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先


又逢端午。
6月11日上午,剛踏進地鐵二號線車廂的吳先生被“嚇”了一跳。原來,他不經意中走進的,是一個用艾草等綠植精心裝點的綠色車廂,還有身穿傳統服飾的小姑娘熱心地送上香囊、五彩縷和紅蛋兜等端午特色禮物。
在濃濃的艾香中,幸運乘客紛紛被車廂內的艾葉創意布置和濃濃的端午文化氛圍所吸引,體驗到一種新鮮而別有韻味的端午之旅。
細心的吳先生打聽了一下,原來這是上海地鐵與上海家化六神品牌聯合策劃的一次公益文化活動,目的是希望以地鐵作為文化載體,弘揚傳統端午民俗文化與民族精神,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此次活動中,為方便地鐵乘客在梅雨季節順利出行,上海家化六神品牌還向上海地鐵捐贈了1.5萬把愛心傘,即將陸續發放到200余個站點。
一個是地下公共空間,一個是民族日化品牌。兩個原本毫無交集的對象,因為“艾”的文化而共同烹制出一份高質量的精神文化大餐。
地鐵:一個捍衛傳統的空間
150年來,地鐵扮演過的角色包括文明的領跑者、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暖房、民主的象征與文化的記憶,還有更重要的嗎?
地鐵是現代主義的產物,同時也應該是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在法國巴黎,地鐵站古老到有些破舊,而藏在地鐵站里的藝術品則講述著這座城市背后的歷史和文化。緊鄰盧浮宮的Loire-Rivoli裝飾了仿真的雕像,仿佛這里是博物館的延展。
近幾年來,隨著上海地鐵網絡的擴張,大量表現傳統文化題材的公共藝術壁畫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條地鐵線的站點。
比如,地鐵東安路站的壁畫組綜合了銅質、絲網印刷和烤漆等不同工藝,以“醫藥之光”為主題,展示了各種中醫用藥材的圖像、歷史名醫的畫像以及古代醫藥典籍,仔細閱讀,裝飾之余還富有知識性。
傳統山水畫也是地鐵里少不了的創作元素。上海地鐵站里最顯眼的兩幅國畫作品“天都云瀑歌”和“夢里徽州”都是出自書畫家汪觀清之手。而被譽為“上海最美地鐵站”的同濟大學站,則將國畫和光影融合得恰到好處。
在此次端午民俗文化活動中,上海地鐵在二號線靜安寺站和南京西路站設置了端午文化展示角,讓更多乘客感受、體驗到傳統端午文化和歷史風俗,可謂開了地鐵文化之先。
上海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地鐵二號線貫穿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連接著多處地標性景點,每天迎來送往數以萬計的各地游客,是上海最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和窗口。“我們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打造專屬于上海地鐵的特色文化,奉獻給地鐵乘客一種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乘客吳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每年都過端午,但對很多都市人而言,過端午好像只意味著吃粽子,其實還有很多流傳千年的端午民俗被現代人遺忘了。而這些民俗文化恰恰就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這次上海地鐵的這個端午文化專列,喚起很多人的回憶,也讓今年的端午節尤其顯得與眾不同,真的很有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
眾所周知,我國是有著燦爛民族文化積累的文明古國,但近些年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卻日漸淡漠。這其中有西方文化沖擊的客觀原因,也有我們自身沒有重視傳統文化傳播與繼承的主觀因素。
相反,我們鄰近的韓國、日本等,卻一直在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復興。
比如韓國,對于傳統文化,它也曾經走過彎路。韓國在引入西方文化后,也一度完全拋棄了傳統文化。直到1970年代,韓國開始了轉變,開始正視本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尤其是以1988年漢城奧運會為起點,國民突然就對固有文化原形有了一種保護的觀念,整個國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增強了。
在韓國,凡是傳統的、民族的東西,幾乎都有相應的博物館進行實物陳列和現場演示。這些博物館向國民和游客全面展示韓國人的衣、食、住、行,以及農業、手工業、娛樂、婚喪、祭祀等各種民俗場景和實物。韓國各地有許多民俗村,為了對傳統生活形態進行保護,政府出資興建了其中的民宅部分,老百姓依然以傳統的生活方式真正居住在村中。民俗村里到處是孩子,他們由老師或者父母帶領,來這里體驗農村生活和傳統文化。孩子們也樂此不疲,興趣盎然。
韓國普通民眾對于民族歷史有著強烈的自覺意識,他們對于下一代的文化啟蒙實際上正是對民族傳統文化最直接的傳承。
這種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和自省。
以端午節為例。如今,從整個社會環境來看,端午節的核心文化已明顯淡化,都市人對端午和粽子背后的文化內涵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一無所知。事實上,端午節是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文化元素。比如,以劃龍舟、包粽子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采藥、用雄黃酒灑在房間中的墻壁門窗,是用來辟邪、除惡;手工制作的端午索、香袋等,則用來裝飾衣物、驅邪防病等。
現代社會對端午文化的淡漠和遺失,亦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日漸式微。由此,珍視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文化,亟需全社會的支持與參與。
上海家化事業一部市場部總監秦奮華認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發展之源,是比黃金都珍貴的傳家之寶,我們必須珍視之、繼承之。上海家化六神品牌作為一個根植于中醫中草藥文化的民族品牌,始終致力于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和發揚。上海家化此次聯合上海地鐵,以端午常見的艾葉和老祖宗傳下來的各式民俗為元素打造地鐵創意公益活動,就是希望以此喚醒更多人,尤其是年代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
他指出,現在很多都市人熱衷于過洋節,逐漸淡忘了我們的傳統節日,對傳統文化更是興趣索然,這樣長期下去,不利于民族文化精華的傳承和民族品牌的振興。“未來六神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定位不變,社會責任感不變,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會一直做下去。”
去年,六神品牌曾用科普動畫講了《一個關于艾的故事》。今年端午,六神仍然還是“艾”“艾”“艾”不完,并在官方微博中上線了一支視頻,講述《中國智慧中國艾》。該視頻憑借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輕松幽默風格,幾天內點擊量就超過400多萬,獲得網友好評。甚至有網友留言說:“熱愛民族文化,不要讓它沉淀下去,果斷轉起來——讓民族文化飄蕩在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