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愛玲

按照今年3月全國“兩會”公布的國務院機制改革方案,鐵道部被撤銷,分拆為中國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鐵總”)和國家鐵路局,邁出了政企分開的關鍵一步。
最近,新成立的國家鐵路局終于搬離鐵總所在的原鐵道部辦公區,開始在新的獨立地點辦公。與此同時,鐵總正全力推進以貨運改革為主的運輸體制改革。
6月15日,鐵總公布了較為全面的貨運改革方案,表示要改變過去那種等客上門、編制運輸計劃的傳統方式,實行簡化手續,隨到隨運,全程一口價和“門到門”等新型服務。一度有著“計劃經濟最后一個堡壘”標簽、深受各方詬病的鐵路系統,經過漫長的曲折,在鐵道部撤銷3個多月后,終于開始了市場化的具體行動。
但在《南風窗》記者采訪的多位鐵路相關人士眼里,撤部之后的鐵路系統內部尚無明顯變化,鐵總履行著與此前鐵道部類似的所有職能。雖然因為分拆國家鐵路局,一些原鐵道部的機關人員工作職位需要變動。
接受《南風窗》采訪的北方交通大學教授胡思繼仍習慣地稱新成立的鐵路總公司為“部里”。 長期從事鐵路運輸研究的胡對鐵路政企分開,并向市場化邁進的措施表示欣慰,最近還寫了一份完善貨運改革的建議送給“部里”,據說頗受重視。
令人感慨的是,當此鐵路系統市場化推開之時,前任鐵道部長劉志軍被控受賄和濫用職權于6月初開庭審理。他被認為曾長期阻礙鐵路市場化改革。
劉志軍時代的鐵路系統以“建設”為核心,短短幾年間,留下了一個龐大的高鐵網絡。而接替他的鐵路總負責人盛光祖上臺后,無論是此前以部長的名義,還是如今以鐵路總公司總經理的名義,“改革”都是其明顯的中心詞匯。
2011年2月,甫一上任的盛,就將安全和改革作為最重要的兩項工作。2012年5月,響應國務院落實“新36條”,鐵道部印發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表示鐵道部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依法合規進入鐵路領域”,并特別強調對民間資本不單獨設置附加條件。盛一再強調,各個鐵路局就是企業,要以更適應市場經濟的方式運作。
今年1月的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盛明確提出,“大力實施運輸組織改革,推動鐵路全方位走向市場。”直到6月15日,鐵總公布了較為全面的貨運改革方案。
胡思繼認為,從大的形勢來看,鐵路貨運改革必須向市場化方向走。過去一直叫“鐵老大”,鐵板一塊,現在貼近老百姓,用提高質量作為最開始的環節吸引顧客,是不錯的辦法。
他表示,此次鐵總努力想改變貨運形象,還跟現實壓力有關系。隨著最近幾年大規模的鐵路建設,鐵路運能有了很大提高,而自去年以來,由于經濟下行,大宗貨物運輸下降,嚴重影響到鐵路的總體收入,以前的“車皮難求”變為運能過剩,運輸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產生了倒逼機制,迫使“鐵老板”有了變身“店小二”的緊迫感。現在的問題是,收到貨后,鐵路后臺如何組織調配,保證這些貨物能夠快速高效地到達。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所研究員董焰認為,鐵路貨運走市場化道路本身很好,但關鍵是運能夠不夠,目前開展的大規模貨運改革有點過于匆忙。他對鐵路以目前的運能做到車皮全放開,不需要申請可以隨到隨運,表示懷疑。
“鐵路運輸長期不能滿足需求,怎么現在一下子就能滿足了?運輸市場起伏不一樣,目前可能由于經濟暫時不景氣,貨運量不夠。做了承諾之后,如果形勢發生了改變,改革豈不是一下子又要變回來?”
在他看來,中國的鐵路仍然處于運能不足階段,當前仍需要加大建設,只有建成更完善的運輸網絡后,才有底氣說,想什么時候運都可以。
劉志軍案中涉及的丁書苗的大量非法收入,重要來源之一就是替人拿車皮的中介費。對此,胡思繼則認為,不完全排除在總體運力過剩的情況下,局部地區的運力緊張仍然存在。鐵路系統內部也有“敞開收貨后,會不會運不出去”的擔心。但就目前在現實中執行的情況看,各鐵路局力度都很大,并沒有出現大的問題。現在的問題是,鐵路作為大宗貨運,和整個經濟形勢相關性很大,放開后的不長時間內,貨運量上升的效果不太明顯。
在給鐵總的建議中,胡思繼表達的主要思想是,目前以改變貨運受理方式為主的改革雖然有一定進步,但不解決根本問題,只在某種程度上方便了貨主,對內部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最關鍵是要加快鐵路內部資源整合,提升物流速度。在他看來,由傳統的運輸企業向現代化物流企業轉向,應該是未來鐵路的發展方向。
另外,鐵總還決定,從近日起,對京廣、京滬高鐵部分票價按不同時段實行優惠,但打折只限于商務、特等和一等座等高級別席次。
對此,有人叫好之余表示,一等座以上的座位,普通人本來就很少買,這種打折意義不大。但是,將打折這種市場化的定價方式引入本身,標志著不僅是貨運,在客運方面,鐵路的改革也邁開了步伐,雖然這一步顯得并不大。
有鐵路內部人士抱怨,當然是入座率低的才打折,“不是市場經濟嗎,掙錢的我為什么要降價?”
