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余姍姍 湯健

八仙過海
中國面塑發源于北方,真正始于何時已經很難考證,距今至少已有1340多年了。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面人也有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狀元糕”。面塑最初是用于祭祀祈禱和節日貢品,后來逐漸才演變成為可供陳設和收藏的藝術品。
上海人講面塑叫“捏面人”,也有稱作“江米人”的,是由我國傳統的“面花”演變而來。在上海,有的人覺得這是種小把戲,不值一提,但是,民俗民間藝術始終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再者,江南人的生活,古以“小家碧玉”形容之,在小東西里頭也要弄出大文章來,正是江南地區的審美雅趣傳遞給人們的一種不折不扣的正能量。
一門民間藝術的演變,需要經過幾千年的口口相傳或家族傳承,才得以繼承和維護,面人是親近生活的樂趣,面塑文化傳達的是“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就好似冰心老人寫的那篇“小桔燈”一樣,我們便能體會小玩意當中的文人雅趣,不必多么高格,仍有其精致的品位。
2006年,海派面塑被文化部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這項已走過百年的技藝吸收了時代的養分,繼而得以傳承與發揚光大,也感謝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極大的保護和弘揚這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上海市優秀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海派面塑,讓童心未泯的大人,天真無瑕的兒童感受文化的樂趣。今天,我們就來道道這門一路從北京走來,并在上海開花生根的海派面塑藝術和“面人大王”的傳奇故事。

反彈琵琶
祖輩三代的傳承以清末民初的“粉人潘”為先,之后出了“面人趙”趙闊明,再有如今正兢兢業業將面人事業繼續延續下去的面人趙第二代傳承人趙艷林身上。這樣的祖輩三代,會道出怎樣的藝術人生呢?
先要說這位海派面塑創始人趙闊明先生,為北京滿族人,早在上世紀20年代,他19歲起師從捏面人韓亮英,32歲在天津就是非常有名的“面人大王”,這位面塑大師是集面塑藝術博采眾長、不拘泥于既定程式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繼承人。在繼承北方傳統面塑精華的基礎上,又經過江南文化的洗禮,逐漸形成了精致、優美、靈動的藝術風格。到了上世紀30年代,就是后來成了趙闊明岳丈大人的“粉人潘”。潘樹華先生是當時在滬上名氣響當當的“粉人潘”,可以說,“面人趙”是深得一代宗師潘樹華的絕學。當時,趙闊明還只是從北京輾轉到上海闖碼頭時,結識了業已名揚滬上的“粉人潘”潘樹華,潘欣賞這位勤學鉆研的青年人,最終收其為徒,可沒想到最后便將女兒也許配于他,足見趙闊明是備受師傅潘樹華喜歡的徒弟和女婿。
“面人趙”繼承“粉人潘”的衣缽,塑造面人突出人物的神韻而不濁,獨具高雅書卷氣,宜于把玩賞鑒,絕非一般面人制作那么簡單。后來的趙闊明,隨著新中國成立,上海解放,民間藝術備受矚目,趙闊明也被請入工藝美術博物館,并于1957年擔任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的副主任,從此開啟了“面人趙”的藝術黃金年代。期間趙闊明亦與戲曲界名角俞振飛、蓋叫天等人相互切磋技藝,并與美術界大師豐子愷、張充仁、程十發等人討論藝術創作,還時常結伴好友去教堂參觀西方雕塑作品,對他后來的藝術生涯進入了黃金階段。
而“粉人潘”何許人也?潘樹華生于北方小雕塑之鄉天津,自少喜好書畫,尤其仰慕西方文化。清末民初之際,當時的潘樹華自津門闖蕩滬上,因面人制作精細,重于寫實,故聲名鵲起,漸漸名震滬上。抵滬之后,其自習一口流利英語,出入外國人士之間,作品廣受贊譽,曾被請到軍艦上展示技藝,官兵爭相購買之,因此當時也給潘樹華取名“粉人潘”。

二進宮(趙闊明)

