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客

我父親是縣城小學的音樂老師,在收音機還算高端設備的年代,每天在家里放五花八門的音樂磁帶。他在學校組織鼓樂隊、豎笛小組、小提琴班、合唱隊,每個都讓我參加,終于我像他一樣會很多樂器卻沒一種精通的。上了大學,學到著名的奧爾夫教學法和鈴木教學法,才發現自己幼年所受的音樂熏陶與這兩種理論所倡導的一模一樣,回去問父親,他竟一概不知。我還發現,大城市的孩子們學樂器不像我們是鬧著玩,他們有專業老師一對一輔導,有陪練機,還有檢驗標準:考級。
這是一條龐大的產業鏈,隸屬于全國各地音協、音院的考級機構五花八門,模式基本一致。以上音鋼琴考級為例,每級三首樂曲、一組音階琶音,強調速度,一個孩子只要花上幾個月時間反復練這些內容便能通過。對于大部分不走專業道路的孩子來說,在緊張的中學階段會停止學琴,那一紙證書不過是幼年的噩夢和家長的炫耀資本。而對于小部分報考藝術院校的孩子來說,這些內容還遠遠不夠,我見過很多過了十級的學生,可以流利彈出一首高難度樂曲,卻唱不出一首歌、記不住一句旋律、搞不懂基本的音樂知識。考級機構儼然成了快餐店,做法單一速成,千萬琴童和家長捧著垃圾食品狼吞虎咽。
近年來侵入北上廣的英皇考級制度似乎更合理——每級曲目和基本功練習多樣,強調的并非速度而是完整;專門的視奏考試,是國內考級長期忽視的,而這對任何樂器的演奏者來說都是重要素質;更可貴的是每一級都有聽力測驗,除模唱旋律外,還要聽辨樂曲的節奏、性格和歷史風格。我并非要鼓勵大家都去選擇英皇考級,畢竟這個進口貨價格不菲。也不奢望國內各家考級機構立即推行改革——增加考試內容可能導致部分考生選擇其他機構,這意味著經濟收入的減少,對這些評價體系來說,最重視的早已不是啟發孩子的藝術才能,而是人頭攢動的滾滾財源。
早已習慣了以分數論高低的中國家長們,恐怕也難以適應沒有考級的樂器培訓。既然還沒有哪家考級機構具有明顯的權威性,大部分家長自然會選擇最容易通過的,甚至在攀比心理的驅動下揠苗助長、急于考更高級別,導致很多孩子陷入名不副實的惡性循環中。考級內容的拓寬并不意味著學琴家庭要花錢去學更多東西,因為諸如視奏、聽音、辨別風格等技能本應是每位器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潛移默化讓學生學到的。從長遠來看,全面的音樂素養比高超的手指技巧對孩子的成長更為重要,生動多樣的音樂教學顯然也更能激發孩子對藝術的興趣。
歸根到底,老師和家長們要明白孩子學一門樂器的最終目的當是藝術和美育。目前國內音樂考級制度如此偏狹,遠不足以衡量一個孩子的音樂水平,充其量當成一款闖關游戲玩玩吧。可偏偏還有不少學校拿考級證書當特長加分憑據,惹得眾家長不讓孩子去考級都嫌虧。如果這種狀況延續下去,音樂真可能同數學一樣,在中國淪為一項奧林匹克競賽,而它們原本在古人眼里皆為藝術。
考級本身沒有錯,問題是它導向哪里——是單一的技術指標還是更為寬廣的音樂世界?我們可是擁有千萬琴童的泱泱大國,多年的魔鬼訓練下,一個個神童在世界器樂比賽上獲獎無數。可是,為何多年過去難見演奏大師?李云迪在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上拔得頭籌時曾令人振奮,如今竟也淪為娛樂明星。當年不過二十出頭的傅聰去參賽只獲得第三名,論技術并無過人之處,卻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立精神磨礪成獨樹一幟的大師。顯然,無論對于專業還是業余音樂教育,亟需彌補的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對音樂的理解和文化的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