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應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邀請,印度外長庫爾希德于5月9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此次訪問被認為是為中國總理首訪印度做準備。中印互訪,透露出中印雙方增信釋疑、謀求龍象共舞的積極信號。
然而,看似順利的印度外長訪華,可謂“一波三折”。還在五六天之前,印度反對黨人民黨主席拉杰納特-辛格高調要求外長取消計劃中的訪華之行,印度媒體也在惡炒“中國入侵”,稱此時訪華不合時宜。
那么,庫爾希德訪華之前,中印邊界究竟發生了什么“不愉快”呢?
邊界驚現“帳篷對峙”
4月15日,約50名、一個排的中國士兵,進入拉達克地區,在一個叫“斗拉特別奧里地”的地區安營扎寨,搭起帳篷。
印度邊境武裝警察部隊,也迅速在中國士兵的帳篷前300米處搭起了帳篷。
雙方帳篷相互對峙,都沒有撤走的意思。
印媒稱,中國軍隊“入侵”印度領土10公里,并賴著不走了。印度國防部稱,中方“越界”深入達19公里。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中國軍隊從未入侵印度領土,中國軍隊搭建的帳篷,在中國領土和實際控制線以內。
中印邊界,分為東段、中段及西段,全長達2000公里,可幾乎從來沒有正式劃分過邊境線,各方主張的“實際控制線”,經常是相互重疊的。邊境談判談了半個世紀,基本上沒有什么重大進展。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賽義德·阿克巴爾丁說:“我們將這一事件視為兩國邊防部隊面對面的對峙。”他接著說,該事件是由于雙方對于“實際控制線”認識的不同造成的,“雙方應立即通過外交或其他渠道協商,以審視當前狀態,避免緊張局勢升級”。
對峙起因
“帳篷對峙”形成的緊張氣氛,令人想起51年前的中印邊境戰爭。1962年,中國發起了捍衛領土主權的邊境戰爭,印度慘敗。“帳篷對峙”發生后,印度媒體炸開了鍋,紛紛驚呼“中國入侵”,甚至有的印度媒體呼吁由印度國防軍直接替換與中方對峙的印度邊境武裝警察,準備開戰。
不過,在另一側,中方看似很“淡定”,中國媒體不論是官媒還是大眾媒介,均對此輕描淡寫。
外國觀察家觀察過中國1949年以來歷次對外武裝沖突或戰爭,得出一個結論:中方每次戰爭之前,官媒都會指對方為侵略者,發出“忍無可忍,不必再忍”的信號。這次“帳篷對峙”,并沒有這樣的信號。
也有研究過中國近段時期以來在東海與南海通過“對峙”手段,積極恢復主權的手法,發現發生在中印邊界西段上這一對峙,并無可比之處。沒有跡象表明,這是中國大規模要求該地區主權的前奏。
既然不是出于“打架”,中方緣何又“出拳”呢?
印媒猜測,近年來,印度增兵邊界,并把一些固定軍事設施所建的地方,不斷往前沿推,肯定引起中方不快。
在達拉克地區,印軍這幾年“小動作”不斷,一方面建起了可以起降安-32型和C-130J型飛機的跑道,另一方面,以方便巡邏隊休息之名,建起了至少四處固定掩體,其中一個掩體已經建成。此外,還建造了觀察塔,這使喀喇昆侖山的重要山口處于印軍監視范圍,威脅了中國和巴基斯坦連接起來的喀喇昆侖山公路的安全。
而印度所有這一切緊靠其所謂“實控線”上的“小動作”,均違反了中印2005年達成的實控區內保持安寧的《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中方此舉被認為是被迫采取措施,以便讓印方自覺遵守協議,迫使印軍不再采取新的針對性措施。
啟動“國旗會談”
“國旗會談”是中印兩國商定的由兩國邊界軍官面對面磋商的一種解決沖突的會議機制。對峙發生后的三天,中印雙方召開了第一次國旗會談,沒有取得進展。
這之后,隨著印度媒體的炒作,沖突有人為夸張的可能。這阻礙了第二次國旗會談的舉行。
4月22日,中印進行電話會談以避免事件升級,這次會談敲定于次日舉行新一輪國旗會談。不過,23日舉行的國旗會談,還是沒能打破僵局。
印度為了增加談判籌碼,居然調集一個步兵團進駐拉達克地區,向中國施壓。印度陸軍總司令也飛往中印邊境爭議區視察,展現強硬姿態。印方甚至派出巡邏隊,繞到中方帳篷后面巡邏,做出隨時切斷中方補給線的姿態。印度陸軍的無人偵察機也時時從此地飛過。
