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林 王玲
摘 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實現民族振興、增強綜合國力和贏得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現在,相對于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文化發展速度已經滯后,文章就如何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提了幾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軟實力;文化軟實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產業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國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傳播力和文化張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首先提出 “軟實力”概念的,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約瑟夫·奈教授。他于上世紀90年代連續發表文章和出版專著,提出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既包括由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實力構成的 “硬實力”;也包括由文化感染力、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導向力、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贊賞和認可程度等要素構成的 “軟實力”。而且隨著人類社會邁入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按照十八大報告中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的精神,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
美國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圍內肆無忌憚地推廣它所謂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念,不僅在于其強有力的經濟、軍事基礎,更重要的是他的國民認同這些價值觀念,為了維護美國的國際地位,美國有必要向世界傳播“民主、自由、人權”等這些思想。而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被美國視為潛在競爭對手,美國對我國的發展始終心存芥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從來就沒有放棄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們的圍剿更是愈演愈烈。據美國著名國際政治經濟學家威廉·恩達爾所言, 2009年我國發生的“3.14拉薩暴力事件”就是美國蓄謀策劃的又一場“顏色革命”。
面對赤裸裸的文化競爭和國家安全問題,我們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的信念和信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們的圍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茖W分析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深入研究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課題,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把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成功經驗上升為理論,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普及計劃,加強重點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干部群眾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和優越性,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
(三)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最能激勵中華兒女銳意進取。要廣泛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人民把愛國熱情化作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大力弘揚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勞動光榮、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用好紅色旅游資源,使之成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課堂。
(四)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只有分清榮辱,明辨善惡,一個人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一個社會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
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p>
但是我們現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確不是這樣的。中國歷史1840年是分水嶺,之前中國的主流文化是孔子的思想。1840年到1919年,中國的主導思想是向西方學習,認為只有學習西方才能迎頭趕上??墒?919年凡爾賽和會卻讓中國人深切地認識到,“老師欺負學生,太過分了”,唯一的出路就是革命。要革命必須批判中國當時的主流文化,因為如果還按照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革命是不允許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由于歷史原因,我們繼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實行大批判,這種做法到“文化大革命”時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破“四舊”,徹底地否定過去。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歷史性的決策,國門打開了,中國人走出去,外國人走進來,我們看到外部世界有很多好東西,與我們原來的想象不一樣。我們如饑似渴地學習外國的好東西,使我們的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我們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洋的好,中國的不好;新的好,舊的不好;現代的好,古代的不好。這就導致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年人否定、遺棄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太土,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是不是這樣的呢?2006年6月初,“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先生來華訪問。當有記者問他,如何看待中國文化時,他說,中國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中國的傳統藝術和文化,例如中國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中國的書法、繪畫、中國功夫,甚至中國的飲食和傳統服飾等,在美國都很受歡迎。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當的影響。一個外國人尚且這樣認為,作為中國人就不應該妄自菲薄了。
其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文學、哲學、服飾、禮儀的表述方式,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軟資源”。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和”,講究“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化干戈為玉帛”,肯定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不強求整齊劃一,承認各方的差異,認同多元共處和相互依存。在以合作、說服、滲透為主要特征的軟實力競爭時代,這種注重“和諧”、“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體現出合作、說服等競爭優勢,更容易被別的國家和人民認同和接受。
而早在198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后發表的宣言就認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庇纱丝梢?,在解決日漸突出的人類精神信仰危機,緩解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化解不斷升級的國際沖突等世界性問題時,中國傳統文化更顯現出重大的整合價值,中華文明能夠為世界文明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啟迪。