趙闊明(左三)和弟子們
后來的潘樹華在上海創辦了第一所有影響的民間藝術學堂,取名“普益習藝社”,意為讓更多的人能在學藝的道路上有所收益,并以此面塑一技,慈善教學并收容兒童、傳授技藝。我們知道無錫惠山的泥人非常出名,卻不知是這位潘樹華先生,率普益習藝社里的弟子們來到無錫惠山,成立天津館,使當時無錫本土的泥塑風格發生改變,成為今日名揚四海的另外民間藝術——惠山泥塑。
最后,到了第二代面塑傳承人,趙闊明的女兒趙艷林這兒,發揚“面人趙”的重任自然傳到了身為長女的她身上,并同時要傳承趙闊明和外祖父潘樹華的家學淵源。雖然有兩代先人的家學,從小也愛看父親捏面人,可趙艷林當年并不想學面塑,是父親的一再勸說最終感動了小艷林。1959年,她進了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既研習面塑,除此以外也學習國畫、書法、戲曲等,觸類旁通,進步極快。
上世紀80年代,趙艷林精心研制了琥珀面塑、掌上面塑以及微雕面塑等作品,并于上世紀90年代融合現代雕塑的技法,發展創新了其作品的造型和結構比例,真正做到了遵從父親趙闊明的教誨“藝無止境”“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就這樣,兩代人的熏陶加上自己的潛心鉆研,使趙艷林手下的小小面人跨越時空,成為民間工藝中不可多得的奇葩。此后的趙艷林,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她曾經百感交集的說:“總有人會因為喜歡而堅持下去。”有更多的人學習和傳承這門技藝,也是對這位甘為面塑化春泥的大師的最大心愿。
“面人趙”的面塑技法講求配色六法、手捏偏私法、工具八法,而其中配色八法指調色、鑲色、復色、并列色、對比色、調和色;手捏八法是指揉、捏、搓、捻、擰、擠、掐、拉;工具八法是指挑、撥、按、粘、嵌、刮、戳、滾。技法上概括起來就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只有掌握了這些技法,才能深得面塑的精髓。
當面塑這種民間的、街頭的藝術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工藝美術,榮登大雅之堂,從而使面塑藝術具有更豐富的藝術特點。主要藝術特點有三:一,悉心刻畫,眉目傳神;深刻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細心的觀察,使他對各類人物的表情進行提煉和概括,摸索出一套獨特的表現方法,使小小的面人“活”了起來。二,善于利用人物肌肉骨骼與服飾之間的關系來揭示人物的內在感情,還原塊景。趙闊明所捏面人,其服飾都是以面粉制作而成,薄如蟬翼,層層疊加,形成一種飄逸生動的美,獨具藝術觀賞性。三,擅于運用對比手法來襯托面人的神態,使作品戲劇性強烈,更令觀者稱奇。
海派面塑的成功不在于拘泥傳統面塑經常使用的婚、喪、嫁、娶等題材,而加入了戲曲人物、歷史典故和時代特色的內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海派面塑吸納了西方雕塑的表現手法,使人物造型更趨飽滿、立體感更強,因此作品顯得尤為靈動傳神。在色彩的運用上,以趙闊明為代表的海派面塑改進了傳統面塑大紅大綠的顏色對比,更重視作品的整體效果而不是個體的突出,使色塊更加貼合地融入整個作品當中,他的面塑藝術由此更具觀賞和藝術性。
第二代面塑藝術家趙艷林,曾經一度想拒絕從父親那兒繼承這門手藝,她所寫的《跟父親學藝》中這樣寫著:“……我剛高中畢業,腦子里充滿各種綺麗的遐想:想進大學深造,又想當個女醫生,我平時喜愛讀小說,也憧憬著將來能搞文學……我的這些想法都被爸爸趙闊明知道了。我對小面人是有感情的。但一想到自己一個小女孩將來背著小箱子走街串巷,后面跟著一大群孩子,心里就涼了半截。可父親看出了我的憂慮,……如今社會變了,我才想讓你把手藝接過去,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于此情節,深為感動的趙艷林,開始走上學藝之路,也成了這海派面塑的第二代傳承人。
不難發覺的是,社會大眾對民間藝術的認知度不足,對面塑藝術的了解停留在街頭藝術的層面,產生了這一手工藝品種,難登大雅之堂的偏見;過快的生活節奏導致的浮躁社會風氣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漠視態度,使得海派面塑的發展停滯不前,難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入這一行業,從事這一職業的專業人員急劇減少,原有的老一輩藝術家的努力,有很長一段時間讓許多本應該傳承下去的行當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戲貓

