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庚生
系統地研究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有益嘗試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研究》
楊庚生
獲得安全的食品,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也是他們最基本的愿望和期待。同時,食品安全也是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國民福祉和社會和諧,甚至關系到國際貿易與國際關系。
然而,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故說明我們的食品安全形勢非常嚴峻,食品安全依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2011年全國“兩會”共收到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提案200多件。2011年3月9日,全國兩會的一項紀錄被刷新。來自全國12個省(區、市)的439名人大代表共同提出了《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法〉,以嚴刑峻法懲治食品、藥品領域嚴重犯罪的議案》。這是1983年以來,有據可查的人大代表聯名人數最多的單項議案。2012年兩會召開之際,關于兩會熱點話題的討論持續不斷。根據人民網和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展開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網民最為關注的十大熱點話題中排在前三位的就有食品安全。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已經成為當前黨和政府面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各級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斷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力度。2009年,頒布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從法律層面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依據。建立了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加強食品安全也寫進了各種重要文件中。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為解決與群眾利益密切的食品安全問題,要改革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
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起步較晚,經驗較少,監管實踐中的措施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尤其是在理論研究中還存在許多盲區。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沒有科學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實踐。食品安全監管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和食品安全監管理論指導下的實踐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我國研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尤其是與監管實際結合緊密的理論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劉錄民博士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研究》專著是系統地研究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有益嘗試。全書運用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法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質量管理學、行政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圍繞“為什么監管(監管原因)”、“由誰監管(監管的主體)”、“監管什么(監管的客體)”、“怎樣監管(監管的方法)”四個問題展開論證,不僅為改革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提供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分析框架,而且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未來走向。
本書以公共管理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等相關理論為指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不斷完善的實踐背景下,從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現狀出發,在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運用實證分析和理論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等方法,參照系統工程原理,按照監管體系的構成要素(監管主體、監管客體、監管手段、監管效能改進)的邏輯結構,系統地分析食品安全監管的機理、模式與路徑。按照邏輯關系,全書分為11章。
食品安全屬于公共安全范疇。涉及政治體制、經濟基礎、社會管理、科技發展、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努力。全書研究的幾個問題,都是目前食品安全監管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所運用的材料大多是第一手資料,客觀、翔實、鮮活,涉及社會運行的多個維度,不是形而上的純理論推演,體現了嚴謹求實創新的研究作風,也體現了扎實的基本功和較為深厚的跨學科研究能力。
希望《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研究》的出版能為從事食品安全監管的研究和教學人員、監管人員、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幫助,共同促進食品安全監管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廣大消費者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