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李大維講話時,他身后的一臺微波爐大小的3D打印機正在工作,細細的噴嘴好像蠶吐絲,米白色的螺旋形圓柱體一點點成型,按照芯片里的程序設定,3D打印機將打印出一只塑料模型。
“這是一年多前我們‘新車間的一個會員自己動手做出來的。一臺高端的3D打印機要幾十萬元才能買到,金屬之類的打印材料成本要1萬元一公斤;而這種低端型號的3D打印機只要6000多元,材料費也不過每公斤100元。”
這臺打印機的創造者,早就連人帶專利被“挖”到了開源硬件公司。而在“新車間”170平方米的L型空間里,還有更多類似的創客正在孕育并實踐夢想。
“創客”,源于英文單詞“Maker”,簡單來說,是喜歡創造新事物的人;創客空間,是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利用開放的工作室和加工車間,共享知識和資源,把創意轉變為現實的地方。
“‘創客文化起源很早,在自家車庫和朋友組裝出第一臺蘋果電腦的史蒂夫·喬布斯就是早期的創客典型。創客喜歡自己動手,把東西拆開研究構造,并加以改造賦予新的功能。”作為中國國內首個創客空間“新車間”的聯合創辦人之一,李大維可以算是這個圈子里的先行者。
用李大維的話說,創客運動是一場把專業技術平民化的革命,未來二三十年,創客前景無可限量。
創意大爆炸
走進位于上海烏魯木齊路長樂路上的“新車間”,馬上會被過道右側的一長排儲物架所吸引。一個個方格子里,陳列著作品:電子捕鼠器、蟲蟲機器人、控溫電熱鍋、四軸飛行器……過道左側,是幾間獨立的工作室,工作臺上擺著零件和切割儀器等工具,等待新的創意被加工成型。
公共區域里,會員正在各自的電腦前“孵化”自己的項目。美國人科恩·馬修把一個看似普通的塑料殼套在卡片相機上,連接電路板,并在電腦上輸入命令,塑料殼上的推桿就按照設定好的時間間隔按動照相機的拍攝鍵。“你看,這樣我就可以控制連續拍攝的間隔時間了。不過這個設計還沒有完全成型,有幾個關鍵問題還需要花時間磨一磨。”他手頭的另一個項目,是設計一款方便創客使用的工具收納箱。
另一張工作臺上,機器人工程師潘鑫磊和法國互動設計師瓦倫丁·高弗討論著關于互動眼鏡的設計。瓦倫丁把白色的雷朋眼鏡做了改裝,在鏡架側面靠近鏡片的位置,嵌入了一個小小的LED燈,并由控制線鏈接到電腦或手機上。“這副眼鏡可以同步反映聊天工具的狀態,如果你在MSN上是紅色忙碌狀態,眼鏡上的LED燈就會變成紅色;如果你空了可以聊天,眼鏡就會隨之變成綠色。”瓦倫丁在這副眼鏡上已經花了半年的工夫,“它就好像是連接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的橋梁。”
創意設計五花八門,他們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創客。而正是“新車間”這樣一塊吸鐵石,把這群愛發明、愛動手的玩家匯聚到一起,創造無限可能。
“新車間”的定位是一個非營利組織,采用會員制,以社區化方式運營。負責管理和組織活動的謝旻琳說,社區基本上依靠會員費、舉辦工作坊活動和私人贊助來維持運轉。
成立第一年,“新車間”大約吸納了30多名會員。由于當時國內對“創客”概念了解甚少, 90%的會員是在上海的外籍人士,有人開玩笑地說,這里簡直成了最便宜的“英語角”。后來,創客文化經過媒體宣傳等漸漸為人熟知,“新車間”的會員也開始翻番增長:第二年60多人,如今已逾百名,背景多元化,而且本土會員與洋會員的比例基本持平。
“開源硬件”是創客空間的核心精神。李大維說:“開源就是一種開放的態度。首先是‘打開,讓大家知道怎么運作;其次是大家可以一起來修改;最后,修改成果可以被分享。”說到底,開源硬件的本質就是在降低門檻,讓更多的人可以自己動手起來做有趣的硬件。
“來這里不需要你有專業背景或技術基礎,一張白紙我們最歡迎。只要你有創意、有心學習,并且自己動手摸索,哪怕用最挫的方式把東西做出來,就走出了第一步,然后吸引別人加入一起完善。”李大維說,來新車間,就要讓人家感受到你設計的熱情。
