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利
摘要:從現實出發,分析目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困難,突破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的瓶頸,以新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占領社會意識領域的陣地;以實踐的方式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認同感、需要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揭示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引領人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這無疑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和中國建設實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現實困境;消解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041-02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曾明確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新認識和新要求。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做到馬克思主義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接受、掌握和運用。然而,要真正使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廣大人民群眾相結合,使它真正轉化為人民群眾建設社會的物質力量,卻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歷史任務。特別是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多種利益群體已經形成,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意識多元化發展,這些都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形成新的挑戰。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解析
就“大眾化”而言,學術界觀點頗多。一是大眾化相對于精英化:如王桂泉認為“大眾化就是相對于精英化和學院化,意味著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化、通俗化”[1]。二是符合眾人的喜好或者廣受歡迎:“大眾化就是變得跟廣大群眾一致,適合廣大群眾需要”[2]。三是服務大眾的文化,是從文化的服務功能上來講。四是大眾化是一種過程或狀態:“就是通過何種途徑使某種價值或者知識被群眾接受的過程和最終所要達到的一種狀態。”[3]這些觀點都從不同的角度給我們指出大眾化的目的,但也都沒有解釋大眾化的實質和核心。其核心應側重在“化”上。是理論掌握群眾還是群眾掌握理論,區別這兩個概念也是我們理解大眾化的關鍵,它關系到我們最終如何去判定我們的結果。
首先,理論掌握群眾,其重點在于理論反映實際,側重于認識的科學性、完整性。在初級階段的建設實踐過程中,我們一直存在著理論掌握群眾和群眾掌握理論二者互動發展的過程。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方法的不明確,如何讓理論掌握群眾就成了這時期的發展特點。鄧小平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理清了存在于人們思想領域的一系列問題,為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打開了歷史的大門。
其次,群眾掌握理論,其重點在于理論指導實際,側重于認識的實踐性、時效性。21世紀以來,我們面臨最大的建設實際,就是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它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環境等全面發展的目標,要靠全體公民共同努力。如何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社會秩序良好,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如果不能正確地把握理論,并進行實踐的應用,力量再強大的人民群眾,在實踐中也只會南轅北轍,對社會主義事業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因此,通過以上分析,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應做一下理解:讓全國各階層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支持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和引導下,不斷踐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方向、方式、實質和發展目標,使科學的理論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習慣和一種工作方法,以實現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自我發展,是在理論掌握群眾的基礎之上,使群眾掌握理論。
二、目前存在的發展困境
首先,忽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客體關系。根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觀點,主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之中。因此也應該從實踐活動本身和認識活動本身的特點來分析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就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和目標來講,它既是認識活動,又是實踐活動。而以前學術界的觀點只傾向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當作一個認識活動,所以在方法上必然只從認識活動的方法、途徑上著手。脫離實際的結果,也必然地導致了大眾化的過程成了空中樓閣,沒有根基和實踐基礎,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也只是從抽象到抽象。既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那么我們對大眾化內涵理解為大眾化的主體就是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支持者,客體就是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各項建設業。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任務絕不僅僅在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普及上,而更重要的是處理好理論和現實的關系問題。只有處理好現實的發展問題,才會激發廣大建設者對理論的濃厚興趣。“進行宣傳鼓動一般說來是社會民主黨經常的和主要的任務,而在目前,在最廣大的居民階層已經對政治、對社會主義問題產生興趣時,這更是特別迫切的任務”[4]。恰是這種興趣會逐漸改變主體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使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主體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工作方法,也從本質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其次,割裂“授”“受”的關系。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不可能從普通大眾中自發地產生,就像列寧指出的社會主義學說“是從知識分子創造的哲學理論、歷史理論和經濟理論中發展起來的”[5],廣大建設者不可能自發地產生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因此,一般來講,這些知識分子、理論工作者就成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宣傳者、灌輸者和推廣者,就是“授者”。廣大被灌輸者、被宣傳者和被推廣者就是“受者”。但是這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是絕對對立的關系。
三、困境消解
第一,處理好“授”“受”關系。如何處理好“授”“受”關系?在我黨的路線中有既定的方法,即走一條群眾路線,到群眾中去,聯系群眾,關心群眾,了解群眾。只有真正做到黨群一致,官民一致,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給予群眾之所需,才能改變“授”“受”的對立局面。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使理論掌握群眾,群眾也能掌握理論。
第二,注重現實。首先,從現實出發以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和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思想的閘門已被打開,不同的思想觀念彼此沖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去關注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和需求度,就有可能會造成人民群眾遠離馬克思主義,失去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進而失去人民對于執政黨的指導思想的認同感。其次,從現實出發以拓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在于它能夠指導實踐。在革命年代,它是偉大的革命理論,在社會發展時期,它是能夠揭示主要的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發展的思想方法。因此它的豐富和發展,應關注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使人民群眾能夠以最新理論成果指導社會生產實踐,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應僅僅體現在認識論上,還應體現在方法論上即它在現實中的應用上。只有拓展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應用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再次,從現實出發以反映時代特點。偉大理論的價值和魅力,在于反映實際、解決問題、推動實踐。現在的時代特征是國際上多種力量不斷變化組合,外在的競爭力、壓力不斷加強,對于每個國家來說都面臨不同的挑戰。對于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如何在多種競爭中實現穩步發展,關鍵在于理論能否反映實際。馬克思主義是活的理論指導,其本質特征就在于能夠與時俱進,能夠及時反映時代特征,從理論上闡明時代特征產生發展的規律性,并為時代的發展趨勢指明方向。最后,從現實出發以關注社會公平。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我國現階段的實際問題就是收入差距的逐步擴大,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較為突出。人們對于各種破壞社會公平、忽視社會正義、妨礙社會秩序和違反社會道德的社會現象極為不滿,進而引發對黨的指導思想的淡漠,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淡漠,進而對執政黨的不滿。因此,不從現實性出發,就很難做到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參考文獻:
[1]王桂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研究[J].理論探索,2008,(5).
[2]陳文津.略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1).
[3]郭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及必要性解讀[J].理論研究,2009,(3).
[4]列寧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