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最近,有一部中文名叫《中國合伙人》、英文名叫“美國夢在中國”的片子很火,這也引起了人們對“美國夢”的熱議。在談到物質基礎、機會平等之余,“美國夢”中不抱怨的因素似乎也很值得人們深思。貫穿美國歷史進程,促進美國社會進步最重要的信仰支撐,或者說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意識,應該說還是“美國夢”,其核心是自立、獨立和機會均等,而自立和獨立對美國人的民族性格的形成非常關鍵。
早在1835年托克維爾對美國的考察期間,他就發現,大多數美國人極少將失敗歸咎于社會或上帝。一個多世紀后,詹姆斯·摩根問一群美國人:有兩個人,擁有同樣的技術和訓練,一個成功,一個不成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只有1%的被訪者歸結為上帝的意志或命運。而在美國社會學家艾歷克斯·英格爾斯對六個發展中國家提出類似問題時,回答運氣或命運的平均占到30%,柬埔寨則高達53%。 這也是“美國夢”非常有利于社會穩定的原因:它不提倡抱怨社會,而提倡發掘潛能、實現自我。
從國民性上來說,美國人十分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個人努力決定著人生成敗,而較少將失敗和厄運歸結為命運或外力使然。與此相對應的,就是成功學在美國的流行,而多數成功學都在灌輸這樣一種思想:與其抱怨社會和現狀,不如發掘潛能,去努力改變命運。
對美國人來說,成功之路很清楚,就是:堅持,努力,堅持努力。這一點,非常符合蘇格蘭散文家和歷史學家卡萊爾的倡議:“若你不是可憐的懦夫或白癡,你就該停止對缺衣少食的抱怨;你該質問自己,我為衣食做了些什么。”
可以說,沒有美國夢,就沒有一百年前進步時代的強國之路以及二戰后的超級大國地位,因為較少抱怨,因為相信未來,所以人們有著更大的熱情和耐心去改變現狀。一百年前,美國也面臨著與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相似的困難:腐敗橫行、貧富差距加劇、食品不安全、環境破壞嚴重,但當時的進步主義運動者卻不畏懼重重的社會問題,受強烈民族主義感情的推動,對美國的未來充滿樂觀情緒。民族主義和改革之所以能夠結合起來,是因為這兩者都植根于對美國強大潛能的理想主義式的解讀。他們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和逐步的改善,終將達成目標。
這種對未來的信念,也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相映成輝。社會學家指出,“個體可能因為強烈的需要而聚在一起,但是如果對同伴的動機和可靠性缺乏基本信任,這些人既不可能高效地合作,也不可能長時間聚在一起。”
在很多落后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隨處可見,這也導致合作難以持續,民族也缺乏凝聚力,即便在一些發達國家,信任感也隨著移民問題和經濟問題日趨嚴重而降低。相比之下,美國人要更容易相信別人,調查顯示,只有7%的意大利人和19%的德國人同意“大部分人可以信任”,美國人則高達55%。 從某種意義上說,強化強國夢的民族意識,也有著增強社會信任感的潛在功效。如同大家都在一條船上,只有相信能到達遙遠的彼岸,才有可能彼此信任和互助,否則猜疑、內耗就很難避免了。
這種不抱怨的人生態度和社會氛圍,也與美國的教育有關。教育對塑造美國的國民性,升華其民族精神,有著重大意義。社會學家在對一些發展中國家進行研究后發現,很多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大致相當于1890年的美國 ,從教育上看,這個時期美國教育注重培養孩子個人能力感、對新事物的開放度、自立精神和擺脫權威束縛的獨立意識,以及不抱怨、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而有些國家的教育還沒有進化到這個階段。國民素質相差一百多年,根源其實還是在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