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圍繞在敘利亞出現使用化學武器問題,美國總統奧巴馬一直舉棋不定,已于8月31日就美國是否采取有限軍事打擊行動一事尋求美國國會的批準,實際上推遲了這一軍事行動。9月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通過決議,授權美國對敘利亞動武,但提出時限并禁止地面部隊參戰。參議院下星期將就這一決議進行全體投票,做出決定。
近日來國際輿論議論紛紛,一是懷疑奧巴馬政府的信譽,因為一年多以前奧本人曾說過,如果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那就“越過了紅線”,美國不會坐視不理。二是美國的戰略收縮和外交孤立主義傾向在發展,不少人懷疑美國的“世界警察”還能當多久?
美國在中東地區歷來卷入很深,有著極其重要的地緣政治和能源資源因素。近年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加上美國經濟遭受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的嚴重打擊尚在緩慢復蘇,美國的對外戰略正作出相應的收縮與調整,已完成從伊拉克撤軍,并著手撤離阿富汗,開始將戰略重心和資源投向亞洲,美國實行亞太“再平衡”政策的聲音不絕于耳。
然而,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出發,美國都不會,也不可能放棄中東。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能源獨立戰略已經初見成效,國內石油和頁巖氣開采大大增加,北美、拉美和非洲對美原油供應在美國石油進口中的比例已遠遠超過中東地區。這給美國在中東事務的處理中增加了戰略和外交上的回旋空間。這是我們觀察美國中東戰略和政策必須考慮的大背景。
從歷史視野觀察,美國建國以來,其外交思想和對外戰略一直隨著國內政治斗爭和國際局勢變化,在孤立主義和對外干預兩者之間“搖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美國推動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從此美國對世界負有“特殊責任”、是“世界警察”的思想就在美國的“精英”中扎下了根。從國際金融、經濟和貿易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到二戰后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扶持日本在亞洲的發展,無不體現了這一思想。最近,奧巴馬總統在就軍事打擊敘利亞發表講話時,一開口就是“我們美國”如何如何,其潛意識中美國對維護1945年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有著特殊責任的思想十分明顯。
美國在軍事打擊利比亞行動中讓英國、法國打頭陣,在是否對敘利亞采取軍事行動上猶豫不決、小心翼翼,確實反映了美國國內就美對外軍事干預問題存在重大分歧,而且爭論不斷。
最近美國民調顯示,不少美國人對美國卷入敘利亞沖突有很大疑慮,擔心美國再次陷入“伊拉克陷阱”。他們對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花費一萬多億美元,數千美軍喪命至今心有余悸。而且,聯合國安理會目前就敘利亞問題的討論陷入僵局,美國無法獲得安理會對敘利亞采取軍事行動的授權,加上最近英國下院否決了卡梅倫首相對敘動武的提議,更使美國老百姓疑慮重重。這也反映在美國參議院外委會4日的決議中,雖然同意動武,但限制明顯。華盛頓的外交決策者以“世界警察”自居的思想與普通美國民眾對美軍事卷入國外沖突的抵觸和懷疑之間的巨大認知“鴻溝”,可以說是奧巴馬政府決定將有限軍事打擊敘利亞的計劃提交美國國會審議批準的根本原因。
其實,美國以人道主義為由對外進行軍事干預也是自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形成勢頭的。突出的例子是當時美國應對盧旺達的種族清洗遲緩引起的反彈。后來在東、中歐的波黑和科索沃問題上,一直到近來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美國和西方國家在“人道干預”上的立場逐漸清晰,行動趨于頻繁,或通過聯合國安理會,或繞開安理會,直接由北約國家出兵進行軍事干預。進入21世紀以后,打擊恐怖主義以及擔憂恐怖主義勢力掌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更進一步加深了“人道干預”在美外交戰略中的分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各國都堅決反對任何人使用化學武器這種已被國際社會禁止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希望堅定地捍衛《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這一點中國和許多國家一樣,態度鮮明,毫不含糊。我們堅持認為,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唯一有效途徑是通過政治談判實現國內和解,尋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當今世界要求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大勢,是國際社會的主流思想。中國、俄羅斯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對“人道主義干預”的概念本身就有不同看法,對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打著“人道干預”的旗號為自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服務,更是旗幟鮮明的表示反對。西方社會內部的不同聲音如今也此起彼伏,英國議會否決政府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表明連英國也不想再次充當美國“世界警察的副手”。美國對自己在敘利亞的軍事干預應三思而行,對繼續充當“世界警察”也要做深刻的反思。
(作者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