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
當下也許是樓市調控最艱難的時刻之一。
北京等一線城市房價不斷沖高、地王頻出,而在鄂爾多斯、營口等眾多城市的新城區里大批新建住宅滯銷、幾成鬼城。過去實施多年的“一刀切”調控政策,以限購和限貸為核心的行政式的管理手段,在應對全國房地產市場冷熱不均的新形勢,已難堪維穩重任。
作為中國事實上的支柱產業之一,樓市能否健康發展,也關乎經濟全局。與三線城市房價的急起急落相比,一線城市房地產穩定上漲,幾乎成為了投資的避風港。
行政式干預是過去中國樓市調控的一大特色。
從房地產融資、開發、銷售,房地產行業涉及的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有行政這只手在背后“調控”,其干預的方式也可謂五花八門:陜西省住建廳和物價局在2012年10月聯合發文,要求開發商測算成本,把利潤率控制在10%以內;在房價連破紀錄的北京,從今年5月開始,項目預售證,需由分管副市長審批劃鉤后,建委才能最終確定能否給批。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一直以來,決策當局對房地產的調控更多地集中于房價的本身,依賴金融工具和行政手段去抑制需求和變相控制供給,而不是從根本上去理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其結果就是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越來越畸形。
一系列的行政調控,不僅沒有讓房價實現“合理回歸”,反而造成一些一二線城市市場供應短缺,房價上漲預期強烈。
中原地產對歷次樓市調控后市場成交量的監測顯示,“新國五條”對市場的影響最不明顯。2010年5月及2011年2月,新房市場成交量均在政策出臺后出現了35%以上的明顯下跌;而本輪“新國五條”出臺后,新建住宅成交量環比僅下滑18%。
市場的普遍預期是,一二線城市的調控加碼并不能改變房價上漲趨勢,三四線城市放松調控則會加大房價上漲預期,從而出現全國性房價上漲的可能。事實上的情況是,雖然國家統計局監測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已經連續十多個月上漲,但并未招致調控加碼。
新一屆政府履新以來,雖然調控的總體基調尚未改變,但轉換思路、減少對行政性措施依賴的信號不時顯現。
在最近幾年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房地產調控成為熱門詞匯,出現頻率較高。但是這一慣例,近期卻被打破。據不完全統計,從3月18日至今共召開了19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3月27日和6月26日的會議中,提到了“房地產調控”的字眼,其余與房地產有關的表態甚少,且多涉及保障房或棚戶區改造,較少提及商品房市場。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上半年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曾經提到“積極釋放有效需求,推動居民消費升級,保持合 理投資增長,積極穩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里面,只提“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而不談房地產調控。就在2012年底的政治局會議上,對房地產的提法為“要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半年間,政策口徑已有很大不同,背后的涵義耐人尋味。當日滬深兩地地產股大漲,顯示出市場對這一表態的正面解讀。
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執行主席顧云昌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由于不同城市的市場供需形勢有所不同,并非所有城市都會調整限購等行政性調控手段,但去行政化應該是樓市調控政策的大方向。
一種長效機制有望取代行政調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27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要加快建立房地產穩定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住建部相關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透露,這一長效機制包括了土地、金融、稅收等多方面內容,與此前的調控措施相比,更具有改革色彩。
今年“兩會”之后,中央政府已在醞釀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具體由發改委牽頭,住建部、國土部等相關部委參與制定,目前,在房產稅試點、保障房建設、公積金貸款等多個議題上在完成草稿起草后,已經進入征求意見階段。

在方案制定過程中,圍繞房產稅試點的爭議最為激烈。據悉,今年4月,杭州版房產稅方案已經成型,主要參考上海模式,存量免征、家庭第二套起征,當時預計在5月頒布實施,但此后并無下文。由于中央早在2012年初即確定擴大房產稅試點范圍,相關方案早已經制訂,只待擇機推出。因此,此番杭州試點難產,亦被解讀為中央相關政策已經調整。
在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鏗看來,房產稅問題矛盾交織、利益博弈,重慶和上海的試點也不成功,并沒有見到效果。他認為,首先要有頂層設計,把基本的思想統一,然后再去實驗,做得不好就修改,最終達到全面實施。