在胡思繼看來,客運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問題不是特別突出。主要是普通票的買票難和價格過低導致虧損,以及高鐵的票價過高、一些非熱點地區上座率過低等問題。“價格高了很多人還是不坐,大家還是愛坐便宜的車,中國人很多還是不會為省幾個小時多花太多錢。”
民眾對鐵路改革的期望很多時候充滿矛盾,既歡呼“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又不希望票價上漲。在不少人的想象中,一搞市場化競爭,鐵路買票不再難,服務態度也會好起來,但票價不能漲。
人們容易忽略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的鐵路運輸價格是由國家發改委決定的,為了保障大眾的出行,從1996年以來,中國鐵路的客運票價就沒有上漲過。如同北京的地鐵票價長期維持在2元的全網運行價格,其中具有很大的公益成分。
按照市場的邏輯,企業沒有義務虧損以滿足大眾的出行需求,它完全可以在春運等運能緊張的情況下,抬高票價,去建設一些贏利性強的好線路,路線差的公益性強的沒有好處就不建設,今后的運營也可能虧本,也需要進一步的財政補貼。原來鐵道部以政治為考量的運營方式雖然不計成本,但在某種意義上,必須兼顧社會公益,市場化后,這一塊如何解決成了另一個重大問題。
在一家人氣頗旺的鐵路論壇里,最火的帖子,除了希望幾年內薪金能達到甚至超過電力銀行等壟斷同行外,還有多條希望上級能夠幫助鐵路子弟解決工作問題的帖子。在大部分論壇中人看來,這是再正當不過的要求。雖然也偶爾有人說,“這都什么時代了,還子承父業”,卻基本是被攻擊的對象。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所研究員羅仁堅認為,在目前沒有發生質的變化的情況下,鐵路改革主要靠領導主動在推進,缺乏內在動力。從一個政企合一的機構變為一個壟斷企業,不一定會更好,某種意義上可能更差,因為作為企業,就有正當理由說因為要面向市場,有一些項目考慮到贏利性,不愿去建,還要提出增加財政對公用服務進行公益補貼等。
“政企分開的口號是對的,但實質上沒有政企分開,好多關系沒有理順,還多出來一個國家鐵路局這樣的婆婆作為監管機構。事實上,鐵路總公司作為一個正部級企業,是國務院直屬企業,發改委和國資委都管不了它。”

鐵路改革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關于中國鐵路改革應當如何進行,一直有多種不同意見。時至今日,盡管鐵道部已經撤銷,鐵總成立后,向市場化方向發展的方向也很明顯,但關于鐵路改革的許多基本問題,各方似乎仍未有基本共識。
在羅仁堅看來,此次鐵道部分拆有“為改革而改革”的意味,并沒有想好頂層設計,是“沒有想好的改革”,接下來怎么改仍未可知。他現在對中國的鐵路改革和綜合交通運輸改革都感到“迷惘”。
困擾中國鐵路發展的幾大核心問題,目前都還沒有實質性的說法。比如高鐵下一步如何建,是否仍按劉志軍時代定的計劃進行,如果建,資金從何處來;國家是否會免去高鐵欠下的巨額債務,以便鐵路發展能夠輕裝前進;鐵路內部的分拆是否會進行,如分拆,是選擇網運分離還是區域分割;在市場化的情況下,鐵路的公益性虧損如何處理,客運票價是否會上漲;在原來民航和郵政并入交通部后,整合幾年后仍然成效有限的情況下,成立一個更大的交通運輸部后,綜合運輸怎么才能更好地協調等。
胡思繼分析,鐵路幾十年沒有大的動作,體制機制僵化,“一個小的改運,都會牽涉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太困難了”。外面覺得挺簡單,業內人士則深知其難。而貨運則更為復雜,改革起來更困難。所以他認為這次鐵總以貨運改革為切口,“反映了領導的魄力”。
無論成效將會怎樣,中國鐵路市場化的改革已然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