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軼君
飛機穿越暴雨云層,降落在迪慶香格里拉機場。8年后,楊海健再次來到云南香格里拉州人民醫院。
一切已然改變。“這個樓是新建的,病房及辦公室也是全新的”,楊海健一一指點著。當年任職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心內科的楊海健,于2005年作為上海團市委的第八批赴滇青年志愿者,曾在迪慶州香格里拉縣醫院心內科工作了半年。
“高原地區車禍比較多,所以創傷科最忙碌。一碰見急診,當地醫生就跑到宿舍樓下大聲叫我們。再冷的天,我們也必須沖進手術室。”楊海健回憶道。此時,她穿起舊時的白大褂,走進曾經效力的科室,遇見熟悉的醫生、護士,一股久違的暖流涌上心頭。
楊海健參加的“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務接力計劃”始于1998年,是共青團上海市委與上海市文明辦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對口云南幫扶工作的總體部署,以社會招募、組織選定、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方式開展的一項志愿服務項目。
在接力項目延續的15年中,上海團市委先后選派了15批343名青年志愿者奔赴文山、紅河、普洱、迪慶、楚雄、德宏等對口州市開展每期半年的醫療衛生、基礎教育、農業科技、畜牧養殖、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務工作。
志愿者情結
韓琦,典型的上海女生,清麗的外表下透著一股“傲氣”與熱情。受父母是知青的影響,性格外向的她一直向往著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一次偶然從報紙上得知上海青年志愿者協會招募援滇青年,對口專業是企業管理,她抱著試試的心態去報名了。很快,她通過了面試,可緊接而來的是單位與家庭的一片反對聲,他們不理解為什么她這樣的一個城市白領會去邊遠貧困地區做志愿者。最終她如愿成了第八批上海援滇志愿者,前往香格里拉開發區經濟貿易管理局工作。
“一切都比我原先想的要艱苦得多”,韓琦搖搖頭并露出無奈的表情,“每周只有一次去縣城上澡堂洗澡的機會,晚上,沒有燈只能用手電筒看書,有時飛出來碩大的怪蟲把我嚇得不輕。”工作上,語言不通、文化理念上的差異也是時常困擾她的方面。但各種不適應并沒有難倒充滿理想主義的她。每當看到當地人如饑似渴地希望學到新管理技術時,更堅定了她做志愿者的勇氣。她用最大的耐心與當地百姓溝通,用專業與經驗幫他們建立了企業管理制度,把培訓課程的教材帶給他們,傳授上海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
隨著當地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制度顯得越來越重要。在一次開發區會議上,韓琦認識了一位納西族做核桃生意的何老板,他一直想把當地高產的核桃推送去國外,但缺乏銷售途徑,韓琦聽聞后,建議何老板把核桃先引進上海的超市,通過大城市慢慢打開國外的途徑。另外,她還從環保的角度給出建議,包括廠的規模,流水線的設計、產品的認定。何老板采納后,產品營銷非常成功。
“力所能及地幫一個是一個,”韓琦常把這段工作外的插曲,作為意外的“成績”來勉勵自己。閑暇之余,她每天步行到離工作地點不遠的禮仁完小學支教。上海老師教英語音標,能提高當地孩子標準發音。從起初教一個年級到五個年級,韓琦始終帶著一顆堅持的誠心。“教課,是我最快樂的事,面對這群樸實、可愛的孩子,難以抵擋住他們的純真,談及孩子們,韓琦眉飛色舞地說道:“有次美術課上發獎品,孩子們都沒有見過中華HB的鉛筆,說是上海來的鉛筆,不能用,要把它供起來。”韓琦聽聞驚訝之余,立即發動上海的好友們一箱箱地送來HB鉛筆。
青年志愿者們的目標是將先進的理念、豐富的知識、良好的技能傳遞給當地群眾,但第十二批上海赴滇青年志愿者趙蕓卻說:“表面上我是在付出,向別人伸出援手,但實際上,是我在不斷地接受各方的饋贈。”
2009年,趙蕓在紅河州開遠市小龍潭鎮開展支農工作。在向《新民周刊》談及她的志愿者經歷時,心里充滿了感恩。
趙蕓在農村長大,對農業有特殊的感情。能當一回志愿者,用自己的農業技術為貧困地區盡些綿薄之力,她的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剛到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不久,她便有了這次機會。小龍潭鎮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但趙蕓所學的是蔬果類的試種。專業的不對口,只能使她以另一種方式來幫助當地農戶。比如:做測土試驗和病蟲方面的指導。每逢趕集時,她給農戶現場宣傳安全用藥,科學施肥。交流的順暢使她結識了很多朋友,并與當地農科站的鄉親建立了無比深厚的感情。
令趙蕓記憶深刻的要數與農科站的文站長等人一同上山測土的經歷。起初她信心百倍,但每天爬8-10公里的山路,體力上難以承受,越往后,取土活兒變得越來越難了。山頂沒到,站在半山腰的趙蕓體力已經透支,當時她覺得找個差不多的地方測測就行了,但文站長一定要在相當精準的緯度、精度、海拔測土,帶領她堅持走到山頂。文站長說:“搞科研,沒有差不多這個詞。”這種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如今一直深刻影響著趙蕓。直到回上海的工作中,趙蕓經常拿此經歷與同事共勉。
