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瀼
一場策劃已久的創業板公司沙龍悄然取消了。
沙龍的規模很小,人不多,不對外公開。發起人和所邀請對象,都是市場的深度參與者,或者說,是掌握“話語權”的人,涵蓋了一個完整的證券市場生態鏈條:擬上市企業、已上市公司、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投行、基金。這個鏈條典型的運轉方式是:投行在私募和風投的被投企業中尋找合適的公司,打包賣給已上市公司或者輔導其創業板直接上市,投行完成協助企業創始人和前期投資的上市和退出的任務;并購重組概念將創業板原本已經很高的股價再推新高,基金公司則在二級市場大獲其利。
不過,這一切都在11月30日下午證監會官網上掛出《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后,戛然而止。
這份注定將載入中國證券史冊的意見稿,標志著停滯了1年多的新股發行重新拉開帷幕,也意味著在新制度下,延續多年的機構作戰的戰略戰術,也需要進行徹底的調整!
而在新政之后的第一周交易時間里,市場就對其進行了最深刻、也最“慘烈”的解讀:部分老體制下市場所綻放的“惡之花”正迅速凋零,而且可能再無怒放的土壤。
創業板“惡之花”
2013年11月30日午后3點,新IPO時代“鳴鑼”。
當天正值周六。為避免“革命性”的政策給市場帶來沖擊,監管層“好意”地選擇在周末公布,留出了兩天的消化時間。不過市場仍然回報以大跌,以表達對既往時代的“慣性依賴”,以及對新時代的不明恐懼。
12月2日,新政后首個交易日,大盤巨幅震蕩,滬指當天的震幅近60個點,約400只個股跌停。不過,在快速探底后,大盤連續反彈,收復失地,市場熱點層出不窮,滬指甚至還創出了這波反彈的新高。
總體而言,市場對新政所帶來的前景的認可程度要遠大于IPO開閘消息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因此,雖然在接下來的交易中,股指仍不穩定地連續低開,但最終都是以中陽線收盤,回暖態勢明顯。
但在花團錦簇的漲勢之下,創業板“惡之花”的迅速凋零,則成為市場最令人關注的話題之一。
在12月2日滬指微跌0.59%的反襯之下,創業板指數8.26%的跌幅尤為驚人,并創下其史上最大單日跌幅紀錄,板塊內跌停個股數量超過200只,占其355家總數的一半還多。在此后幾個交易日里,該指數走勢持續落后于其他主要指數,這也使得板塊周跌幅達到11.71%,僅次于2010年6月28日-7月2日期間的14.09%,為其史上第二大跌幅周。
如果剔除新政后首日泥沙俱下魚龍難辨的大規模跌停情況,從第二個交易日開始,跌停個股就幾乎全部集中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中。
“由于IPO重啟后的最大的革命就是新股發行將由審核制向注冊制過渡,新鮮血液的不斷流入和對上市要求及對中介機構的嚴格,改變了小盤股的稀缺性。”已經砍倉砍到“手軟”的深圳某陽光私募副總經理對記者表示,“加上創業板前期大幅上漲,高估值風險不斷累積,其本身就有擠泡沫的要求。因此,隨著IPO重啟消息的明朗,創業板出現暴跌走勢就不足為奇了”。
短暫的“攻守同盟”
“我們北京地區的倉位幾乎已經砍結束了,但是華南中心的個別基金經理的倉位比較高,有的甚至已經達到60%,他們砍倉會很艱難。”一位要求匿名的北京某規模全國排名前五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這一波創業板的大跌都是機構在砍倉。接下來可能暫時不會再砍倉了,應該會等到本月底或者明年一季度再動手。”這位基金經理解釋道:“因為到了年底,基金要開始排名,這個時候集體大量砍倉互相殺跌,只會拉低自己的凈值,最后給自己的業績排名帶來很不利的影響”。
IPO新政第二周的首個交易日(12月9日),創業板指數高開反彈,漲35個點,漲幅為2.89%,其中近300家個股上漲,多只漲停。
