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妮
摘 要:不論是木材或非木材的造紙植物纖維原料,其主要化學成分皆為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因此,保護紙質文物重點在于保護構成紙的基本物質的穩定性。紙張的保存時限,與同其所處環境的酸度、微生物、濕度、溫度等密切相關。
關鍵詞:紙質文物;防蟲防蛀;防潮;科學保存
博物館中紙質文物占有一定比例,紙質文物的防蟲防霉、防氧化、防潮濕、防光照非常重要。特別是近現代紙質文物,由于造紙原料由棉和麻過渡到木漿,導致紙張纖維素的分子量和耐久性均差于棉、麻,加上所使用的膠料主要為松香的原因,致使近現代的紙張非常容易變脆和解體。那作為重要文獻資料的博物館紙質文物該如何正確保存呢?筆者將結合博物館實際工作,細談近現代紙質文物的保存問題。
不論是木材或非木材的造紙植物纖維原料,其主要化學成分皆為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因此,保護紙質文物重點在于保護構成紙的基本物質的穩定性。紙張的保存時限,與同其所處環境的酸度、微生物、濕度、溫度等密切相關。
一、近現代紙質文獻文檔防蟲防霉問題
(一)造成霉變和蟲蛀的原因分析
1、南方氣溫偏高,常年又多降雨,一般的書蟲衣魚都喜歡生活在這樣溫濕的環境里,伺機啃咬涂過糨糊的舊書、字畫、紙張文檔。在高溫、高濕環境中,紙張極易霉變和蟲蛀。
2、蟑螂、老鼠的啃咬帶來大量細菌,如不及時消毒,細菌大量繁殖將對紙張造成嚴重破壞。
3、不常翻用的書籍、紙張,由于灰塵積累而受到污染,非常容易引起霉變。
引起紙張蟲蛀霉變的原因很多,因此紙張防蟲防霉非常重要。首先,必須破壞蛀蟲的生長環境。例如,衣魚晝伏夜出,當溫度在25-30度,達到一定濕度時極易繁殖。因此,保持紙質文物處于14-20度的干燥環境中,可阻止有害昆蟲繁殖,起到預防蟲蛀的效果。另外,保持文物柜、書柜相對密封狀態、在柜中放入用紙包好的衛生球、天然樟腦精塊、樟腦粉等對人體無害的防蟲藥物,也可去除書蟲,殺死霉菌。
其次,針對蟑螂、老鼠的啃咬,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密封保存紙質文獻史料,以杜絕蟑螂、老鼠等有害生物對紙張的污染。經常檢查相關文物,一旦發現有啃咬痕跡,應馬上查找源頭,并進行消毒處理。
第三,因灰塵積累引起的霉變,可通過經常拂拭,減少灰塵沉積的辦法來處理。查閱書籍時不可折角,減少藏垢的機會。針對已經有霉斑的紙張,可用棉球蘸明礬水輕輕抹去,再用吸水紙將水跡吸除。
二、近現代紙質文獻文檔防潮問題
南方多雨水,潮濕天氣不可避免。紙質文物在自然開放式的保存空間極易受潮。紙張受潮危害如下:
1、因工業化造成空氣污染,污染物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結合空氣中的氧氣、濕氣形成強酸。對紙張腐蝕性較大。
2、紙張本身容易吸水,空氣中水汽過大,使紙張性能減弱。
3、相對濕度大時,紙張常產生黑點、色斑。
針對容易受潮的情況,現在大部分博物館通過技術手段安裝了恒溫恒濕的設備,盡量將各類文物置于恒溫恒濕條件下。但針對一些達不到恒溫恒濕條件的紙質文物保管單位,可將紙質文物裝入密封袋,隔絕與空氣的接觸,避免觸摸磨損,并適當放入干燥劑置放于陰涼干燥處。另一方法是將紙張夾置在兩片無色透明的有機玻璃當中,四周用膠紙粘封起來。這種辦法因方便陳列,便于展出,因此常被一些需要展出的博物館使用。
三、近現代紙質文獻文檔氧化、老化問題
