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巧維
摘 要:當前新農村建設快步推進,作為重要組成部門或者說是靈魂的文化發展也很快。本文以永康為例分析以民間傳統文化建設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進而推進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民間傳統文化;永康;新農村建設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農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但是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后,農民文化生活較為貧乏,這一現狀如不及時得以改善,必將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永康市委、市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包括民間傳統文化,把發展民間傳統文化貫徹于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本文即著眼于永康,分析以民間傳統文化促進新農村建設。
一、永康農村傳統文化建設現狀剖析
近年來,永康農村傳統文化建設成就顯著。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鎮(街、區)綜合文化站建設全面推開,文化示范村創建穩步進行,85%的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動室。公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精品文藝創作喜獲豐收,包括高鎮村村歌、象珠鎮龍舞、經濟開發區排舞、農展會等,深入開展“一鄉一品”或“一村一品”文化活動,豐富了廣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物方面有后吳村鄉土建筑、抗戰時期浙江省政府及相關機構舊址、烈婦祠、太婆山遺址、朱明糧倉、石湖坑十六間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坝揽荡蛄_漢”、竹編、方巖紙花、皮老虎、風箏、釘秤、錫雕、打銅、打銀、箍桶、制木椅子等手工技藝項目及永康鼓詞等。舞龍、鯉魚跳龍門和調花鈸等民間文藝表演以及國家級非遺項目“九獅圖”、“十八蝴蝶”,也包括陳亮文化。
同時,當前永康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農村文化活動形式還比較單調,文化產品不多。
(二)農村文化建設主角缺失?,F在留守在農村的人口中,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很難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真正主角。 即使是留在農村的年青人,也大多有出門打工的經歷,很多已經適應了城市的文化生活雖然現在回到了農村,但對文化活動的需求已經不再像上一代人,他們不愿意投身于現在的農村文化活動當中,以至于出現了文化建設主角的缺失。
(三)農村文化建設的體制與機制虛位?,F行的農村文化事業主要還是以地方政府的管理為主,鄉鎮文化站、廣播站等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機構,在其性質上屬于事業單位,但其工作人員往往要擔負其它的事務,而不能專職從事文化工作。有的地方甚至把這些文化機構定性為經營單位,在經費上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卻導致了對其管理上的混亂,無從實現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二、以民間傳統文化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一) 文化是民族的身份標志,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上創造的文化的總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都為豐富中華民族的大傳統作出了貢獻。民族傳統文化包含著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方面,而且資源豐厚,呈現出一種神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中國傳統文化愛好和平,追求和諧,有著巨大的包容性,以中庸之道為哲學基礎,體現了人與人在社會關系上的和諧與協調。傳統文化不僅注重社會的和諧,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這些思想有助于實現科學發展觀中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的觀念,并能夠推進城鄉的協調發展。
(二)民間傳統文化形式的多樣性有利于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民間傳統文化根源于農耕生產,形式豐富多樣,永康的五金文化誕生出了永康五金城從宋代開始,永康的銅礦就得到大規模開采,并留下“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的美譽。到了元代,永康生產的銅鎖被列為貴品。明清兩代,永康的手工業更加繁榮,靠手工藝吃飯的能工巧匠已經遍布全國各地,“鐵榔頭”的心理態勢,使永康人敢想、敢闖、敢干,打鐵、補銅壺、釘秤、鑲牙齒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們走南闖北,全國“縣縣不離康”。并且從這些能工巧匠中逐步演變分化出了一支土生土長的供銷員隊伍,他們“踏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歷經千辛萬苦,克服千難萬險,想盡千方百計”,在全國各地推銷五金產品、采購原材料、簽訂購銷合同。通過自籌資金、自擔風險、自銷產品,在生產與銷售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推動了永康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加強民間傳統文化建設也有利于發展農村民俗文化。“中國國際門業博覽會”、“麗州之夏”、中國五金博覽會、新永康人文化藝術節廣場演出,永康市農展會開幕式文藝演出,“儒家杯”全市農村文藝匯演,全市各鎮“一鄉一品”或“一村一品”的文化活動,包括后吳村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暨全市龍舞大賽、唐先鎮上考村的全市花頭臺音樂比賽、戲曲、花燈、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是農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F有很多民辦文化都是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加強民間傳統文化建設,提供適合農村消費需求的文化產品,可以充分發掘農村的文化市場潛力,使民辦文化投資者取得合理的回報,促進民辦文化的健康發展。
三、以民間傳統文化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樹立正確的農村文化建設觀念和民間傳統文化觀念。農村文化不是幾部電影一臺戲就可以解決的。農村文化建設必須面對群眾,提高群眾的參與熱情,擴大文化活動的參與范圍。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要服務農民,更重要的是要調動農民創造新文化的積極性,使農民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 農民既是民間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民間文化的傳承者。文化建設自下而上地進行比自上而下命令來得實在、有效,農民的主角地位不能動搖,他們所發揮的作用不可低估。 農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廣大農民群眾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農村文化建設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全、求大,不能認為民間傳統文化不符合潮流、不大氣而放棄民間傳統文化的建設,而要著眼于農村的實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文化。
(二)、民間傳統文化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根本基礎 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于本土,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是那些留守農村的“民間老藝人”的拿手好戲,把他們發動組織起來,就是一支農村文化建設的骨干隊伍。他們熟悉農村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組織和輔導能力,能夠吸引和帶動身邊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各項文化活動,提高農村文化活動的參與率,使農村文化活動真正成為一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提高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普及面。民間傳統文化是建設新農村文化的根基,是源泉和動力。
(三)、民間傳統文化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多功能作用。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村的傳統民間文化資源豐富,作用獨特,它既是文化活動的內容,又是文化產業的基礎,更是文化傳統的傳承載體,是激發農民群眾熱愛民族,愛家鄉的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起著不可代替的推動作用。 傳統民族文化還蘊含著重要的經濟價值,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開發利用,對于新農村發展經濟將起到積極作用。農村經濟的發展將又推動農村的文化建設。
總之,立足于我國民間傳統文化根基上建設新農村文化,在當前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有較強的可行性。它不僅能夠使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還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民的參與熱情,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從而使廣大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建設進程中獲得更加全面發展,切實提高他們的非物質福利,進而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和做人的尊嚴,也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程帆,我聽馮友蘭講中國哲學,中國致公眾出版社,2004
[3]馬琳.試論民俗文化的特征與功能[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