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冰 張一聰
摘 要:本文探討了語氣詞“罷了”和“算了”在表義上和與其它詞語搭配上的傾向性。表義上,兩者都有把事情往小里說的意思,但“罷了”常表示“僅此而已”的意思,“算了”也常表示勸說或祈使語氣。搭配上,“罷了”后面一般不再加語氣詞,前面一般不加指示代詞,而“算了”可以。
關鍵詞:語氣詞;罷了;算了
引言
“罷了”和“算了”這類雙音節語氣詞,也被稱為短語詞。孫錫信先生曾參照呂叔湘先生《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的“短語詞”概念,將“語氣短語詞”的概念定義為“在形式上表現為詞組(短語),而在功用上相當于一個詞”的“大于一個詞的表語氣的形式”。
“罷了”和“算了”有各自不同的來源,但作為語氣詞時的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都表示“不過如此”,把事情往小處說,表達陳述語氣,跟“也就”“只好”“倒”等連用。在使用過程中,兩者至少在口語表達中可以換用。而一般認為,它們的差別在于:“罷了”在口語和書面表達中都很常用,而“算了”通常只用于口語(“罷了”更文言化而“算了”更白話化)。在語料庫的很多句子中,我們可以用“算了”來代替“罷了”,或用“罷了”來代替“算了”,似乎也不影響表義。如:
(1)假如你演的這個角色只是街邊的行人也就罷了,最多你再從這里到那里重新走一遍就成。
(2)自己不識而錯過倒也罷了,還要以此來否定他人,反說明心見性甚難,豈不可笑可悲?!
(3)比如現在很多媒體宣傳過年不拜年,打個電話就算了 ,但電話與人見面拜年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4)足足搜查了十天,沒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但是,除此之外,“罷了”和“算了”在表義上和句法環境上還存在著許多其它差異。下面進行探討。
一、表義上的差異
“罷了”和“算了”都有把事情往小里說的意味,《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罷了”的解釋有兩種:做助詞時,“用在陳述句的末尾,有‘僅此而已的意思,常跟‘不過、無非、只是等詞前后呼應”;做動詞時,“表示容忍,有勉強放過暫不深究的意思;算了”。而對“算了”的解釋十分簡單,意為“作罷;不再計較”。可見兩者表義上仍有一定的區別。
(一)“罷了”在表義上的特有之處
“罷了”含有“僅此而已”的意思,表示純粹屬于某種情況而非其它,用在陳述句末尾,跟“不過”,“只是”等詞前后呼應。如:
(5)過頭來再看當初拍的那部所謂的“紀錄片”,我覺得那不過是小兒科罷了,哪里好意思在高手如林的電影學院顯擺。
(6)實際上,他只不過是把辦公室從西花廳搬到醫院罷了。
(7)對我爸爸來說不是很大的生意,他讓我參與只是讓我長些經驗罷了。
(8)我可沒有曹導說得那么好,我只不過敢管敢罵罷了。
例(5)中,“我”覺得“紀錄片”也就“僅此而已”,不值得顯擺;例(6)表示“他”純粹只是把辦公室挪了個地方,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例(7)中表示“我”的本次實踐對“爸爸”的事業構不成大的影響;例(8)中的“罷了”用在第一人稱自述中,表達了一種自嫌的意思。而“算了”都不具備這些意思。
(二)“算了”在表義上的特有之處
“算了”也常表示勸說或建議的祈使語氣,表達一事不如另一事的意思,并勸對方采納某種做法。如:
(9)她好幾次勸女兒:“回家算了,柔道比耕田還苦!”
(10)咱們大王(指項羽)心腸太軟,你進去給他們敬酒,瞧個方便,把劉邦殺了算了。”
(11)象你天天坐辦公室,多累呀,又何若呢?不如我幫你找個大款算了。
例(9)表示“柔道”不如“耕田”,意為勸說女兒“回家”,帶有無奈的語氣;例(10)中表示建議“把劉邦殺了”;例(11)中,說話者認為“天天坐辦公室”不如“找個大款”,也表達勸說對方的意思。
也可以在后面加語氣詞“吧”,使“算了”在口語使用中的建議或勸說意味更強烈,不顧及其它語氣。如:
(12)有些事情不好說,說了你也不能寫,還是算了吧!