夜上海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
時下的藝術收藏,頻繁出現以炒作書畫、古董等藝術品收藏的文化大背景,與民間藝術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正與我們所追求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悖、與國家想要大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宗旨及保護能力的發展不匹配,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和態度的冷漠,尤感欷歔不已。
雖然,這些面塑都是以糯米粉、富強粉、甘油和蜂蜜制成,經蒸熟調色,分為七色制作來刻畫人物和其他各色造型,制作的工具也是十分簡單的竹簽、剪刀、梳子、撥子等。但面塑選材天然,它的超強延展性和韌性能夠制作出極其精細的藝術效果;又如它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價值的不可替代性,每一件面塑藝術品都集合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和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和領悟。
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都會對未來的發展何去何從產生迷茫?海派面塑的傳承與發展創新,始終伴隨每位肩負重現的傳承人。我們在看到這些活潑生動的面塑作品時,先要知曉傳承與發展創新之間的關系,兩者應當并存,但著實應以傳承為先,使這一優秀民間藝術得以完整留存,留存才是發展的基礎。
傳統面塑對于作品背后顯示出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尊重和對待細節的嚴謹態度,始終是我們心領神會的。例如在表現道教故事的八仙題材時,對八仙的服飾、所持道具均經過嚴格考證并且參考了大量歷史資料,使得張果老手持一般鮮為人知的漁筒也準確再現,使作品顯得更具說服力和表現力。
蘇東坡曾云:“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對于面塑而言,表現題材很關鍵,要遵循面塑制作之法度,巧妙化解所需表現效果與材質制作局限之間的矛盾,需要的是對整體情境有生動的聯想力。海派面塑要長久地發展,除了要繼承傳統精粹,還要不斷吸收時代養分,尋求創新發展之路。海派面塑的精粹所在:在于拓寬面塑題材的廣闊性、包容性。不僅可以是神話人物,也可以是歷史典故、各色民族風情、都市生態等的時代發揮,表現當代城市文化,都可以納入面塑的表現。
眾所周知,來自于北方的傳統面塑尤其擅長表現民俗題材,大都是色彩艷麗的,所謂大俗即大雅,這些艷麗的顏色帶出了一種質樸、粗獷的美感。至于海派面塑則已經在色彩上做了很多改進,更為注重作品整體色彩的和諧。啟功先生在評論草書時曾說道:草書作為書法的一種形態,首先必須具備書寫的功能,而后才有法。藝術的抽象也是這樣,有的能給人以聯想,是對某一事物的高度提煉和升華;還有的則是一味地丑化、形式化,海派面塑在發展創新的道路上也應牢記這一原則。
海派面塑更為關注作品的內涵,如對社會現實的褒貶、個人對于美的詮釋、對當今現實的批判等等。面塑藝術家對人物的表現,可以透露出藝術家的審美取向、出世哲學和看待各類事物的態度。一件作品的內涵可以賦予作品本身更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同時也提升了它的價值。
回顧古代史,當唐朝永徽年間,新疆吐魯番出土了一組面塑俑人等面塑品,可以考據為是現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實物開始,到宋朝宣和年間的“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清朝咸豐年間,兒童美食“面花”藝術中的捏“面人”獨立發展成為一種觀賞的面塑藝術。面塑就這樣在歷史的演進中成了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它凝結了民間藝術的精華,而海派面塑也造就了海派文化的一部分,使海上藝壇百花齊放,我們對其今后的發展充滿了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