“我們沒有對會員設置門檻,大人小孩都可以加入。但是你來這里不能只看不做,一定要有自己想做的東西并且實踐。”在謝旻琳看來,新車間最重要的不是硬件,而是社區里的人。
這些年,從新車間走出了不少零基礎的創想家及實干家。2011年7月,一個叫小凱的女生來到新車間,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想法:讓樹跟人一樣能表達情緒。但是這個專修古典鋼琴的音樂生不知從何做起。她的設想倒是吸引了一名創客保羅,于是兩個人一起為培育樹的情緒而動起了腦筋。
兩個多月后,一棵會表達情緒的綠植真的“養”成了。從表面看,這盆綠植跟辦公室里的那些盆栽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有人靠近它,輕輕撫摸它的葉子,盆栽根部的燈光就逐漸明亮起來,一直撫摸,還會有中英文的聲音在說話,樹的情緒隨著人的撫摸逐漸高漲起來。一旦停住,走開,綠植就會變得安靜下來。這棵“魔幻樹”后來在北京的創客嘉年華活動上一展神奇。
創客初體驗激發了小凱對互動藝術的濃厚興趣,也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李大維說,后來這個女孩專門去美國深造互動藝術了。
發現創造之美
“可能不少人對目前做的工作不滿意,又不敢輕易嘗試改變,但他們來到新車間,玩著玩著就有興趣和動力去改變了。”讓謝旻琳感到高興的是,許多會員們在摸索中“找到了快樂和方向”,“這里不是要每個人都做出一個iPhone,而是希望你找到明確的生活目標。”
有一個年輕父親曾在電子行業工作,在新車間做出不少兒童玩具,比如導電面團、機器人等,后來索性辭職到新加坡進修兒童教育,準備回國后從事幼兒教育,教小朋友手工制作。
有一個德國會員,在IT行業工作,業余喜歡研究機器人。在新車間發起了機器人項目,并將作品拿去參加國際比賽,獲得二等獎,和那位創作了3D打印機的會員一樣,也被開源硬件公司聘走。
創客空間為創客們提供了滋養的土壤,激發出他們的潛能,甚至不少轉化為商機。但李大維說,新車間本身不會介入商業操作,因為只有在無壓力的的環境下才能釋放出最大的創造力。“一旦去推創業的部分,我們就失去了‘車間的本質,變成一種壓力,與其他的創業活動沒有差別,這樣會扼殺創客的動力。”
目前,新車間的會員中還是男性居多,女生大約有10個左右,“但相信會慢慢平衡”。李大維有些叫屈地說,“創客的形象被有些宣傳歪曲啦,我們才不是《生活大爆炸》里的那種技術宅,其實你看一些創客的作品,不乏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比如把電子混入十字繡,做出可以與人感應互動的布娃娃等;再比如,我們有會員在研究分子料理,把科學融入美食……”
新車間的墻上,掛著一幅貓的圖畫,是一個愛貓的女生為了呼吁保護流浪貓而作的。畫板背后安裝了燈箱電路板,當人經過時,畫板得到感應,就出現光亮的變化,發出聲音,喚起過路人的注意以及保護意識。
40歲的李大維在互聯網行業浸淫20年,并一直致力于開源軟件運動,即一款軟件的源代碼對外開放,公眾可據此做修改,甚至發布新軟件。三年多前,他卻開始對開源硬件產生興趣。由頭說來也有趣,原本他打算做個物聯網項目,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硬件,便索性自己著手制作。不過和對著電腦屏幕編程序不同,玩硬件需要足夠大的地方來擺放各種材料和工具,在家里開工容易搞得亂七八糟,于是他希望找一個專用的空間。
2010年年底,李大維通過聚會認識了從美國回國的伍思力和謝旻琳夫婦,并聊起了自己的想法。巧的是,軟件工程出身、喜歡鼓搗機器人的伍思力和謝旻琳在美國加州工作時參觀過當地的創客空間,很喜歡這種“興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做喜歡的事”的平臺,于是三人一拍即合,“新車間”就此誕生,并于2011年3月25日正式成立。