三、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中華文化創新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一個國家是否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較高的創新能力,直接決定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命運。以2008年上映的電影《功夫熊貓》為例,整個片子的文化元素都是中國的,功夫是中國的,熊貓是中國的,畫面場景也是中國的,但當我們看到熊貓阿寶的形象的時候,怎么看都是一個典型的美國西部牛仔,沒有一星半點中國大俠的神態?這是為什么?這部電影雖然用的是中國的材料,但是表現的是好萊塢的價值觀,美國的文化精神。這部影片可以說是美國文化創新的代表。它將熊貓與功夫這兩大中國元素結合起來,以輕松幽默的風格,以純中華為背景,完成了這一創造。
這部影片一經推出,就以清新、幽默的風格獲得了世界各地觀眾的歡迎,特別是華人群體,更是對熊貓“阿寶”喜愛之極。在我們喜歡“阿寶”的同時,卻總不免感到遺憾,為什么中國的文化題材一再被美國所借用?我們的文化創新又在哪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GDP的增長,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變得越來越大,而舊的文化體制又無法滿足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文化作為商品的屬性被提了出來。毫無疑問,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文化發展實踐上的一個重大創新。
區分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實際上就劃定了政府和市場在文化發展繁榮當中的責任。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強調政府主導,我們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例,政府投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硬件建設,包括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二是軟件建設,主要是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現在,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式也實現了多元化,特別是引入了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來推動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社會化的進程。最突出的典型就是農村電影放映,由政府買單。現在,農村的電影放映已經初具規模,更重要的是通過農村電影放映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而產業跟文化軟實力密切相關。美國的文化軟實力跟美國的電影、音樂、電視、快餐密切相關,世界各國對待可口可樂的態度就是該國與美國關系的晴雨表,美國電影被稱為美國裝在盒子里的大使。而文化消費是一個空洞,如果沒有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產品進行填充,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就會進來,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怎樣強調文化產業都不為過。
我們來看兩個文化產業做得比較成功的例子。
一是“印象劉三姐”。陽朔,現在是個炙手可熱的旅游景點,可在“印象劉三姐”這一臺節目之前,幾乎所有到桂林的旅客都不會住在陽朔,一般是上午過去,下午轉一圈,然后坐車回桂林。“印象劉三姐”這一臺節目就是為游客量身制作的,主要是讓游客住下來,最少住上一晚,只有游客留下來,當地旅游業才能有錢賺?!坝∠髣⑷恪笔?004年開始的,到2011年,它使陽朔的旅游產業由原來的4個億,已經發展到了現在的20多個億,原來陽朔沒有一個五星級酒店,現在已經有了兩個超五星級酒店?!坝∠髣⑷恪边@一臺節目只在音樂上利用了傳統文化資源,即使用了電影《劉三姐》里的音樂,此外它的布景、人物、歌舞都跟劉三姐沒有什么關系。它實際上是用了一個傳統的文化資源做賣點,也不用專業的演職人員,當地大概有4個村莊的農民參加演出,農民白天賣旅游產品、下地勞動,晚上拉著自己的牛或者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去參加表演。既是自娛自樂,又能賺到錢,它對于當地農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方面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其創造的經濟價值。
二是由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制作的國產原創系列電視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陸續在全國電視臺熱播,最高收視率達17.3%,大大超過了同時段播出的境外動畫片?,F在,該劇迄今已推出玩偶、圖書、舞臺劇、手機游戲等1000多種衍生品,其中“喜羊羊”系列圖書有118種,總銷量是1200萬冊。2009年劇場版《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首映日票房800萬元,總票房8300萬元;2010年1月上映的賀歲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首映日票房1250萬元,總票房1.28億元。
這兩個成功的案例說明只要我們的文化產業人充分挖掘我們的優秀文化資源,再運用適當的創新手段,我們的文化產業將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加大文化事業宣傳,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全球文化態勢與格局“西強東弱”,其主要原因是西方經濟實力和傳播手段擁有絕對優勢,導致信息和文化單向流動。我國雖有豐厚的文化資源,但因文化事業宣傳力度不夠,影響了民族文化在國際上的可見度和競爭力。而西方憑借傳媒優勢,多次引導世界輿論,歪曲中國形象,例如,日本“毒餃子”事件,以及所謂的“中國間諜”、“中國掠奪能源”等,這些不實的報道,使中國的國際形象被不同程度的扭曲。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認為,“西方國家能夠隨意對中國使用雙重標準,還在于中國的軟實力偏弱,‘中國聲音還不夠響亮。”可見,文化宣傳也是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為了捍衛中國的國際形象,我們應該借助國際化媒體對我國進行正面宣傳,積極引導國際輿論,讓世界客觀準確地了解中國。
2012年5月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作為一部紀錄片其收視率超過了同時段的電視劇,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熱議的焦點。二是在同年4月,在“第49屆法國春季戛納電視節”期間,法國紀錄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僅僅在看完該片的片花后就表示:她有意購買。她給出的評價是:片子精彩,質量很高,具備世界水平。這樣該片也將實現央視紀錄片海外銷售市場的歷史性突破,海外單集銷價也有望超過之前的紀錄片《故宮》保持的單集5到6萬美元紀錄。為什么這部紀錄片能在國內外產生如此的轟動效應?中國傳媒大學朱羽君教授的一段話或許能解釋這種成功:國家也是一個生命體。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題材要更加多元化,要更加關注人的生存狀態,更加富有人情、人性的味道,要令國際上認為可以與你對話,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國家。這一進步極具啟發意義,只有實現了與國際主流文化的接軌,中國的文化產品才有了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入場卷,這是彰顯文化感召力,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前提。
為此,我們積極拓展文化傳播手段和媒介優勢,加大文化宣傳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努力在全球建立孔子學院,在國外高等院校開設漢語課程,推廣漢語教育,傳播中華文化;在駐外使、領館設立中國文化處、文化中心,舉辦中國“文化年”、“文化節”,組織藝術展覽、文藝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動,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風貌,使文化外交成為經濟、政治之后的第三大外交形式;在大眾傳播上,有效利用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和互聯網等各種傳播媒介,多維立體地將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推向國際,讓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文化及其價值體系,有力地增強了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擴大了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
文化凝結著歷史,文化連接著未來。中華民族歷來以悠久而豐富的文化著稱于世。在五千多年的歷史演進中,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伴隨著經濟的繁榮和政治的昌明,我們必將迎來文化建設的新高潮,通過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讓中華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強化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同時,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只有“硬實力”和“軟實力”齊抓共管,齊頭并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