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
摘 要:明初重典治吏對于遏制貪污腐化的蔓延、清明吏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推動了明初社會的進步。但同時,明初重典治吏也一定程度壓抑了官員從政的積極性,壓制了社會活力。
關鍵詞:朱元璋;重典治吏;明代;反腐敗
一、明初重典治吏的原因、背景
1、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
明初,由于多年的戰火,至明政權建立時,基本上是經濟破敗,百廢待興。為了迅速的治療戰爭創傷,恢復社會秩序,朱元璋決心建立一個強大的集權國家。而當時的許多官員對朝廷的旨意拖延敷衍,甚至陽奉陰違,因此朱元璋希望通過重典治吏來樹立朝廷和皇權的權威,從而通過中央權利的高度集中化來順利的推行政府機構改革,對各級官吏進行控制,用以穩固其專制統治。鑒于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朱元璋推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措施將權力集于一身,如嚴格限制宦官、外戚的活動范圍,為了禁止太監干預朝政,在宮門前立下了鐵碑,規定宦官干預朝政者死,通過對功臣的清洗,消滅潛在威脅,在胡惟庸案后取消中書省,撤銷了已有千年歷史的丞相一職,使得中國封建王朝唯一能制衡皇權的相權最終畫上了句號。至此,朱元璋成了真正獨攬一切政事的獨裁者,建立了前所未有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體制。
2、明初吏治腐敗的需要
元末長期形成的官場積弊,并未因改朝換代而立即蕩滌無余,有資料說明當時的官吏非常腐敗。“官貪吏污,…不知廉恥之為何物,其問人討錢,各有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曰追節錢;生辰,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勾追,曰買發錢;論訴,曰公事錢;覓得錢多,曰得失;除得州美,曰好地分;捕得職近,曰好巢窟;漫不知忠君愛民之為何事也。”而諸如貪污等腐敗現象,欺隱田地絹糧,逃避各種差役,比比皆是。作為一代新王朝,朱元璋充分吸取了宋元兩朝對官吏過分寬縱,而導致官場腐敗,奸吏執法,政治昏暗的深刻教訓,故對官吏貪贓腐敗深惡痛絕。因此,朱元璋毅然拋棄了趙匡胤以來統治者采用的“大度寬容”的治吏方針,而采取用酷法重繩群臣百官,整飭吏治,使得明初吏風較為清廉。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對吏治的整肅還是比較成功的。
3、朱元璋個人性格的作用
重典治吏與朱元璋的個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朱元璋的出生、經歷及個人性格,對明初重典治吏政策的出臺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使得明初的重典治吏在手段和方法上具有某些突出的特點。朱元璋出身佃農之家,父母兄弟早亡,幼年給地主放過牛,在廟里當過小行童,后外出做云游和尚,這使他對民間疾苦和貪官污吏的惡行有切身體會,同時也造成了他心理上的不平衡,他說:“昔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發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故嚴法禁,但遇官吏貪污,蠱害民者,罪之不恕。”這種性格上的極度自卑與自負的矛盾體,集于朱元璋之一身,性格的扭曲,使得朱元璋對他人極端不信任,為了加強朱家統治,能傳子子孫孫千秋萬代,必須摒除一切有可能對其統治造成威脅的因素,朱元璋的這種動機不可避免的影響著重典治吏制度的出臺和執行。
二、明初重典治吏的積極意義
1、明初重典治吏清明了吏治
朱元璋曾言:元朝失敗的原因在于“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馴至于亂”,“奈何胡元以寬而失,聯收平中國,非猛不可”。由此可見,根據當時元末明初的政治狀況,明初的階級斗爭形勢比較尖銳,以及統治階級內部斗爭也是異常的激烈,在這樣的狀況下,當時是非重典治吏不可的。既然是必然的產物,便有順應歷史的合理因素,對此應當給予一定的肯定。經過明初重典治吏,宋元留下的腐敗之風為之一掃,使吏治之風清廉。朱元璋的重典治吏雖然沒有完全達到禁奸止貪的目的,但確實給了貪官污吏以沉重的打擊。在嚴刑酷法面前,官吏“不敢縱肆”、“一時吏治多可紀”。
2、明初重典治吏穩定了社會秩序
朱元璋在特定時代特殊歷史時期實行的重典懲貪所具有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朱元璋的“重典治吏”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也惠及子孫,在嚴刑酷法面前,官場風氣逐步好轉,明初吏治日趨清明,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民心,穩定了社會,促進了當時及其后來的經濟發展,并由此導致了后世所謂的“百姓充實,府藏衍溢”的“仁宣之治”盛世的出現。
3、明初重典治吏推動了社會進步
朱元璋通過重典治吏強化中央集權后,在此基礎上迅速有效的推動一系列符合歷史潮流的經濟改革,主要的經濟措施有三點:第一,解放奴隸。第二,在維護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對農民戰爭后部分土地轉移到農民手中的事實予以承認。第三,減輕賦稅、鼓勵農民開荒。綜上,朱元璋通過重典治吏政策強有力地保障了上述經濟措施的實施。到了洪武末年,人口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耕種面積擴大了,明朝經濟出現一片較為繁榮的景象。
三、“重典治吏”對我國廉政建設的借鑒意義
1、以史為鑒,在現代條件下,如何真正做到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強調依法行政,成為廉政建設的首要內容。“重典治吏”不能真正奏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專制制度的局限性。我們黨的十五大做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重大決策,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理解,在于堅持與時俱進,保證黨的先進性,保持執政為民的本質。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提高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自覺性,建立健全制度和機制,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進一步發揮黨內民主,強化黨內監督,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堅持和改進黨的領導,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能力。
2、必須在以堅持“罪責性相適應”原則的基礎上,加強對貪污受賄犯罪的懲罰力度,重點打擊經濟犯罪。我們要總結“重典治史”的歷史經臉,加深對腐敗現象危害性的認識,加重對腐敗行為的刑事、經濟處罰。以貪污、受賄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腐敗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極大,它不但給國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阻礙和破壞市場經濟體制的正常發育,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它還污染了社會風氣,敗壞了社會道德,腐蝕了干部隊伍,破壞了民主法制建設,嚴重損害了執政黨和政府的形象。有鑒于此,鄧小平在提到如何處理干部腐敗案件時指出,要雷厲風行地抓,要公布于眾,要按照法律辦。該受懲罰的,不管是誰,一律受懲罰。我們要以廉政法律法規為依據,借鑒明代對貪官嚴刑重懲的歷史經驗,加重對腐敗官員懲罰的力度,從而最大限度地預防和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鍵康發展。
3、最后,進一步加強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公職人員貪污腐敗現象的產生與泛濫,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重要一點是公職人員在主觀上喪失了正確的人生觀、理想觀和道德觀,道德的堤壩一旦潰決,就無可挽救地滑向犯罪的深淵。同時,國家工作人員是“依法治國”的決策與執行主體,他們的整體道德素質對依法治國偉大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新時期國家公務人員的思想政治建設的逐步深入對在公職人員心中構筑一道防腐倡廉的防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