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濱鴻

習慣性吐槽
這個夏天電視上兩檔漢字節目有聲有色。一檔是河南電視臺的“漢字英雄”,三位妙齡少女過關斬將奪得狀元、榜眼和探花(有人建議第二季索性改名“巾幗英雄”得了),另一檔是央視科教頻道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來自全國各地數十所中學的小選手捉對廝殺,場上哭哭笑笑的,即將決出最終勝負。
每場“聽寫大會”都有輔導老師觀戰的鏡頭,看得出來一些老師漢字聽寫水平不如自己輔導的孩子,往往是看了場上選手寫出來的字才恍然大悟。這也難怪,語文老師不應該寫不出“癩蛤蟆”,但他們一定要知道“怒艴”是什么意思,要知道“甾醇”、“碌碡”、“饸饹”怎么寫嗎? 而這些生僻的詞匯在“聽寫大會”上并不少見,其實較量的范圍已經不僅是漢字而是百科知識了。
相比之下,“漢字英雄”對漢字這個主旨的聚焦更準確,難度也明顯親民,決賽時還有“錙銖必較”、“云蒸霞蔚”這樣的低段位詞匯。這檔真人秀節目更多民間色彩,參加的孩子都是從心眼里喜歡漢字。而“聽寫大會”則是專業隊伍的正規賽,選手們有的深更半夜還在背誦生僻詞匯,一些場邊觀戰的輔導老師也有強烈的求勝欲,不很淡定。
有人用喪心病狂、令人發指來形容“聽寫大會”的這些考題,以及背后的出題人。其實話不必這么重。在中國,考場、球場和官場,幾乎滿場都是罵人的唾沫星子。全世界的官場都欠罵,但聊起教育和足球,未必隨時痛心疾首國將不國的樣子吧。考你 “怒艴”、“甾醇”、“碌碡”、“饸饹”……不妨看成孔乙己問你茴香豆的“茴”下面有哪四種寫法,答不上來大可一笑了之,揚長而去,何必動氣呢。
如今人人隨身攜帶觸屏小鍵盤和拼音輸入法,提筆忘字反而是常態了。網購時問賣家“你能活到付款嗎”,其實對方也真不以為忤,還是會“親”你的。電視臺舉辦漢字比賽,對維持中國人的文字水平而言有好處。自從有人在高考時用甲骨文作文,官方態度已經明確,高校錄取對文字上的各種招數不再另眼相看了,居然還有中學生愿意參加此類“性價比”不高的節目,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既然是不含功利的娛樂比賽,題目難一點也未嘗不可,看過美國小孩拼寫比賽的詞匯嗎?再看看沖擊吉尼斯紀錄的那些項目,那才真是無聊得喪心病狂、令人發指呢。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允許一小部分人鉆鉆牛角尖,比如做一個全世界最大最重的蛋撻,或者問一問“回”字有幾種寫法,學一學吐火羅語的數與格。
不過,罵考試,尤其是罵那種有點難度的考試,是最安全、最省力,也最容易收獲共鳴的,“聽寫大會”挨罵不足為奇,生活中更是處處都能聽到類似的習慣性吐槽——中考、高考,你總不能一笑了之揚長而去吧。上海最近提出加大高中會考在高校擇優錄取過程中的權重,江蘇正醞釀未來高考時不把英語成績計入總分……幾乎每一項嘗試都會迎來罵聲一片。那么,維持原狀呢?敢,罵死你不償命!
開罵的多是家長。魯迅寫過怎樣做父親的指南,據說現在他的文章都被陸續請出了中學教科書。不過,怎樣做家長,當前倒正需要這樣的指南。我以為,做家長的首要任務,是淡定地和孩子一起認清現實,尋找出路,而不是依賴習慣性吐槽以減壓。
人云亦云的誤區
吐槽而有新意并不容易,大多是人云亦云,只是為社會的氣場增加一些負面情緒而已。關于教育問題(尤其是基礎教育)的大量吐槽,鬼打墻,繞圈圈,心態不好,自然影響思考質量。
比如,國外的孩子學習都很輕松,都能快樂健康地成長,不像中國孩子學海無涯苦作舟,每天三更燈火五更雞的。于是眾人點頭嘖嘖贊同,很少會追問一下:國外是哪里?輕松的是哪些孩子?
