涉及蓄意或故意改變生態系統中生物的基因特質”。換句話說,就是指這些雜交物種是人為制造而非自然生長的。環保人士在情感上無法接受轉基因生物以及其他現代技術的關鍵原因在于,他們認為人類制造出的物質遠比自然界的物質恐怖,這是他們對風險感知的一般參考要素。但是,這與轉基因食物是否安全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菲律賓人的此次判決可能會被類似案件援引為先例,比如,正在進行的黃金大米試驗也有遭此劫難的可能,這種黃金大米改良后含有β-胡蘿卜素或維他命A,而維他命A缺乏每年會導致全球100萬~200萬人死亡,并引發5萬例不可逆轉的失明。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基地就設在菲律賓,他們已經就黃金大米的安全性開展了多次試驗研究。而此次菲律賓法院的判決可能會將這類研究扼殺在搖籃之中。
人類想要避免現代技術對健康和自然界的傷害情有可原,我們甚至可以怒斥那些從中獲利的貪婪企業,但是在這樣的情緒影響下,決策者們忽視了大量的事實證據,采用理想化而非實事求是的方式來處理風險,這樣不僅幼稚、不理智,而且不具可行性。
這也給世界法律界載入了一種針對自然的烏托邦主義,在這樣的世界里人們會拒絕一切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進步。
盡管菲律賓的此次判決對環保人士來說是一次看似正義的勝利,但是對全世界人民來說,卻埋下了一個深深的危機。
(譯/王琛)
大衛·洛佩克
(作者系哈佛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風險交流顧問,著有《到底有多危險——為何我們的恐懼不總是與事實相符》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