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戍
近年來,隨著“民國熱”的升溫,民國大學成為學者和作家們熱烈追捧的對象。這些論述的集中點莫不是:民國大學兼容并包,學術獨立,民國時期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黃金時代。其言外之意是與今天的情況相對比,借歷史的“輝煌”以突出當下的不足之處。然而,若忽視民國大學的地域差異,罔顧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大學文化,籠統談民國大學,必將是一種模糊的論述,其溢美也必將是一種烏托邦式的主觀想象,對歷史的復雜面相構成遮蔽。相比之下,葉文心的名著《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更值得一閱。
《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以1919~1937年間的民國大學為研究對象,涉及圣約翰、交大、復旦、光華、上海大學、中大等著名學府。圣約翰作為教會大學的代表,教學以英語為主,輕視中國古典學術,校方不提倡學生干涉政治,其培養的學生也無意進入國家官僚體系,多半成為上海工商金融界的精英。交大是一所理工科學校,主要培養技術型人才,學生普遍崇尚工具理性,在政治運動中相對保守。復旦、光華等私立大學,以招收中產階級子弟為主,因缺乏穩定的經濟支持而處境艱難,復因政治自由化而受到政府批評,校園文化被指責脫離大眾。上海大學是一個革命大學,以培養革命人才為目的。中山大學是黨化教育的典范,學校由國民黨中央直接領導,以灌輸學生三民主義理論為目標,注重培養黨務人才。葉文心比較了不同大學的性質、學風、教學風格和校園文化,可知民國大學不是鐵板一塊,內部參差多態,面相遠非“獨立”一語可以概括,民國的校園文化充滿張力和矛盾,也決非自由一詞能夠定論。
葉文心的研究,并不以民國大學各具特殊性的結論為滿足,而是試圖在特殊中尋找普遍之處。只是,在她看來,民國大學文化的普遍特征不是獨立、自由而是“疏離”。她用“疏離”一詞來形容從“五四”到抗戰時期的民國大學,認為這一時期的民國大學日漸陷入頹唐狀態。這種疏離和頹唐,與中國的政治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五四”之后,政黨勢力滲透入校園,使得校園知識精英在各種意識形態的爭論中無所適從;強勢的西方文化成為校園的主導性文化,又使他們深陷于中西文化的劇烈沖突之中。政治無路、經濟危機、社會混亂,使他們普遍喪失了“五四”一代人指點江山的氣魄,日漸懷疑自己改造現實的能力,對個人前途也充滿憂慮。這一時期的校園知識精英很少關心政治,普遍思想幻滅、絕望,紛紛遁入愛情,或深陷虛無主義之中。在傳統的科舉時代,科舉有效地承擔起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職能,使知識分子通過學習四書五經實現學而優則仕,成為政府和民間相聯系的紐帶。而民國時期的大學教育,作為科舉制度的替代品,卻并未能與政治體制順利接軌,與中國社會有所疏離,與普羅大眾亦相當隔膜,大學并未成為真正的“養士”機構,這是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吊詭之處。
葉文心研究民國大學,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這體現了海外學者學術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國內同行直到近些年才開始對大學史感興趣,已有的研究成果也遠未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盡管葉文心當時無法看到各大學的原始檔案,使其在資料引用方面有所限制,涉及面相太多,令其論述民國大學雖然全面,卻仍缺乏深入,但其書仍以敏銳的問題意識取勝。尤其是她對民國大學特征的種種論斷,深具啟發性,頗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對民國大學“疏離”的概括,也已成為民國大學史研究的經典問題之一。我們國內學者今天研究民國大學史,完全可以沿著葉文心開拓的思路繼續進行。
【美】葉文心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