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速利

2013年度艾美獎頒獎典禮上,HBO的《燭臺背后》成為大贏家,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和男主角在內的11項大獎。艾美獎屬于美國電視業的最高獎,在《燭臺背后》的背后,站著的卻全是電影人,比如以多產和多才多藝著稱的導演、多項奧斯卡得主索德伯格,主演則是一線電影明星、同樣獲得過奧斯卡青睞的邁克爾·道格拉斯和馬特·達蒙。
因為由電視首映,《燭臺背后》已經失去角逐本年度奧斯卡獎的資格,而看起來索德伯格并不為此特別遺憾,遠離電影、親近電視是他主動的選擇。接下來,索德伯格還將為HBO旗下的另一付費頻道Cinemax執導一部10集連續劇。
早在年初的《副作用》攝制完成后,索德伯格便宣布“息影”。他認為,一味逐利的好萊塢資方對導演的創造性缺少尊重,直接導致有藝術價值的作品遭排斥,離電影院越來越遠。在未來進一步明確與電影的關系以前,他的精力放到了電視上,因為電視可以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保證創作自由。
曾幾何時,電視被看作好萊塢的“簡化降格版”,由大銀幕到小屏幕等于降低身價,大牌電影人一般選擇回避,他們不愿委屈自己。如今,情況已經大為不同。在為美國電影業惋惜的同時,索德伯格為電視業的狀況感到欣喜,他喜歡有線頻道AMC的《絕命毒師》,他被流媒體播放平臺Netflix的《紙牌屋》深深吸引,他也成為HBO青春女生劇《都市女孩》的典型追隨者:40~50歲、想法比較多的男性。
索德伯格并不孤獨,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也在積極向電視界靠攏,只不過轉型沒那么成功。從TNT頻道的《隕落星辰》到FOX靡費巨資的《史前新紀元》,斯導的科幻題材電視劇一直不溫不火。斯導曾想改編恐怖大師斯蒂芬·金之子創作的漫畫小說,但在試播集階段就被電視臺放棄。或許是今年NBC科幻片《滅世》的收視表現不錯,CBS也推出了斯導監制的《穹頂之下》,在競爭對手少的夏季檔里還算叫座。
相比近來在好萊塢王國的遭遇,斯皮爾伯格還是樂意待在電視圈。去年他執導的《林肯》雖說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12項奧斯卡提名,但曾一度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發行商,差點上了HBO首映。好萊塢另一位曾經的寵臣盧卡斯去年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才勉強讓自己的《紅色機尾》進入院線。
如果斯皮爾伯格、盧卡斯再加上索德伯格都陷入電影困局,我們可以設想那些年輕導演的遭遇。前不久與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的學生座談時,斯皮爾伯格用“內爆”描繪好萊塢的未來,因為制片方寧可花2.5億美元拍一部關于銅指環的電影,也不愿意花同樣的錢拍一批真正有趣、深刻、個性化甚至具有歷史意義的電影。假如連續4到5部大制作票房遇冷,好萊塢目前追逐的贏利模式可能立即走向消亡。
美國電視業已經擺脫歷史格局的桎梏,進化為優質影像作品的重要平臺。在電視追趕乃至超越電影的過程中,付費有線頻道HBO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自從劇作家掌握主動權后,美國電視佳作紛呈。