說到辛苦,首先想到的是課外補習。最近的一個雙休日,筆者在上海某教育培訓機構看到了這樣一幕:早上9點孩子從各個方向涌進教室開始上課。11點半,結束上午課程的孩子們沖出教室到街上買吃的,有些周到的家長已經早早買好了盒飯,送到已顯疲態的孩子手中。第二場是從12點開始的,也就是說午飯和休息時間一共只有半小時。為什么這么趕?因為下午還有第三場呢,全部結束已是暝色入高樓了。這些孩子用雙休日的一天完成數理化三門課程的課外學習,另一天要對付的是學校布置的大量作業,甚至還會抽出時間補習英語、語文……
這樣辛苦值得嗎?家長們說,這是為了在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試中取得優勢,提早拿到入場券。對這群心氣頗高的孩子來說,如此場景是有普遍性的。有的雖不參加培訓機構的補習,但請了家教,或者參加幾戶家庭自行組織的“團購課程”,還有的會參與網課培訓。
挑戰名校自主招生的自然是成績優異的孩子,他們算不算辛苦,也應該拿那些正在沖擊哈佛、耶魯等名校的美國中學生來比較才合理。據我所知,大洋彼岸的那一群也是常常忙得沒時間吃午飯的。無論在哪里,想攀到金字塔的頂端都要拼搏,如果只是在塔底下溜達溜達,固然免了出汗,風景卻也不同。道理就是這么簡單。更何況中國這種窮地方的娃要像瑞士的、瑞典的孩子那樣悠閑,中國夢就永遠只能在床上做做了。
有人說,中國孩子如此辛苦,大大抑制了創造力的生發,于是中國人與諾獎無緣。即使參與這種歡樂的吐槽游戲,家長的頭腦也一定要清醒:辛苦也好,不辛苦也罷,諾獎本來就和絕大多數人無緣。如果在培養自家孩子的過程中,時時刻刻把奪取諾獎懸為目標,或者相信了輕松的孩子獲得諾獎的可能性更大,那只能像發票刮獎一樣“祝您好運”了。另外,巨貪張曙光參評院士的那2300萬究竟用到哪里去了?搞清楚這個簡單的問題,對中國人早日取得諾貝爾獎更有幫助。孩子們的創造力從來不成問題,從古到今有實力說中國人笨的族群也許是有的,可還真不多。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也是近年來劇烈吐槽的對象,劇烈到甚至令人懷疑:那些起跑較快的孩子,是不是將來卻更可能輸呢?而起跑慢的孩子,是不是今后的成功機會反而更大呢?真的嗎?當然,最狠的是否認世界上居然有“起跑線”和“輸贏”這回事,他們說,孩子們壓根就沒在參加賽跑,也不應該參加任何賽跑,甚至今后走上社會也沒有賽跑,因為價值是多元的,成功可以自己定義。真的嗎?呵呵。有人要問:賽跑也就算了,不必搞得這么嚴酷吧,比如漢字聽寫大會,有必要考孩子們“怒艴”、“甾醇”、“碌碡”、“饸饹”嗎?理由是:區分度。一旦選手眾多,實力接近,非如此不足以決勝負。
辛苦也許難免,但為什么有人可以不勞而獲,靠拼爹過上幸福生活呢?這的確令人憤慨,可與教育有一毛錢關系嗎?事實上,基礎教育階段的激烈競爭有一定合理性與必要性,而更值得吐槽的其他事情多了去了,比如,為什么大批優秀學生一門心思考公務員,為什么醫學院的入學新生成績越來越差,為什么借債讀完大學卻面對蕭條的就業市場難以收回教育投資,為什么藍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無法對孩子有吸引力……
看似是教育的許多問題,實際根子幾乎完全在“場外”。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打定主意帶著孩子索性離開這個“場”。這是個一了百了的好辦法,只是要對另一個“場”的規則有心理準備。地球上各處的蘋果長得不一樣,卻總是往下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