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 Town News
10月28日晚,一名孕婦在自家的螺螄粉店里,身中兩槍死亡。一同被射傷的丈夫,面對著一尸兩命的悲劇。而悲劇的始作俑者,竟是廣西平南縣的刑警胡某,起因據媒體報道是這名喝了酒的刑警在店里買不到奶茶。如今,胡某已被檢察機關批準逮捕,6名相關領導被停止執行職務。
帶槍、喝酒、跟人爭執、拔槍、殺人……在2009年發生的另一起警察槍殺事件中,云南蒙自縣民警吉忠春酒后倒車時,與另一名車主發生沖突,吉忠春掏槍向對方連開3槍致死。其過程如出一轍。
就在一個月前,公安部剛剛出臺了“三項紀律”,要求公安民警決不允許面對群眾危難不勇為、酗酒滋事、進夜總會娛樂。“五條禁令”也明確規定,“嚴禁攜帶槍支飲酒,違者予以辭退;造成嚴重后果的,予以開除。”
酒后不能開車,帶槍時更不能,何況據警方證實,當時刑警胡某還是在“執行公務”?
紀律雖嚴,但所謂不酗酒,又由誰來監督?警察為何在“執行公務”時還能喝酒?這些疑問并未解開。
在近日宣判的深圳民警李才坤設局殺人案中,這位曾經的民警竟然制造假的搶劫案現場,開槍射殺男子班某陸,一審被判死緩。在宣判過程中,他多次搖頭、大笑,當庭表示上訴。檢方提出的觀點是,“一線民警的心理問題亟須關注”。
不清楚這是不是真的。但陸某當然不是因為心理問題對老百姓開槍。如果非要說是心理問題,那也是因為“身懷利器,殺心頓起”。一個人只可能是平時缺乏對人民群眾的權利、生命的尊重、敬畏才會這樣。
“有困難找警察”,是的,但前提是,警察不能拿槍對準老百姓。要避免這類事件的再次發生,該反思的,并不僅僅是嚴格槍支管理和加強教育。畢竟,警察的槍,是一種特殊的權力。 (戴玉)
讀圖∣ Photo

10月20日夜間,長春悄生濃霧,隨后霧霾將這座城市徹底淹沒,預警信號提升到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成為長春今秋以來最嚴重的一個霧霾天。11月1日,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局部路段亦受大霧影響,通行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