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出了問題,這很多人都能感覺到。百姓似乎更富裕了,但是并沒有更幸福,也沒有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一些沒有錢的人對社會不滿很正常,但一些有錢人也對社會不滿,干脆移民海外。人與人之間缺乏足夠的善意和諒解,空氣中充斥著劍拔弩張的味道。
19世紀的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說過:“對社會結構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會現象的出發點。”之所以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不安的感覺,正是因為中國的社會結構調整遠遠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導致各個社會子系統間不能融洽。這使社會的某些正向功能越發削弱,而負功能日趨明顯。
從政治、社會、經濟、人心、階層關系到文化等等是一個大的社會生態系統,整個社會生態系統出了問題,這早已是共識,社會學家孫立平稱之為“社會潰敗”。
分配體制改革也好,新型城鎮化也罷,所有2013年已經進入公眾視野的可能的改革都還停留在技術層面,包括制度、政策、法規等等。真正重要的是理念,是一個社會的哲學基礎和價值觀。而在中國現狀下堪稱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則是一切基礎的基礎。
要改善中國社會生態,調整社會結構,政治已經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未來10年,中國需要轉變政治文化,回到對“人”的關切,才能為執政積累足夠的道德資源,化解社會矛盾。其它子系統的調整才成為可能。所謂對人的關切,并不是簡單地人性化,而是一切以“人”為支點,以“人”為目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真正解決“經濟發展為了人”還是“人為了經濟發展”的問題,中國人民的幸福感才會隨GDP的增長而增長。中國才有可能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