中方還是“我自巋然不動”,安然守在帳篷里,沒有要撤走帳篷之意。
到4月29日,印媒稱解放軍帳篷數量增加到5個,還部署了獒犬值守。
4月30日,中印第三次國旗會談還是未取得進展。國旗會談這一層面已經無法解決問題,雙方同意把會談層級上升為“外交層級”。
日本“火中取栗”
中印邊界“帳篷對峙”,令日本一些政客興奮不已。
日本一直謀求在亞洲打造一個“價值弧”,以包圍與遏制中國,甚至日本也毫不掩飾在亞洲打造一個以“日、澳、印”為主體的“亞洲北約”,以對抗中國。
日本內閣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借參加新德里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之機,5月3日到訪印度,瞅準了中印之間問題,挑撥中印關系。
麻生說:“日本在海上與中國相鄰,印度在陸上與中國接壤。在過去超過1500年的歷史中,我們和中國的關系就沒有特別順暢過。”
麻生用“我們”集合詞把印度也拉入這一邏輯中。
麻生在一場演講中稱,日本與印度存在“民主主義”關系,未來印度洋地區的戰略性必然提高,日、印有必要擴大海洋安保領域合作。
日本極力挑撥,印度心領神會,印度方面放出消息,原定于5月底訪日的印度總理辛格,準備把只有一天的訪日行程,多延長一天,以便與日方深入交換意見。
這明顯就是說給中方聽的。
不過,印度并不會隨著日本的魔笛起舞。印度總理辛格斥責媒體惡炒中印關系,稱中印問題有機制路徑,可和平友好解決。辛格稱,低調解決這一對峙的做法,將獲得印度人民的支持。
對峙獲得解決
到5月4日,印方開始釋放友好姿態,稱已經停止到解放軍帳篷后方巡邏。
5月5日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雙方通過外交途徑達成共識:同時撤兵,結束對峙。
《印度教徒報》援引外交部人員的話說:“隨著中印結束拉達克東部斗拉特別奧里地長達三周的對峙,外交終于贏得了勝利。”
中國軍隊在5月5日晚7點左右拆掉帳篷開始撤退,奉命與中方對峙的印度邊境武裝警察部隊,也開始退回到原來的駐地。到晚上10點左右,該地區已經沒有軍隊和他們的隨身用具了。
雙方妥協的內幕是什么呢?《印度時報》網站5月7日報道稱,印度為中國撤離放棄了久馬爾崗哨。
報道稱,盡管政府堅持說并沒有為了結束拉達克東部的對峙而對中國做出讓步,但印度軍隊似乎為了達成協議而同意拆除在實際控制線附近的久馬爾建造的掩體。這是中國所反對的先發制人措施之一。
不過,中印邊界問題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包括東線的藏南(印稱阿魯納恰爾邦)在內,中印爭議領土面積多達到1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7個北京地區那么大,這在當今世界陸上領土爭端中也是少見的,要解決這一龐大的領土爭議,不論在軍事手段還是外交手段上,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國是核不擴散體系下的合法的有核國家,印度則是在核不擴散體系之外的非法擁核國家,隨著這幾年美國對印度核國家地位的承認,印度在國際上已經變成核大國。從核威懾及核戰爭理論上看,兩個核大國爆發全面軍事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當然是在核第二次打擊能力持平的情況下。
而從地緣政治上看,如果中方展現強硬姿態,有可能把印度推入到美國主導或日本謀求的對華包圍圈中。現在,中國是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印應有更多的領域容得下雙方合作。
此次“帳篷對峙”的解決,并不意味著雙方糾葛了半個多世紀的漫長邊境問題獲得了里程碑式的解決方案。相反,此次對峙歷時長、雙方要價加碼,意味著這樣的對峙,還有可能更多地出現。不過,此次對峙,至少在外交層面解決問題找到了希望和案例,對今后頻繁出現的對峙或沖突,將會產生機制性的解決路徑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