中國創客潮
全球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創客空間”誕生于1981年的柏林。每年5月,美國的Maker Faire是全世界創客的聚會。
而2010年可以視作是中國創客空間的元年,繼上海的“新車間”之后,各個城市都陸續成立了創客空間。據李大維所知,目前國內有17個正式的創客組織,分布于南京、北京、成都、哈爾濱等地。各平臺互相之間都有聯系,也會定期聚會,比如每年4月在深圳有‘智匯節,今年已經是第二屆;上海的10月中旬會舉辦‘創客嘉年華……”
從能感知情緒而隨之變色的衣服,到立體光束呈現給受眾的視覺盛宴;從能夠打印立體巧克力和立體人形的打印機,到根據視覺方向寫字的神奇機械……創客們涉足了藝術、手工、科學、工程技術、食物、音樂等多個領域。
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寓意于“眾人拾柴火焰高”,創始人Eric就是在美國參加Maker Faire期間,參觀到了各地的創客空間,被開放輕松創意四射的創客環境深深吸引,并經由深圳本土的創客團隊鼓舞,直接將自己的舊辦公室改造成了創客空間,和更多“造物狂”一起玩。
成立于2011年11月的杭州“洋蔥膠囊”是國內首個由藝術院校建立的創客空間,由幾位來自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的學生創建,相比其他創客空間,這個平臺更強調藝術性。
北京創客空間(前身FlamingoEDA開放空間)從2011年發展至今已經有150余名注冊會員。據運營團隊成員郭沖介紹,會員年齡層由20歲-30歲的學生、白領階層擴展到上至年逾70的老工程師、下至14歲的初中學生。背景也從電子愛好者,逐漸擴展到機械背景、程序背景、藝術背景,甚至中文或者市場營銷等背景,而且女性會員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
和“新車間”堅持不走商業推廣的模式不同,北京創客空間自定義為中國第一個市場化運作的創客空間。郭沖舉例說,他們的一位創客會員開發了一套地板傳感器,可以鋪設在地板或者地毯下面,測量壓力反應。“現在這些傳感器已經被鋪設在北京各大Livehouse中,可以測量樂隊演出時的現場的觀眾反應。”
“我們未來會建成國內一個夢想實驗室。”郭沖暢想,“在未來1000平方米的場地中,我們會購置大量新的機械設備以及電子元件,空間設計由法國著名的建筑工作室進行,參照Facebook、Google的裝修風格,將整個空間設置成集休閑和創造為一體的空間,為創客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創作環境。”
中國的創客群體正在蓬勃壯大中。在北京創客空間的網站上,寫著這么一句話:“中國,創客天堂——沒有什么地方比中國更適合實體創造”。郭沖解釋,中國在打造創客氛圍上有一定的先天優勢,首先,我們的電子制造業基礎具有優勢,廉價而快速;其次,我們在人力和物流方面擁有更低的成本;最后,在智力貯備方面,我們也并不遜于國外。
對此,謝旻琳也表示,在硬件上我們在中國占了很大的優勢,很容易就能在淘寶上淘到很多做項目的元器件,而且價錢比國外便宜很多。另外因為上海越來越國際化,很多國內外的大牛創客們都經常會到新車間來玩,帶給我們的會員更充實更廣闊的激發。
在李大偉看來,目前的創客運動類似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互聯網革命。現在,大家都深切體會到虛擬網絡帶給現實世界的重大影響;而再過十到十五年,大家會更加感受到創客給這個世界帶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