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公務員退休后去搞協會、研究會,不以個人名義,而以社會中介機構的名義活動,以隱蔽的方法收錢,拿錢之后即可自由支配?,F行法規對協會、研究會的財務監督不嚴,缺乏嚴密的審計制度,如不迅速進行制度建設,將可能成為退休官員腐敗的溫床。
中部某省會城市的人大常委會,曾經組織人員起草法規,內容是對本市企業和企業經營者的權益保護條例。起草者們認為,單個的企業和企業經營者,與政府部門打交道時處于弱勢地位,交易成本高,維權代價大,因此他們考慮如何在制度設計里,能充分發揮企業協會或企業家協會的作用。
但他們遇到了新的難題。該市并非沒有此類協會,而是有兩個協會,一個叫企業聯合會,一個叫企業家協會。兩個協會承擔的功能、服務的范圍幾乎完全重疊,而所有協會會員都要繳納會費、年費等,實際是加重了企業負擔。
人大代表們向這兩家協會建議整合,但卻遭到了反對,因為其中一家協會的會長,曾是某高層官員的老領導,在他的堅決反對下,兩家協會整合的工作不了了之,現狀延續至今。
這是五六年前的事情。如今,退下來的老領導擔任協會、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的情況,在該省更加普遍。該省某媒體記者小張,常年跟省里各種協會打交道,他說:“省一級的協會、研究會有1000多家,比政府部門還多得多,每個廳至少分管有一個協會或研究會,有的分管五六家、七八家。每家協會、研究會里,都有一至幾名退下來的老領導當會長或名譽會長?!?/p>
這只是省一級的情況,各市、縣也不遑多讓,根據2010年的統計,該省有各類協會、研究會之類社會組織2萬多家。省財政廳廳長剛退下來就弄了個協會,他當會長,照樣去各地視察、管事、募捐。該省企業發展促進會的會長,是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原副主任;7名榮譽會長,除排名最末的一位是企業家外,其他6名分別是:省軍區原政委、省人大原副主任、省政府原副省長、省政協原副主席、省社科院原黨組書記、省地方稅務局原黨組書記、局長。
這股風從社會刮進了高校,在國內許多高校,退下來的校領導也喜歡弄個學會、研究會之類機構,學校給錢作啟動資金,甚至給招生指標,以推動學會、研究會作實體運轉。這種情況,在中國漸成泛濫之勢。有些打著學會、研究會名義的組織,借舉辦各種評比、學術討論會來斂財,干擾正常的學術交流活動,侵害當事者的合法權益。
2011年7月,著名主持人倪萍入選“共和國脊梁”十大卓越人物,引發熱議。后有媒體曝光:由中國經濟報刊協會、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等單位主辦、與“共和國脊梁”名稱相似的“中華脊梁”系列評選活動,入圍者須要繳納9800元,而后者的主辦方之一亦為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后該協會領導稱該活動“文件是別人自己做的,冒用了我們協會的章”。
為什么這種情況會在這幾年愈演愈烈?一是市場經濟日益發達,企業的贏利能力、經濟承受能力日益增強,很多企業熱衷于捐贈、做慈善事業,參與社會活動,各類社會組織日益發育成熟。行業協會、學會以及基金會等,都應是自發發展起來的典型的社會組織代表,它們應在充分競爭、良性運作的前提下,依靠公信力來吸引公眾,但國內目前對社會組織仍實施嚴格的控制制度,很多社會組織都有權力的背景,這是社會組織在中國的變異,是“南橘北枳”。
中國民間社會組織的成立不是備案制,而是審批制。目前除廣東之外,所有省市區社會中介組織的成立,都要有掛靠單位,要到民政部門去審批,因此,如果請來一位有名望的老領導當會長,既方便注冊,也更安全。
二是由于中國民眾對官員廉潔的要求、對反腐敗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強烈,有些人也在尋找一個對腐敗行為監管的真空地帶,各類協會、研究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這個真空地帶,它造成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的扭曲,權力關系的扭曲。
