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范子萌


中藥產業正陷入一場關于信任的尷尬。
是藥三分毒,但公眾很難接受中藥里包含的農藥之毒:6月底,某國際環保組織在京發布中藥材農藥污染調查報告,指出包括同仁堂、云南白藥、胡慶余堂等全國九大中藥品牌被抽檢的產品中,超過七成含有多種農藥殘留。
而讓公眾更難接受的是假中藥之毒:7月初,亳州中藥材市場用硫黃熏制、增重染色中藥材等違法行為被曝光。
2011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曾直言:“醫藥不分家?,F在傳統中醫藥中的藥已經不復存在,醫也完了!”
時隔兩年,當記者見到這位學徒出身、從事中藥工作53年的退休老人時,他坦言:“現在中藥不靈了。價格漲得那么厲害,假冒偽劣又空前嚴重,從來沒有見過中藥材質量像今天這么差?!?/p>
據駱詩文透露,全國中藥材市場中至少有三成藥材存在不同程度的摻假情況。
無商不逐利,混亂的利益格局使得中藥產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源頭之禍:
有名無實,跟爛木頭沒什么兩樣
藏紅花、淮山藥、四川的貝母(川貝)、昭通的天麻、隴西的當歸……“道地”歷來是中藥材的靈魂,是品質的象征。一些老中醫處方時,喜歡在藥名前標“川”、“云”、“廣”等產地,以此來顯示自己對道地藥材的信任。
于是,業內一直存在這樣一種觀點:中藥材以及后續飲片質量均與藥材產地密切相關,如地黃中的梓醇含量,河南武陟產的含量為0.81%,浙江仙居產的為0.001%,兩者差距達800倍,如不嚴格標注產地,會讓中藥材市場魚目混珠。
但隨著業內對藥材產地的爭論越來越多,另一種觀點也隨之出現:自古以來,中藥材道地產區就是變化的。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中藥材可人工培植,進而催生很多新產區。有的原道地藥材產區因各種原因逐漸衰退而被新產區所替代。像定西的黨參、巨鹿的金銀花、新疆的枸杞以及阿壩的瓦布貝母等,雖然不是傳統道地,但在業內很有名氣。
這種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如果過于苛求產地標志,不利于中藥材行業發展。
但在駱詩文看來,“道地藥材”是五千年來通過實踐摸索出的規律,“大量驗證表明,一旦改變了環境,藥效往往就不行了”。
按照駱詩文的說法,“文革”之前,中藥如果需要異地種植,必須經過三代種植試驗,考察是不是有療效。用第一代的種子種第二代,第二代的種子再種第三代,直到三代藥材的療效和原產地藥材一致,才允許移植?!暗F在則隨心所欲了,想去哪里種就去哪里種?!?/p>
產地從中醫處方上淡出的背后,是道地藥材質量不斷下降的事實。中藥材的生產包括栽培、管理、防病蟲害等環節,各環節技術性都很強,哪一個環節操作不當,都會影響中藥材質量。
首先是品種退化問題。據駱詩文介紹,在中藥材田間管理過程中,一些藥農為追求高產,經常大劑量施用無機肥或植物生長劑,促使其生長速度加快,擾亂了其自有的生物學特性,從而使品種退化,藥性降低。
“麥冬使用壯根靈后,單產可以從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黨參使用激素農藥后,單產量也可增加一倍。但藥效可想而知?!瘪樤娢谋硎尽?/p>
農藥殘留和化學污染則是另一個“公害”問題。新華網的一期節目曾對安徽亳州市郊的一處藥材種植地做過調查。鏡頭里,藥農們頂著烈日在田地里為白芍除草和噴灑農藥。
一位藥農對著鏡頭表示,與農作物相比,這些藥材苗顯得嬌氣,拿種植白芍來說,它喜旱不喜水,田地里不能有雜草,病蟲害比較多,農藥基本上伴隨整個生長過程。芍藥開花前,要噴灑50%的多菌靈800-1000倍液,每10天左右噴藥1次,共噴3次,而在成長期中多是多種農藥混合噴灑,噴一段時間后蟲有了抗藥性,就要換其他的農藥。
藥農們普遍認為,為了防止病蟲害,在種植中藥材時需要多次使用農藥,有的中藥品種,甚至在沒種下地之前,就先要在田地里撒上農藥除蟲,從出苗到成熟收獲期間,也有多次噴灑農藥,一般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打什么藥、打多少、何時打,隨意性很大。
另外,盲目種植也是當前中藥材生產面臨的突出問題。駱詩文告訴記者,中藥市場放開以后,藥材變成了“農副產品”,沒人指導農民種藥了。現在種藥主要靠價格調節,哪個上漲種哪個,哪種方法長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種。
所謂“少了是寶,多了是草”,價格波動的另一面則會影響藥農種植,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藥王孫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指出,不按時節采摘的中藥材,有名無實,跟爛木頭沒有什么兩樣。但實際上,為了盡早上市,桔梗本應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就可以收獲了。黃芩五寸長才能用,現在才長到一寸長就被挖出來了。甘草、大黃三年以上的才能達標,可農民一旦遇到價好的年份,就會提前采收。
駱詩文補充道:“還有藥用價值極高的五味子,更是提前3個月采收。采回來的果都還是青的,之后再噴上藥水焐紅?!?/p>
市場亂象:
以“藥渣”冒充正品,充斥市場
藥材采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雜物。然而目前市場上的藥材,茵陳、蒲公英、菟絲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幾乎占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藍根不去根頭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棗仁大量含殼,麥冬、蓮子不去心……
