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美國硅谷傳奇故事的暢銷書《Facebook Effects》(臉書效應)中,作者敘述了一個很有趣的情節: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2005年4月的一天晚上,在價格昂貴的Village Pub餐廳里,艾塞爾風險投資公司的首腦們盛情邀請嶄露頭角的“Facebook”的幾位年輕領導人共進晚餐。該公司的首席合伙人布雷爾精通美酒并出手大方,點了一瓶400美元的名酒,但是,Facebook 的總裁扎克伯格卻小心翼翼地只點了一瓶雪碧飲料。布雷爾忽略了一個重要細節:扎克伯格這位幾年后被人們稱為“比爾·蓋茨第二”的年輕人,此時尚不到法定的飲酒年齡。
面對名酒,扎克伯格沒有不想喝的道理;布雷爾當然更希望他的客人今晚能多喝幾口,他的風險投資公司已經瞄準了這家前途無量的社交網絡公司,今晚的晚宴對達成交易十分關鍵。然而按照美國法律規定,未滿21歲的青年人不可以在公共場所喝酒,此刻,出生于1984年5月的扎克伯格距離可以喝酒的法定年齡僅僅相差一個月時間。
未成年人飲酒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未成年人在公共場所酗酒滋事、酒后犯罪和駕車肇事等頻發現象,遍布世界各國,與文化和地域大致無關。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刑事法律都無一例外地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不過,如果醉酒犯罪的人是未成年人,法律當如何處理呢?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酒后更容易行為失控。為了解決這個長期困擾世界各國法律界的難題,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很多國家開始制定和頒布嚴格限制未成年人飲酒的法律和法規。
與許多國家相比較,美國在這個方面的法律規定極為嚴苛,制定了兩部法律:《最低飲酒年齡法案》和《美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其中嚴格規定,商家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精制品無論是否由此導致嚴重后果,受到投訴后將嚴懲不貸;作為未成年者個人在公開場合飲酒,一經發現,不僅要繳納罰款,而且執法部門還要將這一違法事件作為其個人的污跡記錄在案,一旦屢犯,將受到嚴厲懲處。
早在1984年之前,美國各州依據本州的實際情況對飲酒的最低年齡作出規定,大致在18歲至21歲之間。由于聯邦范圍內對飲酒年齡沒有統一的規定,導致法律適用困難和司法成本增加。美國國會于1984年通過了《最低飲酒年齡法案》,隨即里根總統正式簽署了這部法案。該法案異乎尋常地規定,那些沒有將21歲作為最低飲酒年齡的州,將失去聯邦政府對該州高速公路提供的補貼。高速公路補貼對各州財政誘惑極大,因此美國各州在1987年之前都將最低飲酒年齡提高到了21歲。
《最低飲酒年齡法案》是一部操作性很強的法律,應該說,美國執法部門在未成年人飲酒問題上還是嚴格的。小布什總統的兩個千金杰納和巴巴拉因為不滿飲酒的年齡,用別人身份證買酒和在公開場合飲酒而受到指控。結果杰納被強制參加法律學習班培訓并受到強制去社區服務8小時的處罰。
最近在中國,引發輿論強烈關注的李某某涉嫌輪奸案,經過法院一審后,案情陷入強暴、嫖娼、敲詐勒索等定性懸疑之中。不過,有一個并不具有懸疑的事實卻被人們忽略了,這就是從始至終都和此案相關的字眼:酒。
據有關案情證據顯示,GLOBAL夜半酒吧值班經理張某和李某某早就認識,張某理應知曉李某某的大致年齡。李某某等未成年人當天走進酒吧時,張某已經在包廂里擺好了28瓶啤酒,席間,受害人楊某某等陪酒女孩也“盡職盡責”,積極勸酒,還主動點洋酒若干。不難設想,如果此案發生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警方毫無疑問要嚴格追究公共場所里酒精提供者、出售者以及成年勸酒者的法律責任。
有人說,該酒吧在明顯位置設置“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標志,已經履行了法律規定的告示義務。明眼人大概都知道,這樣的標志大多是為了應付公安和工商管理部門的要求。鬼才相信這樣的標志是專門展示給李某某這樣的未成年客人看的。
也有人說,對于制止未成年人喝酒,中國也是有法可依的。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一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沉迷網絡以及賭博、吸毒、賣淫等行為。”這樣的法律看上去,每一句話都在政治上無比正確。但是,問題卻恰恰在于,它們不具備真正的法律所應有的實施操作意義。
看來,對未成年人喝酒說“不”,在中國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
周大偉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