某些社會中介機構的成立,初衷之一是為滿足領導人退下來后要有事可做,有錢可花。協會成立后,只要找到幾十家企業,每個企業贊助三五萬元會費,一年就可弄到一兩百萬,游山逛水,請客吃飯都可以開銷了。
在上文提到的那個省會城市,不光市級領導退下之后不閑著,有實權的局級干部也不會閑著,他們“退休不退出”,一定要弄點事情做。其原因,一是官員從工作崗位上退下后,心理落差太大,不適應。在中國,公務員正常的離退休制度是1993年開始的,至今剛剛20年。讓老領導完全退下是有很大阻力的。中國的人情文化、關系文化在官場長期發揮作用,退休老領導想找點事做,想弄個協會會長做,在任領導也不便于干涉,反而認為是對體制內矛盾的一種緩沖。
還有些協會、研究會的成立,是企業對退休官員在位時關照的回饋。在目前官本位仍很嚴重的情況下,有了這樣一個組織,確實也幫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解了憂,做了些事情,如項目審批,經營許可,市場準入等等,領導出面就容易跑成。協會既可以承包政府項目,也可推廣會員企業的產品。只要有政府采購項目,協會里的老領導就可以做工作,把會員企業的產品納入政府采購。協會領導幫你辦了事情,一定還有利益好處。這在法律上是不禁止的,而企業從投入與產出比來算,也是很劃算的。
剪彩經濟、會議經濟在中國的盛行,協會、研究會是推波助瀾者。各項工程的竣工典禮、企業的開業典禮,邀請的除在任領導外,往往更多的是退下來的老領導。行業協會、研究會正常的功能應該是向下的,應該致力于行業內部的自律自治,但在目前條件下,它有可能變成關系俱樂部,成了老領導利用人際資源發揮余熱,創造效益的另一種平臺。
近幾年來,中國多個慈善組織接二連三暴露出問題,它們的公信力受到了民眾的廣泛質疑。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說:“國內有一部分基金會,根本不在乎透明獲得捐款,因為有退下來的領導在那里,他還就希望不透明,反正有過去的企業伙伴給他捐錢。這樣的公益組織有一大批?!?/p>
這種現象的泛濫,使得我們建設“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目標受到了阻撓,如果社會中介組織運轉正常,可以減少政府權力層次,少養些公務員。但現在,政府既未放松對社會的管制,社會中介組織還出現許多利益交易、權力交易,這對社會組織的發育是一種致命摧毀。
武漢大學法學教授秦前紅,長期關注這個問題,他說:“退下來的領導干部,想利用自己的余熱,在正常界限內搞這些活動,尚可理解,但如不從制度上去控制,很可能導致權錢交易。有些領導在任上時,不敢去接受企業的利益輸送,企業也不敢去搞權力尋租。等老領導退下,搞個協會、研究會,會很方便地接受利益輸送,因為這是法律的空白地帶?!?/p>
現行法律中,對協會的角色定位、行為規范、協會與協會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對協會的財務監管等,尚無健全制度?!豆珓諉T法》只規定了原系領導成員的公務員在離職3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并未對他們參與協會、研究會等非營利性組織的工作作出規定。
香港有一套比較嚴密的公務員離職就業審批制度,如離職或退休的公務員不應在政府以外從事可能與其以往政府職務有實際或潛在利益沖突,或可能引起公眾負面觀感,致使政府公信力和公務員形象受損的工作。高級官員重新“就業”,必須經過一段“冷凍期”,以確保與以往的工作徹底切割,不存在利益沖突。
而美國1998年出臺的 《從政道德法》規定,前政府官員不得就原職有關問題對老同事進行游說,具體的禁止期限視職位情況分別為1年、5年乃至終身。
秦前紅認為相關制度的制訂并無多大難度。他說:“在民間組織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協會內部治理結構是很清楚的,外部法律給它劃的邊界是很清晰的。包括香港也有很成熟的東西,我們可以拿過來用。二是應迅速制訂關于退休公務員的法律制度。市場經濟要自由競爭,但如果大家都去找老領導,那么老領導的影響力不同,發揮余熱效益不同,就容易造成不公平競爭。應該從法律上先為這些人立下行為規范。這兩方面規范了,就好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