利益熏心的人們更愿意把功夫做在“面子工程”上。比方說,此次被曝光的用硫黃熏制中藥材,俗稱“打黃”,既為了飲片色澤好看,延長保質期,又能讓霉變藥材煥然一新。
記者了解到,硫黃被作為食品添加劑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在羅馬時代用做酒器的消毒。在《全國中藥炮制規范》、《中藥材手冊》、《中國藥材商品學》等在行業中使用的標準規范中,有對部分中藥材在產地初加工中采用硫黃熏蒸的規定,如:對含淀粉較多的山藥、葛根、白芍等中藥材熏蒸,利于干燥,防止褐變、霉變;對海馬等易生蟲害和質變的動物性藥材,可以延長保質期等。
但是,近年來出現了許多不規范甚至違法行為,濫用或過度使用硫黃熏蒸,使中藥材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
為此,2005年版《中國藥典》增補本中增加了二氧化硫殘留量檢查法。進而,國家藥典委員會又組織制訂了中藥材及其飲片二氧化硫殘留限量標準,并分別于2011年6月和2012年4月兩次公開征求意見。
但規范管不住造假之風。近年來,除了打黃,還增加了用雙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鐵水洗丹參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等新手段。
以次充好的現象更不在少數。駱詩文去年走訪四川荷花池藥材市場時就發現了不少不規范的地方。
“比方說,那些號稱是云南文山產三七,一整個的一公斤賣800元,打成粉的才只賣500元。我一看就知道,粉里肯定是摻假了。正常三七打出來的粉應該是黃的,但他賣的粉卻是灰白色。”駱詩文說,“他不敢往里面摻石灰粉啊,所以我估計是摻了淮山藥,而且起碼摻了有三分之一?;瓷剿幉哦嗌馘X?每公斤才8元錢啊!”
駱詩文多年來跑遍了全國17個中藥材市場,總結出來常見的造假手法。山肉萸摻進葡萄皮,黃芩中摻桑寄生,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把樹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馬肚子里灌玻璃膠,往蟲草上粘鉛粉……
但這些都還不是最嚴重的,在駱詩文看來,如今中藥市場上最嚴重的現象是用“藥渣”充當藥材。駱詩文說,那些具有滋補作用的中藥材,有效成分被提取風干以后再賣,藥效已經沒有了。例如,冬蟲夏草被提煉后,藥材商將“藥渣”用啤酒浸泡?!皼]有經過萃取的蟲草外觀飽滿、色黃而亮,現在市場上至少70%的冬蟲夏草,都被提取了有效成分,干巴巴的,蟲體較硬,也沒有香菇一樣的香氣。”駱詩文表示。
即使正規藥材市場,也充斥著以“藥渣”冒充的正品,這讓制藥廠也很頭疼。不買原料就得停產,買了藥品質量肯定有問題。
駱詩文多年走訪發現,以下這些藥材都曾有過“被萃取”現象:人參、西洋參、黨參、冬蟲夏草、黃連、黃柏、牡丹皮、首烏藤、金銀花、連翹、八角茴香、山茱萸、連翹、桔梗、淫羊藿、川貝、五味子、益母草、澤瀉、白術、雞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車……
整頓風暴:
中藥材市場關乎GDP,怎么破
今年7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掀起一場覆蓋全國的“兩打兩建”專項行動(即嚴厲打擊藥品違法生產、嚴厲打擊藥品違法經營、加強藥品監管生產經營規范建設,加強藥品監管機制建設),時間則將持續半年。
國家食藥總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介紹,專項行動的重點是嚴打中藥材(飲片)摻雜摻假,必要時將關閉長期“包容”制假售假行為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嚴厲打擊網上銷售假劣藥品或以非藥品冒充藥品銷售行為;嚴禁小診所從非法渠道購藥,違法自配制劑。
國家食藥總局表示,對“兩打”過程中查實的嚴重違法行為,將一律按照有關法規上限予以處罰;對涉嫌構成犯罪的,一律移交公安機關進行處理;對嚴重違反法律法規的企業和個人,一律列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布。
據了解,中國中藥材市場歷史悠久,短暫的有上百年,長的則上千年。從上個世紀90年代,全國各地涌現了大量的中藥材市場。
而在1993至1995年,國務院整頓關閉了100多個中藥材市場,動作很大,僅僅保留了17個中藥材市場。在這之后的20多年里,也沒有新批,以后也不會再批。
在整頓洽談會上,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所在地政府負責人簽署《中藥材專業市場管理責任書》,并表示全力組織開展中藥材市場整治,以求形成規范有序、健康發展的中藥材專業市場。
但據記者了解,如今藥品監管的大權實際已經到了地方政府的手中,而這些中藥材市場,對于當地政府來講,解決的不僅僅是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當地的GDP。
數據顯示,很多中藥材專業市場是地方政府支柱產業,對當地經濟貢獻超過當地GDP的10%以上。另外,與食品有著類似監管模式的中藥材管理,同樣涉及到多部門分段監管的問題,從種植到初加工以及加工、流通以及到了醫療機構,都有不同的部門監管。因此,對中藥材的管理,并非一次“行動”就可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