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中國人又來了。”當11月份,大連萬達以相當于1.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得畢加索名作《兩個小孩》之時,西方世界不少藝術產業人士,以1980年代末期看待日本買家的眼光,看待錢袋鼓鼓囊囊的中國客。
法國《費加羅》報前不久曾披露:“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之前的幾年時間里有了極大增長,最高曾占藝術品行業全球銷量的30%。令人吃驚的增長使這個新興國家在2007年取代法國成為第三大市場,后來又超過英國和美國而占據第一位,現在中國的增長終于放緩了。”繼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以相當于人民幣2108億元列世界第一之后,2013年預計回落到美國之后,列第二位,總量仍可觀。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對藝術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隨著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的開張,上海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這是一個全新的起點。正如外高橋國際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環中對《新民周刊》所說:“自貿區使得國際貿易有了更健全的通道。在藝術品交易上,目前在自貿區內開展藝術品交易,有著多重利好。比如,在傳統方式中,海外藝術品在境內進行展示和交易,僅港口貨代、倉庫停留需要2到7個工作日,但通過自貿區,當天就可以從停機坪進入藝術品保稅倉庫。”
那么目前,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的藝術產業鏈以及中國的藝術生態現狀到底如何呢?這是令所有藝術家和投資人關心的話題。12月12日,上海錦滄文華大酒店,一場機構收藏與藝術生態論壇將深入探討以上問題。
而在此之前,《新民周刊》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紅鉆戰略基金藝術總顧問、上海多倫美術館和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館長沈其斌做了獨家專訪。1966年生于江蘇宜興的沈其斌,在藝術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多有涉足,百度百科對他的介紹為——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平臺建設者、藝術資本孵化者、前沿思想工作者和實踐者。
“把整個海洋注入一滴水”,在沈其斌位于上海軍工路五維空間創意園沈館的辦公室里,掛著這樣一幅豎軸行書。12月8日上午,窗外霧氣未退,室內茶香蘊藉。一襲中式對襟短衫的沈其斌娓娓道來,說出了他對當下中國藝術產業的見地,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無根的交易
《新民周刊》:中國藝術品交易總量已排世界前列,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我們的藝術生態并不是良性的,你怎么看?
沈其斌:中國藝術品拍賣交易總量,從1992年起步時2000萬人民幣左右,發展到2000多億人民幣。這個增加額,跟整個中國的經濟增長有關。但中國的藝術品交易是畸形的,就像一個人,四肢特別發達,頭腦卻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從制度層面、政策層面、人才層面、行業規范層面,整個產業鏈條需要補強。另外,全民素質還沒有跟上。整個產業鏈各環節間,也不是良性、健康的,而是存在著缺失和割裂。
在2000多億的交易額中,屬于傳統藝術的比如書畫、古玩、雜件等占92%,而現當代藝術的份額只占8%。這個數據反映的是中國的整個老百姓的思維、審美意識沒有跟上社會的現代性轉型,還停留在傳統情結當中,停留在老祖宗那里,就像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用著手機互聯網,卻說著文言文,好奇怪。這說明整個民眾的審美更新不夠,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文化藝術上的發展滯后了。龐大的交易額,更說明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價值觀,也只有一個字——錢,文化藝術本身被扭曲了、物化了。
我們看發達國家,比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其傳統藝術在藝術消費中只占約20%,而我們是92%;其現當代作品占消費總額的約80%,我們是8%。就拿印象派作品為例,對西方來說,鼎盛于19世紀中晚期的印象派,已經屬于古典作品,20世紀它在藝術品交易中所占比重很大,現在下降到2.5%左右。而在中國,比印象派出現更早的書畫、瓷器、玉器依然是交易主打。
從數據比較可以看出中國藝術生態的嚴重滯后。表面看,我們的藝術品交易額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了,而交易品類所占百分比,卻說明了潛藏的問題——中國社會完成現代性轉型困難重重!和制度轉型、經濟轉型一樣,人的文化藝術審美轉型,也是社會現代性轉型的重要組成,畢竟社會最核心的還是人。我們社會的審美意識遠未更新,還停留在古典階段,跟社會的現代性轉型脫節。
《新民周刊》:那么,中國藝術品市場存在什么問題?
沈其斌:也是畸形。中國藝術品交易2000多億中,大約50%來自拍賣等二級市場,其他一級市場比如博覽會等占50%。拍賣一枝獨秀,這種現象很不健康。一個健康的藝術品市場,一級市場應該是主流,占到80%左右。中國藝術品交易中,拍賣如此厲害,說明什么?說明業內投機心態嚴重,急功近利,急于套現,而不是以收藏為目的。這就不是作為藏家來收藏藝術品,而變成倒爺了。
當然,拍賣本身無可非議。只不過中國的藝術品交易額能迅速超越歐美,其實是沒有沉淀,就像一朵蘑菇云,上面很大,下面很小,沒有基礎。當然,下面水很深,水分很大。這也算一個文化奇觀了。
我們看法國。在法國,拍賣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拍賣師是公務員,就像法官一樣,是終身制的。并且,法國的藝術品拍賣非常嚴格,有相關的委員會對藝術品的真偽進行審核。我們這里,卻發生拍賣行明明知道100%是假貨,卻照樣上拍的“奇聞”,這不是在糊弄沒有審美能力的有錢人,又是什么呢?
