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端午節之后,北京“準地王”復活。北京市土地儲備中心近日發布公告稱,此前暫停交易的北京夏家胡同地塊將于6月19日恢復掛牌出讓,而復牌價則再度向上“攀爬”了近五千元每平方米。
該地塊受到業界高度關注和追捧,是為近期一線城市土地市場趨熱的一個縮影。據統計,今年前5月,全國4個一線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高達1411.8億元,同比2012年同期的314.4億元上漲了350%。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輪拿地熱潮中有兩個較為明顯的特征:其一是中小房企表現亢奮,行業巨頭普遍謹慎;其二,一線大城市地價因角逐激烈而“水漲船高”,但同期中小城市的土地市場則波瀾不驚。
通過前一段時期“以價換量”的營銷策略轉型,許多房企實現了資金回籠目標。有數據顯示,全國15家大型房企截至2012年底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儲備總共2648億元,較資金鏈最緊張的2011年底增長41%,較本輪調控未全面升級的2010年底也增長了36%。在突破資金瓶頸之后,許多房企儲備土地的熱情再度高漲,并將目光紛紛聚焦于一線城市的核心地塊上。其結果就是,上海、廣州、北京等大城市土地稀缺性加劇,地王紀錄近期被接連刷新。回顧以往,上一輪地王扎堆場景出現在2009年。彼時,延續了大半年的樓市回暖行情同樣推高了房企售價預期,并爭相“跑馬圈地”。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土地出讓金共計10836億元,比2008年增加140%。此后,房企座次重新洗牌,地價隨之飆升。
對比前后兩次土地市場的“瘋狂”可見,現金流情況向好會催生房企的樂觀情緒,此后這種預期會在一線城市土地市場上充分演繹。不過,本次地王奪冠者多為佳兆業、越秀地產等非一線企業,甚至是像北京福潤天成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此前諸如綠城中國、金地集團、雅戈爾等老牌地王卻鮮有“衛冕”之意。究其原因,2009年的地王們在風光一時之后大都遭遇了資金鏈問題,高價收入麾下的核心地塊不得不經歷數年雜草叢生、延期開發的困頓,尤其綠城中國還是通過出售項目股權才獲得了喘息機會。顯然,前車之鑒讓老地王們多了一份忌憚與克制,但這種情緒卻未感染到后繼者,新入圍者依舊傾向于在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豪賭”。
就整個樓市而言,地王在誕生后無論是閑置還是用來建設商品房,皆因其刷新了地價這個“面粉”價格,從而導致周邊成品房“面包”價格的預期標桿上移。例如,復盤后北京夏家胡同地塊的起始樓面地價約為2萬每平方米,再度創出新高。新樓王誕生一般都會引發區域內二手房價直接跳漲,這顯然不是調控部門與普通百姓所樂見的。
抑制房企在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的非理性行為需要“堵”與“疏”雙管齊下。遺憾的是,多年來打擊囤地多停留于政策層面,具體落到實處者寥寥。無需為購地決策失誤買單的“潛規則”慫恿了更多房企單向看好土地市場,由此提高了終端房價調控的難度。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土地市場普遍受到房企冷遇的原因在于購房需求相對飽和、商品房盈利預期收窄。可以預想的是,城鎮化改革進程加速與農民向市民角色轉換,將會創生出大批樓市剛需增量,屆時當地樓市供過于求的局面將發生變局,房企將會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但必須要強調的是,城鎮化不能被簡單誤讀為房地產開發,而是包括社會保障、產業升級、人居環境創新等一系列軟實力在內的綜合系統工程,其核心是引導農民自愿“進城”與“上樓”,進而帶動房地產開發需求。否則,急功近利的城鎮化只會誕生更多人煙稀少、空樓林立的“鬼城”,最終讓房地產開發得不償失。
土地市場是否能理性運營關乎終端房價走勢。在一線土地市場重現火爆熱銷端倪之時,相關監管與疏導之舉當及時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