土地改革則更為棘手,觸及的利益方更多。
目前,現階段土地出讓大多數仍為價高者得,土地出讓金一次性付清。過去的房地產調控重點多在房價。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中,摸索出“限房價、競地價”的模式,既保證了土地出讓金的快速增長,同時又能穩定名義房價的增速。
今年8月,北京市國土局采用“限房價、競地價”方式,推出了朝陽區豆各莊鄉土地儲備項目B、C地塊,最終為恒大地產以近51億元的價格拿下,比起拍價高出一半多,而該地塊上的商品住房銷售則被限價在22000元/平方米以內,單套總價不得超過200萬元。
但是,這種“限房價、競地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極易被架空,開發商可以通過與購房者簽訂多個合同,來規避限價,而競地價的做法,無疑將進一步推高地價,為未來房價暴漲埋下伏筆。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獲悉,在發改委牽頭制定的土地長效機制中,土地類別與作用劃分將更加細化,供地可選年租形式收取土地價款。而當下,地方政府出讓國有土地大都是一次性出讓70年或40年的方式,屬于批租式。而采取年租制,沒有了土地出讓金的一次大額資金支付的門檻,開發商的融資壓力減小,金融風險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投資人建設和用地方面的雙重資金壓力。
農地入市等問題目前未見新進展。當前,在國內土地二元結構下,農村的集體土地必須通過政府收購轉化為國有土地,才可以上市招拍掛。一位參與征求意見的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他曾提議可在集體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有序組織少數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入市的試點。
目前,有關建立房地產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兩項基礎性工作: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全國聯網、健全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仍在推進。中國指數研究院指數研究總監何田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目前國家統計局重點監控的70個大中城市,已經具備聯網條件。
作為增加供給的嘗試,新一輪棚戶區改造如何推進,也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今年7月初,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明確了今起5年內全國棚戶區改造目標:改造城市棚戶區、工礦棚戶區等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目前,全國范圍內棚戶區的改造總費用仍然匡算中。
國務院在今年7月底召開的全國棚戶區改造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要求,各地要在10月底前編制完成2013-2017年棚戶區改造規劃,明確分年度、分類別改造任務,并落實到市縣。根據國土部的測算,總改造面積約為涉及土地21.37萬公頃,相當于2011年全國住房用地計劃。
住建部副部長齊驥近期表示,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戶區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區,大多遠離城市、縣城,即使在城市中心區的棚戶區,建筑密度都很大,加之各地一般遵循先易后難原則,待改造的難度更大。在齊驥看來,資金缺口大是這一輪棚戶區改造的最大問題。
國家開發銀行已從中國人民銀行獲得約1000億元規模的軟性貸款,用于城市棚戶區改造的配套信貸投入。9月初,江蘇南通市獲得由國開行發放的第一筆棚戶區改造專項貸款,貸款總額為100億元。
但這也只是杯水車薪。據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測算,按照現行政策和貨幣補償標準粗略計算,北京每疏散舊城區1000名人口,所需資金至少為15億元人民幣。僅北京一地,確立的未來五年棚戶區改造計劃共需要資金余約5000億元。
住建部統計的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五年內,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1260萬戶,約占同期保障性住房開工總面積的4成,但真正建成投入使用的目前還不到60%,相當一部分成為了單位變相的福利分房。
因此,如何引導民間資金參與棚戶區改造,成為新一輪棚戶區改造能真正落實的關鍵因素。發改委副主任穆虹在今年7月曾表示,將深入研究創新融資機制,消除民間資本參與棚改的政策障礙,具體可以通過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參股、委托代建等多種方式參與棚戶區改造。
過往經驗表明,開發商普遍對市中心棚戶區地塊興趣濃厚,但是,由于此輪改造的地塊大都地處偏遠、零星分散,拆遷、規劃以及安置等方面的成本比普通的地塊要高,擠占了很多利潤空間,如何吸引開發商成為各地政府繞不開的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