中國大大小小的拍賣行現在有500多家,如雨后春筍。我覺得,中國的拍賣市場,未來可能走美國走過的道路。美國當年也有數百家拍賣行,如今只剩幾十家,最有名的也就是蘇富比了。
另外,中國的藝術產業鏈不健全。像藝術品保險、物流、評估、質押、與金融對接等方面,都是割裂的,不健全的;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整個社會,對藝術品產業鏈的認識還不夠,這就相當于人體血液循環不流暢,許多事一具體,問題就暴露。比如說在整個產業布局上,美術館、學術機構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嚴格講,美術館應該位處產業鏈的頂端,對學術價值進行評定,對學術進行帶動。可在中國市場,畫廊成了市場價格定位的主導機構。市場價格綁架學術,這又是嚴重畸形和不健康的。
高層設計和填補空白
《新民周刊》:目前中國藝術產業鏈的不足之處,如何補強?
沈其斌:這需要國家制度層面的設計,包括稅收、法律法規、教育等方方面面。
目前的藝術產業鏈,無論國家還是民眾,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產業上,放在了藝術經濟上,而不是藝術生態上。這個是現階段最突出的現象。要改變這種現象,首先就要從國家政策層面引導,以及制度性的安排和設計。畢竟,民眾自下而上的改變會非常緩慢,而自上而下的改變,會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在稅收層面,對非營利性的機構,甚至整個藝術品交易領域的稅收政策改變,對整個產業的拉動就會很大。就制定政策來說,我覺得,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在藝術產業相關政策制定時,除了行政人員參與之外,還要有專家參與,兩者結合,才能保證制度的合理性。當然,自貿區成立后,雖然尚未找到切入口,為藝術產業鋪平道路,但從宏觀來說,對于藝術品進出口貿易、參與全球交易,在平臺建設上已經走在了全國最前列。接下來,需要時間。
再說拍賣。我覺得國家在法律上必須保證拍賣行對作品真偽負責!當然,如果拍賣行必須承諾回購,至少上百家拍賣行死掉,但拍賣市場會更健康。否則假貨泛濫,大家都在家里“做泡沫,發饅頭”,甚至讓拍賣行成為腐敗分子套現的載體,成為洗錢的溫床,那么老百姓對藝術品投資就會望而卻步。我們看許多江湖行騙不被制約,一些傳統書畫真偽莫辨防不勝防,這都與拍賣行對藝術品真偽不負責有關。
在藝術品金融化領域,如今也遇到瓶頸很難突破。這也是因為產業鏈不完善,缺乏藝術品價值評估的第三方機構。如此一來,藝術品很難成為銀行、保險業的標的物,藝術品也就很難進入到金融體系內。畢竟,其作為資產貨幣流通的依據,誰來評定呢?如今,古代書畫的印鑒受到質疑,現當代作品的評定,更是無從談起、一片空白。我看亟需國家認可的專業評定機構。有了這樣的機構,市場走向成熟市場,才能像摩根大通、瑞銀那樣,藝術品像房子般可以抵押。總之,這個領域的空白,嚴重阻礙了藝術品作為繼房地產、股票之后,成為第三大投資標的物的發展。
還有一點,就是隊伍培養。中國在藝術生態領域,人才嚴重缺失。一方面,原有的藝術從業者知識結構、審美意識、產業模式嚴重滯后;另一方面,他們的國際化程度太低,無法融入到全球化的產業生態里去。國家對這樣人才的培訓、教育又缺失,導致行業人才梯隊跟不上。
機遇和發展空間
《新民周刊》:未來藝術市場還存在怎樣的發展空間?對個人投資者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沈其斌:如上說到的不足,當然反過來亦是巨大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可以說,問題中潛藏著莫大的機遇。隨著中國財富的不斷創造,中產群體不斷龐大,而股票、房地產等投資領域受到宏觀經濟的制約,藝術產業的機會就來臨了。一方面,中國財富面臨轉型,富而求貴,有錢了以后,就要玩品位,提升自己的審美需求與修養;另一方面,資本總得要尋求新的增長點。可以說,藝術品投資收藏,未來需求數量極其龐大!
未來,許多個人藝術品投資者轉變投資模式,通過購買藝術品基金等來確保投資。只要藝術品投資的氛圍越來越濃,對機構服務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大。比如杭州的“天仁合藝”,作為藝術品理財的第三方機構,以培養收藏家和發行藝術品基金為主要模式;以專家團隊確保基金產品的專業性。而投資者只有真金白銀扔進去,才會去學習。哪怕是委托相關機構來進行藝術品投資,他也一定會關注,去學習。只要出現這樣的投資群體,就會有效促進人們審美意識的提升。這就是通過消費推行價值觀。要知道,單純的說教是沒有意義的。我覺得,第三方機構也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經過十年左右的洗牌過程,大浪淘沙會留下具有影響力的品牌。而人的提升就要緩慢得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怎么著,社會審美意識完成提升與改變,總也要三五十年,甚至幾代人。
《新民周刊》: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對中國藝術產業和生態有何意義?
沈其斌:上海自貿區成立,是個機會,使得上海本身具有的優勢在藝術產業得以發揮。比如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競爭力、經濟底子。還有上海藝術產業大軍,比如外籍人士在滬從事藝術產業的不下5萬人,本土人士好幾十萬,當然,與北京已有的上百萬人規模來比,上海的半壁江山優勢早已不存。還有上海民眾的觀念、審美意識在全國來說,是洋氣的、新潮的。海派文化,寬容、開放。上海有中華藝術宮這樣的國家級美術館,規模在全球都少見;有當代藝術館這樣在中國獨一無二的所在;還有喜瑪拉雅美術館、龍美術館、昊美術館、外灘美術館這樣的民營美術館。這些,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響力。未來上海在藝術生態上,要具備核心競爭力,起到產業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