(13)再說,他又沒碰你,你忍一忍算了吧。
(14)農廣校的工作又不算你的科研和教學工作量,還這么累,你干脆推掉算了吧!
例(12)中說話者強烈建議受話者“不能寫”;例(13)勸說受話者“忍一忍”;例(14)表示強烈建議“推掉工作”。
這些“算了”所在的句中,雖沒有明顯表達建議勸說祈使語氣的詞語,但整個句子句意中的建議勸說祈使語氣是顯而易見的。
二、詞語搭配上的差異
筆者檢索了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網站上的現代漢語語料庫以及各網絡搜索引擎,分析歸納了語氣詞“罷了”和“算了”在實際使用中與其它詞語搭配的一些差異。
(一)“罷了”后面一般不再加語氣詞
除了上面所講的表祈使語氣的語氣詞“吧”,“算了”還可以與其它很多語氣詞,如“哈”,“嘛”,“唄”等連用。而“罷了”一般不可以,或者說不像“算了”這么常用。如:
(15)然后呢,他就說,就算了哈,就說,把衣服脫嘍,讓我把衣服脫了,就一個綠褂子。
(16)一個人背著幾根圓木彎著腰走了過來,說了一句:“‘半邊毛,你算了嘛!”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現代漢語語料庫中沒有“罷了”與“吧”,“哈”,“嘛”,“唄”等連用的語料。當然,漢語口語千變萬化,在許多網絡語言及日常口語中確實會有“罷了吧”之類的用法,但不包括在大部分人的習慣之內,這里不再舉例。
(二)“罷了”前面很少加指示代詞
各種指示代詞,如“這樣”,“這么”等,可以與“算了”搭配組合成“(就)這樣算了”,“(就)這么算了”。而“罷了”前一般不加“這么”,也很少加“這樣”。如:
(17)拉爾夫神父合上了眼睛,告訴自己,讓事情就這樣算了吧,不會有人稱他為懦夫的。
(18)可是……不能就這么算了,如果你肯從我的胯下爬過去,我可以放她一馬。
值得一說的是,如上“這樣(這么)算了”中的指示代詞“這樣(這么)”的代詞詞性已經明顯減弱,而偏向形容詞的詞性。“這樣罷了”中“這樣”的代詞詞性明顯強于“這樣算了”。如:
(19)雖然算得上是個好舵手,但也不過這樣罷了,沒別的。
(20)我不知道他們的歷史與民性,無從去判斷,他們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這樣罷了。
例(19)中的“這樣”很明確指代“是個好舵手”這件事;例(20)中的“這樣”很明確代指“印象”的內容。
三、結語
“罷了”和“算了”這兩個詞放在句末表達陳述語氣,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說的意味,在實際使用中,有可以換用的情況。但在很多語境中,使用“罷了”還是“算了”,具有一定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在語義和搭配方面都有所表現。在語義上,“罷了”表示純粹屬于某種情況而非其它,有事表達說話人對某種事物的不滿或否定態度;“算了”表示勸說或建議的祈使語氣,表達一事不如另一事的意思,并勸對方采納某種做法。在搭配上,“罷了”后面一般不跟 “吧”,“哈”,“嘛”,“唄”等語氣詞,而“算了”可以;“罷了”前面一般不加指示代詞“這樣”,“這么”,而在“算了”前可以。
參考文獻
[1]王巍.“算了、得了、行了、好了、罷了”三個平面淺析[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2]劉順,殷相印.“算了”的詞匯化和語法化[J].語言研究,2010(2).
[3]李艷.“罷了”的詞匯化考察[J].文學教育,2010(10).
[4]方緒軍.語氣詞“罷了”和“而已”[J].語言科學,2006(3).
作者簡介
毛冰(1991—)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就讀于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
張一聰(1991—),男,漢族,浙江寧波人。就讀于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