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條件的中國父母,包括我的一些同學朋友,紛紛在越來越小的年齡上把孩子們送出國門,去接受美式的“快樂教育”。
多年在美國的教學經歷和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們的上學經歷,不能不讓我對“快樂教育” 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首先,“快樂教育”并不一定能教育出快樂的人。 據《華爾街日報》(2012年6月29日)報道, 大約400萬美國青少年正在服用抗抑郁病癥藥物,而且人數呈不斷上升趨勢。這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看來,是因為“快樂教育”降低了孩子們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快樂教育”給了孩子們過多的沒有根據的自信。然而,現實卻并非總是玫瑰色的。
當然,因“快樂教育”而抑郁的畢竟是少數。然而更重要的是,從接受“快樂教育”的學生的學術表現看,“快樂教育”也并不成功。自從“快樂教育”的理念從60年代末興起并逐漸成為美國教育的主流理念,美國中小學生的數學和科學表現就不斷下降。對于并非天才的孩子們來說,經歷一些相對枯燥的練習對于他們基本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基本能力的培養還是很有裨益的。
有意思的是,正當美國的政府官員,教育工作者以及企業家們痛心疾首于“快樂教育”的弊端,呼吁更多作業,更多測試,更嚴標準時,中國正在準備取消小學低年級的回家作業。誠然,我不贊成填鴨式的教育和題海戰式的苦練,但是中國的教育也絕非一無是處。比方說, 北大清華已是美國理工類博士的最大本科來源學校,來自中國的軟件工程師和生命科學家遍布硅谷和各大生物醫藥實驗室。相反,在失業率高企的美國,大量的與數學和科學相關的空缺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喬布斯把蘋果的組裝外包給了富士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美國難以找到大量的能在裝配線上監控生產的工程師。
理性地來看,美國的教育方式善于挖掘孩子的創造力,適合天才的脫穎而出;但是普通的孩子往往缺乏足夠的基本技能訓練。這被經濟學家公認為是造成美國社會收入差距擴大,制造業外流和中產階級弱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的現有教育方式在基本技能訓練上做得不錯,但卻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讓多數孩子感到痛苦。 同時這也造成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艱難。所以改革中國的現有教育方式勢在必行,但是美式的“快樂教育”并非是理想的方向。
我不贊成一味的“在快樂中受教育”,但卻十分擁護“從教育中得到快樂”。我覺得我們可以借鑒中國先人的三點智慧。
第一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要讓孩子從知識中體會到樂趣。學習的過程不一定是完全輕松快樂的,但結果是帶給孩子知識的快樂。知識的快樂是伴隨人類好奇心的與生俱來的天性。
第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孩子讀各種各樣的書,體驗到真實的生活,并熱愛生活,盡管真實的生活并不都是那么美好。
第三是“耕讀傳家”,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熱愛勞動的性格。
陳宇新(作者為上海紐約大學杰出全球商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