因為基金經理擔心自己的年終排名而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這種“攻守同盟”讓正在滾落懸崖的個人投資者得到短暫的喘息機會。不過就此認為創業板市場已經企穩、估值回歸的過程已經結束的觀點,卻顯然是錯誤的。
“還沒來得及逃出來的基金經理眼下都像個困獸。”這位基金經理透露:“機構之間的這種攻守同盟沒有約束性,甚至還遠談不上是攻守同盟,因為沒有懲罰機制。而且創業板所面臨的是一個長期的估值回歸過程,不是短短幾周就能完成的。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將回歸到20多倍左右,才是比較合理的。”
如果這一數值“不幸”地被市場證實,那么創業板的回歸之路還將很長:經過這一年的大漲,目前創業板市盈率超過50倍的股票有178只,板塊平均市盈率為56.8倍,這一數值與上證A股10.29倍的市盈率形成鮮明對比。
另外審批制改為注冊制后突然加大的供應量,也是創業板整體難再雄起的原因之一。在已經過會的83家企業名單中,創業板就有43家,占據半壁江山。
“預計明年上會的公司數將有可能達到700多家,其中因各種原因會斃掉兩三百家,最終可能有400多家能實現上市。”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對其所透露的數字深信不疑,“審核制過渡到注冊制后,創業板的再融資也會放開,上市的標準會降低,帶來的將是數量上的爆發式增長”。
據多位受訪人士預測,決定創業板生死的“審核制向注冊制的過渡應該可以在后年完成”。
“不死鳥”末日
12月2日,市場還在用暴跌消化IPO開閘消息的沖擊,北京某創業型公司已經召開了“上市總動員”大會。
這家特意為了上市而“老老實實”納稅兩年的公司董事長在動員會上鄭重宣布,因為新政對上市的審核已經變得“松了很多”,并且對公司一直擔心的幾個經營方面的規定(如大客戶依賴)“并沒有提及”,所以公司因IPO暫停而擱置一年的上市計劃將“正式重啟”。
對于不去理解新政之下上市的真正含義而僅貪慕上市之名的公司,注冊制將很明顯給其帶來便利。
不過“有人求名問神異,有人保身自隱居”。江蘇索普暫停重組的消息也基本宣告了另外一類炒作題材生命的結束:買殼賣殼。新規把借殼上市標準由 “趨同”提升到“等同”IPO標準,使得市場對殼資源價值預期急轉直下。
江蘇索普“不幸”成為新政之下第一個夭折的借殼重組項目,而其所喻示的,將是一場不啻于創業板估值回歸的慘烈過程:隨著ST公司的殼資源不合理價值存在的基礎被消解,相關公司的股價將開始暴跌,而隨著重組無望,以及注冊制下的供應量大增,殼資源的存在價值將徹底消失——依托重組而創造出的“股市不死鳥”的故事終無以為續,退市,將是其必然選擇。
“臺風里再也飛不起來的豬”
那場不再舉行的創業板公司沙龍,對邀請嘉賓解釋的理由是“專家需要研究新的市場制度,在更多細則出臺之前,對原IPO體制的解讀已經意義不大”。
緊張地進行著“研究和解讀”工作的,還包括83家已過會企業與37家投行。因為距離新的財務年度僅僅剩下不到1個月的時間了,如果過會公司想在本財務年度內順利拿到批文,時間所剩無多。
12月2日,證監會召集動員會上,發言人與會議主持人一再強調,由于財務有效期的問題,如果想在2014年1月份完成發行,最好要把這些會后事項以及指導意見落實情況,在2013年12月20日左右上報。
同時,證監會的各類配套細則也在緊鑼密鼓地推出。6日下午,證監會相繼發布“及時性信息披露指引”和“與盈利能力相關的信息披露指引”細則。這是繼12月2日的老股轉讓規定后,IPO改革新政系列配套措施的再次密集出臺。
與供應端的緊鑼密鼓相比,資金端的活躍度也正在升溫。綜合多方市場參與者和專家意見,普遍認為新政將開啟一個新的資本時代。原本干擾市場、導致市場畸形的諸多因素都在本次證監會的“自我革命”中得到了糾正。“在這顆深水炸彈所造成的沖擊波平息之后,重新歸位的市場將是下一個牛市當之無疑的開端。”上文中的那位公募基金經理表示。而上個牛市教給我們的發財之道,將不再適用于已經到來的新市場:臺風來了,有些豬也許再也飛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