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武
2012年8月9日,印度北方邦住宅與建設部長亞達夫在一次官員集會上公開宣稱:“只要全身心努力工作,官員適度‘偷’一點兒,只要別太過分,還是可以接受的。”這樣的言論確實駭人聽聞。自然,這一“適度偷點論”被曝光后,在印度國內引發了軒然大波。
政府官員公開宣揚“適度偷點論”,在印度其實并不突兀。這是緣于印度社會中長久存在著腐敗的深厚土壤。
“民主”的印度腐敗橫行,與其歷史和宗教有關。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就盛行求官員辦事必得給一筆“跑腿費”的“潛規則”,且上上下下對此都十分寬容。比如在卡納塔克邦,在任何行政管理部門,只付規定的費用是辦不成事的,除非給經辦人手上“抹油”。同時,印度教有一種信仰,到恒河里洗個澡就可以解脫掉以前所犯的所有罪惡,重新做人。緣此,輿論稱,貪官的“信仰”就是在恒河里一邊洗澡一邊說:“洗完這個澡,我就可以重新貪污了。”
在這樣的環境里,政府官員宣稱“適度偷點可以接受”,確實毫不奇怪。
印度的腐敗已影響到生活的每一層面。事實上,在印度,腐敗確實幾乎是作為生活方式存在著。
美國非營利機構追蹤國際總裁、反腐專家亞歷桑德拉·瑞吉曾將印度的腐敗模式形容為“金字塔型”——“其主體是在基層易手的大量小額錢款”。透明國際的觀點與瑞吉相似,他們曾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印度的公安、法院、土地管理、市政服務、公立醫院、農業小額貸款等公共服務部門,都存在大量腐敗問題。
英國人愛德華·盧斯在《不顧諸神》中介紹了印度一名婦女爭取一張“低于貧困線”(B P L)卡的怪狀。擁有這張卡,她才能得到補助的谷物、煤油和糖這些她的家庭本來有資格獲得的東西。然而,調查顯示,多達40%的擁有B P L卡的人并不貧困,他們基本都靠行賄手段得到。這樣,接近一半的補助物品便被“偷盜”了,真正需要的人則不得不去行賄以獲得此卡。“如果我不賄賂他們,他們連申請表都不給我。”這名婦女說。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個國家,從前行賄只是為了能做錯事,而現在即便是為了做正確的事,人們也要破財。”“亞洲論壇”網站在一篇文章中說。
這確實極具諷刺意味,然而卻普遍存在。
農民想從銀行獲得貸款,必須向村莊的會計行賄,因為銀行需要農民提供與其生產和財務相關的記錄,這樣的文件只能由會計出具。這項工作可能3天完成,也可能需要30天,關鍵在于農民究竟給了會計2美元、50美元還是250美元。銀行放貸更加令人吃驚,申請人得根據“慣例”用貸款額的10%賄賂銀行官員。
向醫院申請一份合法的出生證明或死亡證明,也要行賄。在婦產醫院,母親們為了看一眼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居然也要花錢打點護士。對印度民眾來說,這樣的事已是“常識”。
泛濫的腐敗,不僅催生“適度偷點論”,更導致了政府部門及其官員肆無忌憚地“踐行”腐敗。
最新的一件引起印度民眾憤怒的事件是“煤炭門”。2012年8月17日,印度審計署發布報告揭露,地方政府從2004年開始,不經標準的招投標程序,將煤礦以低價出賣給私人企業。審計估計,賤賣煤礦給國庫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330億美元。此外,報告還提及存在“未經競標獲得機場開發經營權和電力設施建設合同”等嚴重問題。
其實,“煤炭門”只是印度近年來轟然洞開的一扇扇腐敗之“門”中最新的一扇。印度的政府部門及其官員的嚴重腐敗已是積重難返。
早在2010年11月,印度就暴出被稱為該國“史上最大”的腐敗案,即“電信門”,它使政府損失了450億美元。印度有5億手機用戶。2008年,拉賈掌管的通信部以低于市場的價格違法發放2G手機運營牌照,審計署當年提交國會的一份報告指出,2G手機運營牌照的出售是以“武斷的、不公正的和不公平的”方式進行的,牌照的價格“低得難以置信”,更為關鍵的是,2008年發放的122個牌照中,有85個被不符合資格的企業獲得,拉賈以此從中收受巨額賄賂。
印度知名評論家塔庫爾塔說,這一腐敗涉及的金額十分巨大,甚至超過了印度2007~2008年度的國防預算,“想一想這些錢可以修建多少急需的學校和醫療設施吧……全印度人民在看著。”
其實,“全印度人民在看著”的還有在此之前的英聯邦運動會“采購門”。2010年10月,英聯邦運動會組委會被暴天價采購。審計署的報告列出了多種高價采購的物品,如22盧比的衛生卷紙的購買價格每卷高達3751盧比。同時,審計署預計,63億盧比的建設工程中,至少有10億盧比用于組委會回扣。此外,80億美元的最終支出遠超7500萬美元的初期預算。
接連不斷的腐敗丑聞,尤其是轟然洞開的“煤炭門”,給印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信任危機。辛格總理焦頭爛額,疲于應付。堅持“清者自清”的總理,如今也是。然而,令人啞然失笑的是,為平息民眾的憤怒,辛格政府居然開出一個“治腐方子”。總理首席秘書查特吉匆匆忙忙提出了一個所謂的“誠信準則”,要求公務員遵守“三不”要求:不尋求額外幫助,不支持不合法的決策,不利用職務之便謀私。
提出一個“誠信準則”就能遏制腐敗?這也太高估官員的自律意識了。
一個事實是,印度對腐敗的懲罰機制十分疲弱,被挖出的巨貪少有受到嚴懲的,許多人還能異地為官。這也就難怪官員踴躍地“前腐后繼”,且使印度的公務員成為最受人羨慕的職業,目前,每個職位的平均招考比例高達1000∶1。
坦率地說,無論對哪個國家、哪名官員而言,如果僅要求公務員從單純的“三不”出發,而不從根本的政治體制、法律制度以及監督體系上“動真格”,腐敗之“病癥”都永難“痊愈”。
事實也是如此。印度猖獗的腐敗,就是緣于民主政治體制的畸形、法律約束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對權力的監督缺失。這才是癥結之所在。
腐敗確實成了印度的不可承受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