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良
房地產獨立評論員,易居中國易居資本執行總裁。
上海樓市變化一直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今年3月上海樓市單月房產交易量達149.36萬平方米。去年上海全年的房產交易量僅為960萬平方米左右,去年3月僅76萬平方米,因此,今年3月的149.36萬平方米堪稱交易數據的“暴動”。據悉此數據創下“史上最牛房產調控”以來上海房產交易量的新高。有關數據還顯示,上海第一季度房價上漲2%以上,內環內房價上漲10%以上。
數據是抽象的,但給房地產行業造成的“后遺癥”是難以估量的。剝開數據表象看本質,人們會驚訝地發現,“三月樓市暴動”具有鮮明的調控政策痕跡。在調控細則出臺之前,樓市為何不冷反熱呢?
筆者在一次會議上提問:“如果調控政策細則會遏制房價上漲,或會使房價下跌,那為什么購房者不是等待細則出臺后購買,而是搶在細則沒出臺前強行購買,是不是購房者認為調控政策只會使房價上漲而不是下跌呢?”
與會者聽聞此問大多失色,且竊竊私語,道出一種不合時宜的“謬論”:調控數年,房價不跌反漲,從根本上改變了市場的購買預期和對未來漲跌的判斷。因此,購房者會恐慌性地入市搶買房產。
這種“謬論”會不會成為現實還有待觀察,而道出的市場現狀是符合數據“暴動”的事實的。上海“三月樓市暴動”確實遺留下不少“后遺癥”,應引起關注房地產行業的人們高度重視。
其一,巨大的交易量使房產開發商獲得了大量的現金流,減輕了它們的開發資金壓力, 使它們能從容應對調控政策。從市場角度來看,“物以稀為貴”,房產開發商的房屋存量少了,自然不肯“割肉”銷售。因此,上海的房產開發商在今年下半年是不會輕易主動下調房價的,房價上漲概率很大。
其二,巨大的交易量改變了房產開發商的市場預期,使眾多開發商奮不顧身地奔赴土地拍賣市場,不惜代價搶奪地塊,囤積土地資源,準備收獲新一輪的發展利益。這種觀點,不是臆測,而是事實歸納。
截至今年5月17日,上海土地市場共計出讓61幅經營性用地,比去年同期多出了42幅。土地成交面積達201.6萬平方米,相當于去年同期的2.2倍。而且,今年土地成交溢價率大幅提升,“地王”屢現。以上成交數據的平均溢價率高達29.6%,而近期有的土地溢價率屢屢逼近100%。回首去年同期,土地幾乎都是以底價或接近底價成交,平均溢價率僅為1.6%。土地拍賣平均溢價率高于25%以上,意味著房產開發商對于后期市場房價的看漲幅度,至少是25%以上。那么以此而論,房產開發商看漲房價或推高房價的預期已是“鐵證如山”了。
其三,上海樓市交易量暴動,房價不斷上漲,土地溢價率高漲,“地王”紀錄不斷刷新,這一切的一切,都會將樓市調控政策逼上懸崖。這種結果,無疑調侃了我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權威性,也在挑戰調控政策的市場公信力,導致調控政策權威性的貶值。
那么,誰會承受這種“后遺癥”呢?答案是肯定的:要么是房產開發商,要么是廣大購房者。如果調控政策不能容忍上海房價上漲,就會出臺更嚴厲的舉措來加以制約。如果調控政策默認這種挑戰,那么所有購房者就要用更多貨幣來為 “后遺癥”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