與此同時,技術變革也以自己的方式影響著美國影視業的格局,比如DVD的興衰。幾年前我的DVD收藏達到頂峰,粗略估算也有1200張。而近一兩年幾乎全部通過Netflix、亞馬遜和衛星電視公司提供的視頻點播等網絡收看方式,或者通過P2P下載。互聯網寬帶速度的提高已經足以保證流媒體提供高清視頻內容。可以說,DVD開啟、然后終結了好萊塢最近的一個黃金時代。從1995年到2005年,美國電影業享受著雙重利好,一方面國際市場增長較快,另外國內的DVD市場提供了穩定的收入增長點。資深制片人琳達·奧博斯特在新書《好萊塢夜未眠》中介紹,從六大電影公司損益表上的平均數據看,其年均利潤率為10%。到2005年前后,DVD市場的收入已經占到利潤的一半。自那以后,DVD銷售逐漸下滑,2008年以后陡降,目前可以說接近崩潰。
在DVD利潤迅速萎縮的挑戰下,好萊塢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加劇。很快,好萊塢電影的題材和樣式也因此產生變化。幾年前,好萊塢利潤的80%來自美國國內市場,20%來自海外;去年產生大逆轉,好萊塢利潤的80%來自海外,其中俄羅斯和中國成為兩大亮點。對廣大的外國觀眾來說,深刻的故事、機智的對話、復雜的人物未必是最有吸引力的電影元素。
今年4月舊金山國際電影節上,索德伯格在關于電影業狀況的主題演講中概括說,目前格局下最容易成功的只能是動作驚險片和科幻奇幻動畫片。對這類影片來說,投入的多少和作品的吸引力成正比。如此一來,電影的同質化日趨嚴重,故事越來越簡單,因為敘事結構上的復雜性和模糊性反倒成為障礙。導演編劇不重要,即使好萊塢的那些招牌明星也退居次席,鋼鐵俠、蝙蝠俠、蜘蛛俠比克魯茲、克魯斯、克魯尼更有號召力。結果,作為藝術品的電影和作為印鈔機的電影之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好萊塢的資源已經產生嚴重傾斜。
好在電視正在迅速崛起,好萊塢的現狀不僅驅使著劇作家們加入電視圈,其他創造性人才包括導演、演員、攝影等也都開始了大遷移的過程。有線電視已經集中了多少人才?李安要為FX拍攝《暴君》,雷德利·斯科特將為Showtime打造《梵蒂岡》,還有HBO旗下的大部分劇目:《新聞編輯室》、《大西洋帝國》、《權力的游戲》……美國文化記者布雷特·馬丁6月底出版了一本總結當前電視業成就的書—《創造性革命的背后—從<黑道家族>和<火線>到<廣告狂人>和<絕命毒師>》,從書名已能基本窺見他的看法。他認為21世紀的頭10年如果要找到像1970年代的斯科塞西、科波拉、奧特曼之類的影像大師,電視圈而非好萊塢才應該是方向。以書名中提及的幾部作品為標志,馬丁認為電視業代表著當代美國各類藝術樣式的最高成就。
但果真如此么—電視正一天天好起來,電影正一天天爛下去?這是一個沒有簡單答案的復雜問題,因為電影與電視間的分界線已經比較模糊,種種不同以外,兩者共享著相當一部分資源。《燭臺背后》在美國算電視,到海外市場卻是進入院線、到大銀幕上放映的電影,它參加了法國戛納電影節。另外,有了非常響亮的“狼來了”的聲音,加上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好萊塢適時做出調整也應是期待之中的。的確,每晚的電視上都能找到值得看的劇目,如果隨意去電影院卻不一定能發現好的新作品,但2013年并不讓我失望。我從來只關注中小成本、故事精致、由人物和對話驅動的作品,今年仍然有不少佳作出現,包括《逆流的色彩》、《珠光寶氣》、《污泥》、《春假》、《弗蘭西斯·哈》、《愛在午夜降臨前》,還有紀錄片《我們講述的故事》、《離巨星20英尺》,要知道現在還未到秋末的好萊塢佳作季節。
未來電視與電影合縱或者連橫的可能性遠遠多于此消彼長,而作為觀眾主要以享受成果為主。對我來說,節目源到底算電影還是電視沒有多大區別,區別在于觀看的尺寸。通勤的路上我用9寸屏幕的iPad,出差在外用15寸的電腦,回到家里用47寸的平板電視,目前100英寸大屏幕的價格也已經可以承受。每年大約10次、主要集中在秋末冬初,我去電影院的大銀幕前看看大致能代表當前好萊塢藝術創作水平的作品。這種消費影像的方式已經形成多年,目前看不出有改動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