品牌的保證
據統計,前15批志愿服務接力隊隊員在云南服務期間累計進行醫療門診、教學查房、會診等超過6.4萬人次,主持、參與各類手術3500多例,搶救危重病人2400多例;開設醫療講座近800次,授課3.5萬多課時,培訓約2萬人次;累計下鄉千余次,為貧困學生捐款或聯系捐款65萬余元,并捐助廣播器材、醫療器械、藥品、電腦、書籍、衣物、蔬菜種子等各類物品價值210余萬元;創建了10個網站、5個計算機工作室,1所學生食堂,1間科普教室,1間心理咨詢室。
如今,社會上有眾多或民間或企業為背景的公益組織慈善,但通常周期較短,而“滬滇志愿者接力活動能堅持15年,成為一個良好的品牌,這與上海青年志愿者協會完善的機制內涵、通暢的運作密不可分”,共青團上海市委工作部部長李泱泱說。
“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務接力計劃這個項目一直以團組織為主導來推進,縱向到基層,有套完整的組織體系作支撐。招募的志愿者在上海培訓后,承接到云南各地州,再到具體服務單位,志愿者始終在體系中工作,各方面有保障。整個項目的管理也十分精細。譬如,我們每年向西部派出150名志愿者,行前對志愿者都有深入的體檢,包括肺部通氣的檢查,這是針對高原地區特有的檢查。參加的志愿者必須如實申報病史,排除潛在風險。 這是對每一名志愿者負責,也是對整個項目質量的保障。”
李泱泱認為,公益慈善是有限的,需要有熱情及有能力的人去執行,組織者更應在法律及道德的框架里理性規劃。
前共青團上海市委書記薛潮認為,上海青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國家的觀念提升,也是15年志愿者接力活動的核心動力。“城市造就青年,青年締造城市。青年服務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青年的人生成就和城市的榮譽連在一起,這就是我們青年工作很重要的組織價值和工作價值所在,也是社會和青年人最認可我們共青團的一個價值所在。”
薛潮任職期間,建立并發展了“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務接力計劃”這一品牌項目。
一次,一生
一次云南人,一生云南情。對于身處一線的志愿者們來說,半年的服務足以改寫他們的一生。
楊海健參與了更多的志愿者活動,并開始影響身邊的人一起從事公益活動。
“來做志愿者前,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生活條件上的苦不算什么,看到云南那么多貧困地區家庭,真讓我覺得心一顫一顫的。”談及令她心靈觸動的往事,楊海健眼神中掠過一絲憂傷,“那是我們第一次到維西縣多那各村義診,驅車5個多小時后,我們在村里小學的操場上開始工作,義診結束前我們到一名小女孩家里去拜訪,來到她家,我第一次明白‘家徒四壁的含義,風可以很放肆地從木板搭成的墻壁間刮進來,家里只有兩張床,一張桌子和幾塊石頭壘砌的灶, 唯一的電器是電燈,小女孩在兩歲時發熱,因為無錢看病導致并發癥,現在已11歲她右耳聽力極差,已輟學在家。”
“我們給了她父親200元錢作為路費,叮囑他帶女兒到我們州醫院來做檢查,但她父親拒絕了,原因是他不知道到州醫院怎么走!后來村長告訴我們,這個村的家庭年均收入是400元。在回來的路上,我們全都默默無語,心里無比沉重。一個40多歲的人從未出過縣城更不要說是州了!短短5個小時的車程隔斷了這個小女孩一生的希望。后來在各方的努力下,小女孩來州醫院做了檢查也開始了治療,不久就緩解了癥狀并正常上學了。”
作為一雙兒女母親的楊海健再也不愿看到類似的情景了。半年志愿者的經歷,無論是助學還是助醫,使她受益良多,也從中領悟到了助人等于助己的快樂。
而韓琦尋找到了內心真正追尋。
“做志愿者的過程能體會心靈的靜與凈,我也提升了對志愿者含義的理解,做志愿者不是一次行為,而是可以在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做一輩子的事情。”韓琦對記者說。之后,她通過青年志愿者的平臺,找到了現在從事公益慈善的工作。
趙蕓回滬后,與小龍潭鎮農科站的人員的聯系從未間斷,每當他們遇到農業方面的困難,趙蕓都盡心盡力地收集資料、汲取周圍專業人士一切有價值的經驗對他們提供無私的幫助。在得知小龍潭鎮今年包谷地長勢喜人、大大超過當年的測產預期,趙蕓難掩激動的心情,并希望能再一次服務這片土地,在新的地區引進甜櫻桃等新品種。
同樣的經歷和奉獻精神把楊海健、韓琦、趙蕓等一批新老志愿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每一個受助者滿懷感恩的眼神都給予他們繼續前行的莫大動力和鼓舞。 服務期結束,這些志愿者們自發成立了“滬滇緣”這個社會團體,云南貧困地區的一點一滴時常牽掛著他們每一個人的心,并力所能及地動用一切資源持續資助當地貧困學生。在楊海健的牽頭聯系下,上海志愿者協會整合社會資源,還發起了“希望心”的愛心活動——為云南各貧困地區15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免費手術治療。
這,是愛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