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悠
“官員必須作一個選擇:如果想擔任國家公職,那就把錢存回國內。”4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第11次“普京熱線”中回答民眾問題時,隔空向公職官員“放狠話”“如果他們不信任自己國家的經濟,他們還待在這里干什么?”
兩周后,由普京簽署的《禁止國家官員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擁有海外資產法》正式生效,3個月內,政府官員和國企高管中,擁有國外賬戶者必須關閉賬戶,擁有外國發行的有價證券者必須割讓,否則將被停職、免職或辭退。
“封殺”官員海外賬戶只是普京的國家反腐戰略中的一個環節。俄羅斯反腐風暴步步升級以來,官場上已經有不少“拔出蘿卜帶出泥”的實例——2012年俄羅斯共有800多名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人員被追究刑事責任。
其實,國家反腐戰略在梅德韋杰夫擔任俄羅斯總統時期就已啟動,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在去年卸任總統前的告別訪談中,不得不承認,反腐行動雖不至于一事無成,但成效不顯著。
克格勃出身的普京與梅德韋杰夫職務對調后,再度表達向“腐敗”開戰的決心,國內的腐敗“已經達到了過高的程度,威脅到了整個社會,我們將比抗擊通脹還要堅決地打擊腐敗,盡一切所能”。
高潮迭起的反腐風暴是否真能掃蕩沉疴,讓老百姓看到一個美麗新世界?
轉型期生出的毒瘤
去年底,“國際透明”公布了2012年度“全球清廉指數”排行榜,在176個國家中,俄羅斯排名第133位;而在反映企業國外行賄可能性的2011年“行賄指數”排名中,俄羅斯是28個受調查國家中墊底的。
在俄羅斯老百姓看來,“腐敗”就是個老掉牙的話題,它無處不在,已經成為生活中默認的一部分。
俄羅斯列瓦達民意調查中心前幾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有88%的俄羅斯人向國家機關尋求解決問題時曾遭遇過冷遇和刁難;有53%的俄羅斯人承認,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們有過賄賂別人的經歷。而俄羅斯反腐調查中心的數據顯示,2009年有20%的俄羅斯民眾承認自己有行賄行為,2010年這一數據攀升到29%。
有人把腐敗比作社會的癌癥。對于病源,俄前總檢察長烏斯基諾夫曾指出,腐敗是俄羅斯改革時期留下的禍根。
早在蘇聯時期,由于在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形成了官僚特權階層,濫用公共權力,大肆盜取國有資產,挪用公款,這些腐敗行為的泛濫,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蘇聯解體后,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開始實行大規模體制轉型,其中一個核心內容是將原國有企業私有化。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官僚和經濟寡頭運用價值低估、暗箱拍賣等種種非法手段,大肆鯨吞原國有資產。據俄羅斯國家杜馬1997年公布的資料,俄羅斯私有化的損失總計達9500萬億盧布(約合1.7萬億美元),相當于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2倍。大量國有資產流失的同時,腐敗群體一夜暴富。
雖然葉利欽任內也發布過與反腐敗有關的法律法規,如《在公職系統中打擊貪污受賄》的總統令等,并成立了總統監察總署,領導和監督全國反腐敗工作,但措施往往流于形式,無法付諸實施。
腐敗蔓延現象在官員之間愈演愈烈。烏斯季諾夫認為,俄羅斯80%的官員有不同程度的腐敗行為。俄羅斯內務部經濟安全和反腐敗總局公布的2011年的數據顯示,俄官員平均每人受賄3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58731元),遠高于2010年的6.1萬盧布。俄偵查委員會莫斯科偵查總局局長雅科文科也透露,2012年,僅莫斯科一地就因腐敗損失11.5億盧布,追回的還不到1/4。
鐵腕出擊抓碩鼠
2000年,普京接棒葉利欽,當政后啟動了強勢反腐的進程。
2003年,俄羅斯成立總統直屬反貪污賄賂委員會,并在各級檢察機關設立了反貪監督局。2006年,俄羅斯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締約國行列,成為世界上第52個批準該公約的國家。2007年規定,官員會見商人的場所必須安裝攝像頭,在各機構內部成立專門的反腐部門以及建立公務員舉報網,鼓勵群眾揭發腐敗行為。
2008年,梅德韋杰夫出任總統,普京任總理,這對組合進一步加大懲治腐敗的力度。當年,梅德韋杰夫簽署并批準了《反腐敗法》。而從2009年起,俄羅斯政府網站每年“曬”出政要的家底,以示上行下效。
例如今年4月公開的數據顯示,普京2012年收入為579萬盧布,名下有一處公寓、一塊地、一個車庫和三輛俄羅斯產汽車,妻子柳德米拉普京娜2012年收入為12.14萬盧布,名下無其他財產;總理梅德韋杰夫2012年收入580萬盧布,名下有一塊地,一處公寓和三輛蘇聯產高爾基汽車,其妻子斯維特蘭娜梅德韋杰娃2012年沒有收入,名下有一輛大眾高爾夫汽車和兩個停車位。
2010年4月,俄羅斯將反腐敗行動上升到“國家戰略”級別。隨著力度的加大,不少碩鼠被揪出油瓶。
2012年11月,時任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成了該國20年來第一個因腐敗丟了烏紗帽的部長。其后相繼落馬的高官還包括:俄前地區發展部副部長兼彼爾姆邊疆區政府主席帕諾夫、俄航天系統公司總經理烏爾利奇奇、俄電信公司總裁普羅沃托羅夫,以及前農業部長斯克倫尼克。普京昔日同窗、聯邦資產管理機構負責人安納托利斯捷爾秋克也因經濟問題被逮捕……
據統計,2012年前9個月內,俄羅斯聯邦調查委員會為2.07萬起腐敗性質的案件立案,比2011年全年還多7000起。同時,調查機構也收到3.36萬起腐敗行為的舉報。