老文獻、老檔案經常發現泛黃、變色,這是常見的紙張中的物質氧化、水解問題。紙張中的纖維素由葡萄糖基組成,該物質在受到氧化劑作用后生成氧化纖維素。氧化纖維素有較強化學活性,加劇紙張發黃生變。紙質變色主要原因如下:
1、在一般常態下紙張中的物質因接觸空氣中的氧氣自身會進行緩慢的氧化反應。
2、在氧化劑、光照和溫濕度的相互影響下,會促使纖維素氧化反應加速進行。
3、紙張中或多或少保留了部分木質素,木質素極易氧化,特別是在光照、高溫和堿的存在下,氧化更為迅速。因此含木質素較多的新聞紙更容易發黃變脆,難以長期保存。
紙張氧化變色問題是紙張保存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針對較為重要的資料文獻,除了預先進行復制、拍攝等保留文字圖像信息外,如無專業設備進行保護,唯一的辦法便是盡量隔絕這些資料跟空氣、水汽的接觸,減緩紙張老化。現大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在條件允許下均采用了特殊設備利用化學反應原理對紙張進行脫酸處理,經處理后的紙張可以大大增長使用期限。
四、近現代紙質文獻文檔防光照問題
《紙張保存的化學原理及方法》中提到:纖維素吸收波長較短的(約260nm~270nm)紫外光和強烈地吸收低于200nm的紫外光。吸光后的纖維素分子鏈將變短,平均聚合度DP下降,且生成羧基化合物。在更強的紫外輻照下,將生成醛、糖、CO、CO2和H2等。在氧存在下,紫外光對纖維作用會生成過氧化物,后者快速分解為自由基,引起鏈斷裂。紙中的雜質(半纖維素、木質素、金屬離子、染料等)會吸收光量子,并將激發能遷移到纖維素分子上并使之降解。同時,紙張在酸、堿性水解和光氧化降解時可生成醛、呋喃、醌、甲氧基醌和芪等發色團,從而導致紙的變色。因此,紙張在暴曬后,紙中水分蒸發,紙張會變脆或者變形,對紙張極為不利。因陽光對紙張傷害非常大,文獻資料不可置于陽光下暴曬或照射。
五、近現代紙質文獻文檔擺放問題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隨意擺放書籍、文檔。事實上,針對較為重要文獻文檔,不恰當的擺放方式不但在視覺上給人不美觀的凌亂感覺,對紙張也有不同的破壞作用。因此,各類重要文獻要科學擺放。
1、針對近現代紙質文物中較多的線裝書,因其書體較輕,不適宜直放。特別是近現代油印的書籍,紙張非常柔軟,直放容易造成紙張變形。因此,線裝書應采取平放的辦法
2、平裝書籍適合采取書脊朝外的直放,方便查找。擺放時,如未裝滿,應放一個書檔,保持書籍整齊。書籍傾斜容易造成書背彎曲、書頁卷曲。
3、針對開本較大的圖書,特別是近現代的雜志、期刊,書架高度跟寬度一定要適合,切不可強行塞進不夠高、不夠寬的書架。
總之,紙張選擇適宜的存放環境,是保護紙質文物的重中之重。重要文獻史料應根據實際情況,存放于獨立庫房,庫房內嚴禁堆放化學藥品和含水、含油較高的物品。庫房內窗戶盡量小而高,通風良好。室內溫度以14-20度為宜,濕度掌握在60%-70%之間。擺放紙質文物的文物柜離地至少25mm,避免靠墻。庫房內禁止明火。在條件允許下,文物庫房應安裝恒溫恒濕設備。博物館內應適當增設紙張消毒、脫酸裝置,必要時對紙張進行化學處理,確保重要文獻史料的科學
保存。
參考文獻
1、《化學通報》1980年第11期,《保存紙張的新方法》
2、《浙江檔案》1995年03期,《日發明抑制紙張變黃的方法》
3、《化學通報》1999年第7期,肖穩發 鄺生魯《紙張保存的化學》
4、中國包裝商務網2007年12月11日,《紙張應該如何保存》
5、印刷網,《印刷紙張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