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花落加拿大。
加拿大迎來了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的作家。照片上的艾莉絲·門羅(Alice Munro)滿頭銀發,1931年出生的她今年已經82歲高齡,今年4月,第二任丈夫杰拉爾德·弗雷姆林撒手人寰,與她天人永隔,不想在人生的晚年卻收獲了一尊大獎,也算是悲欣交集了吧。
此時,距離她獲得第一個文學獎已經過去了整整45年。1968年,時年37歲的她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舞》一炮而紅,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從此在加拿大文壇上嶄露頭角。
大器晚成?好像老天爺總是在考驗這位小說家,門羅自述,她從20歲就開始寫作了,那時候她已經和她的大學同窗詹姆斯·門羅相戀結婚,并有了孩子。婚后的生活異常瑣碎,壓榨著她的寫作時間,她也不得不抱怨:“那是女人的生活,似乎是很無定型的,她們在家里寫作,但空余出來的時間似乎又有很多非正式的社交活動。”那時候,她將苦悶埋在肚子里,從來也不向他人敞開心扉。是的,時間很少,要在孩子午睡時寫上一點也是挺困難的事,從下午1點到3點,孩子睡了,她開始忙活,爭分奪秒寫出她要寫的,有時卻不盡如人意。但是她克服了,她說:“如果你想要擠出時間來,總會有時間的。”
在她寫第二本書《女孩與女人的生活》的時候,她的創作力非常旺盛。她要照顧四個孩子(后來有一個孩子夭折了),她和丈夫還開了一家門羅書店,她每周得去書店幫忙兩天,她曾經試過一直寫到凌晨1點,然后第二天一早六6起床,她毫無疑問是靠勤奮而成就斐然的小說家。
這家書店至今都還在,以后估計會因諾貝爾獎而名聲大噪、客源滾滾的吧,可是在當時,這里既是她糊口的工具,也總要占據她寫作的寶貴時間,她說:“那是一項絕望的競賽。”
諾貝爾文學獎官方網站的授獎詞,最醒目的一句就是:“這是一位短篇小說的大師。”諾貝爾文學獎錯過了短篇小說圣手契訶夫和博爾赫斯,終于沒有錯過艾莉絲·門羅!確實,門羅出道以來,靠短篇小說獨步文壇,因而被美國作家辛西婭·奧齊克稱為“當代契訶夫”。她的《我青年時期的朋友》、《你以為你是誰?》、《愛的進程》等十多部作品紛紛斬獲英聯邦作家獎、歐·亨利獎、全美書評人協會獎等重要獎項,特別是2009年摘得布克國際獎,讓她躋身世界最重要的作家行列。
可是要說她在中國的知名度和受關注度,實在是少得可憐,說是冷門也一點不過分。她在國內只有一本簡體中文版小說集,即北京新經典文化公司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共同出版的《逃離》。從這部小說集你就可以以一斑窺全豹,8個短篇組成的小說集,8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都生活在加拿大小鎮上。她寫的是日常生活細節、目光所及的風景:楓樹、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線條……似乎平靜的生活非常愜意,可是主人公不約而同都選擇了逃離:在《機緣》、《匆匆》、《沉寂》里,女主人公朱麗葉逃離女校,拋下教職,和一個偶然結識的漁夫私奔了。她的女兒驟然離家,棄她而去,在另一個地方過著富足的生活。如果仔細分析的話,邏輯上顯然有點突兀,心理上也很陰暗偏執,不免讓人猜測,在門羅的內心深處,她是不是對在加拿大小鎮上生活已經厭煩透頂了呢?
她的很多小說都有自傳成分,但是她自己并不承認這一點。想想她那完全計劃好的生活,你會不會敬而遠之?那是一個完全為文學而生的人,也注定將為文學而死,崇高,卻似乎總少了點人生的快感。
總之,那是一項絕望的競賽!
評價門羅
我挺喜歡瑞典那幫老評委的,他們還真不糊涂。前年給特朗斯特羅姆諾獎告訴人們:成就高低與作品多少不一定有關;今年給門羅又告訴我們:作品不一定愈長愈好。——《收獲》執行主編程永新
總算有一年的開獎,完全沒有讀不懂的焦慮。門羅的大多數小說,情節性都很強。有時會過了頭,給人用力過猛的感覺。比如《逃離》里的《播弄》,那是整本書里我最不喜歡的一篇。而《逃離》里我比較喜歡的篇目是《激情》和《法力》。太喜歡《激情》了,一小段什么也沒有發生的激情故事。——張悅然
她的書應該在四平八穩的情況下細細讀,慢慢想,才能讀懂她在寫人生絕境中的慈悲。即使是領受這樣的慈悲,也需要自己內心強大。如果正在脆弱中,就會沮喪。——陳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