2012年,普京還推出了《審查公務員消費占收入比例法》。法律規定,政府官員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支出如果超過此前3年內收入總額,將面臨司法調查,相關財務信息將在政府網站公布并交給媒體,他們非法購置的財產將被法院凍結。在申報財產中弄虛作假的官員將被免職,甚至面臨刑事指控。
根據總統辦公廳的統計,去年,俄羅斯共有131.5萬國家和地方公務員申報了收入情況,對21萬人進行的抽查中共發現1.6萬件違法現象,322名公務員因此被解職。
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中,已經有多名議員放棄議員資格,其中包括“統一俄羅斯黨”議員尼古拉奧利尚斯基這樣的富豪。今年2月20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即議會下院)資深議員、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的創始人之一弗拉基米爾·佩赫京,因為被反腐博客曝光在海外擁有奢侈房產而宣布辭職,時正值俄羅斯國家杜馬對總統普京提出的禁止官員開設海外賬戶并擁有海外不動產的法案準備進行第二次審議。
無獨有偶,就在不久前的5月8日,俄羅斯政府副總理兼政府辦公廳主任、被認為政壇“第三把手”的蘇爾科夫忽然宣布辭職,被疑是與普京政見不合。但也有人猜測,蘇爾科夫辭職恰逢普京簽署禁止政府官員擁有國外銀行賬戶的法案,或許他是撞在了普京高調反腐的槍口上。
一場常抓不懈的戰役
旋風刮倒高官的景象對民眾來說并不陌生。2006年5月12日,普京就曾創下一天之內解除17名強力部門高官的“反腐紀錄”,他們包括負責反恐和反走私的將軍級副局長、俄總檢察院高級官員、俄海關署副局長……當年9月13日,普京再次采取行動,19名俄高官因涉嫌腐敗丑聞被撤職。
2008年的強力反腐期間,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談到受賄現象嚴重時說:“如果想蓋一棟公寓樓,建筑商就得給每名對此有發言權的官員手里塞些東西。”當時普京回應:“把那些人的手砍掉也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其實,從歷年來推出的法案來看,俄羅斯并不缺乏“砍手”的法律,但是執法機構及相關官員本身難證自清。民眾對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監督者并不信任。
前不久,俄“新聞大陸”網站發起一項名為“誰能幫助俄羅斯打擊腐敗”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民眾選擇“誰也不能”,5%的民眾選擇“國際法庭”,3%的民眾選擇“總統”,3%選擇“司法機構”,還有1%選擇“總理”和“國家杜馬(俄議會下院)”。剩下的80%以上的民眾作何選擇呢?他們認為,在反腐問題上,誰都無能為力。
“透明國際”俄羅斯分支的報告指出,社會力量是反腐行動的眼睛和耳朵。可惜,如今能夠監督政府機關的機構都是政府指定的,“透明國際”俄羅斯也不在指定名錄里。該組織負責人認為,要想達到透明的效果,財產申報以及監督,不應該由行政部門負責,而應該獨立成立一個機構。
也有俄羅斯人認為,政府推出切斷官員海外藏匿資產的法案,初衷雖然好,實施效果未必立竿見影,總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
比如,俄媒體報道說,2013年在申報家庭收入前約有30名杜馬議員離婚。自由民主黨主席日里諾夫斯基就被人揭發假離婚,可他本人對此反駁說,1996年他與妻子只是“教堂婚姻”,并沒有辦理法律手續。
共產黨議員索羅維約夫說,有許多方法可以避開這個法律,例如把所有海外存款轉到親屬戶頭上。他還說,“這個法案出現得相當意外,一些人來不及轉賬,因此只得走離婚的路”。他認為該法律只是制造出反腐的假象。
彭博社曾發表社論,對普京偶像式反腐的動機和效果表示懷疑,稱普京似乎只想把自己塑造成俄唯一的反腐勇士,如果意識不到自己方法的缺陷——沒有一個官僚機構能夠有效地自我監督——那么反腐就會流于一陣風的運動。
但其實對普京而言,大舉反腐已不僅是政治姿態的需要,更是迫切的現實需求。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俄經濟增速比預期還要低,資金外流加速。正想盡一切辦法招商引資的俄羅斯,必須向外界表明,本土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健全的投資法律以及透明的辦事程序。然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今年4月2日公布的報告稱,腐敗仍是外國對俄投資的主要障礙。
還有觀察人士指出,反腐敗是一項系統工程,財產申報等單項制度的突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相關的制度建設還包括:完善“吹哨人”保護制度、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保證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等,它們最終目的是塑造一種清廉的社會文化。但恰恰是在這些關鍵點上,俄羅斯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了倒退。
在“透明國際”俄羅斯的專家看來,對公民尤其是孩子的反腐敗教育也很重要,“是預防腐敗的有效工具”。因此,他們會進入中小學或走上街頭,開展針對民眾的基礎反復教育,推崇守法觀念,并教大家如何辨識行賄行為,培養公民道德感。
病去如抽絲,其實不管什么樣具體的反腐措施,都很難一針見效。俄羅斯執政者也深知,反腐非一人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場常抓不懈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