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霍俐敏
“只記得那天上海電閃雷鳴,下著傾盆大雨,我的老師還專門找來一輛三輪車,把我拉到比賽現場。老師為我做了最后的指點,鋼琴師為我定調、調音,那場比賽拉的是《二泉映月》,老師一再叮囑我說,那不是風花雪月的作品,要體現阿炳的真情實感。”提及50年前參加比賽的情景,臨近古稀之年的閔惠芬老師仍然記憶猶新。
在1963年的第四屆“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中,閔惠芬年僅十八,是整個比賽隊伍當中最小的一名。但她卻在當時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先生和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以一曲《二泉映月》征服了評委,榮獲一等獎。從此,她的名字與中國二胡音樂史緊密聯系在一起。2013年是閔惠芬老師獲獎50周年,為此,作為“上海之春”的重點演出,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音樂廳舉辦了一場題為“一江春水”的音樂會,68歲的閔慧芬親登舞臺,演奏了《逍遙津》和《洪湖主題隨想》兩首代表作,以其特有的舞臺魅力征服了現場觀眾。
獨家藝見:今年是您獲獎50周年,又一次來到這個滿載記憶和榮光的舞臺,參加本次祝賀音樂會,您有何感受?
閔惠芬:“上海之春”委員會、文聯、上海音協以及我們樂團很早就跟我講了,要用這個題目讓上海民族樂團一些優秀的演員來展現一下。這次的演員是由我和團長商量策劃選出的,是一些由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上海本地演員。因為長久以來,北京以及許多外地的活動都極力讓本地區的演員亮相,而我們上海很少有這個機會。因此我極力要把我們上海這些年來(從“文革”結束到現在)培養出來的優秀的、在世界各地著名的民族樂團已經成為臺柱的演員請回來,所以我們這場音樂會的演員陣容是非常特別的。同時,范圍也很寬廣,有來自于加拿大、新加坡、臺灣、香港、北京、重慶、杭州等地,還有我們上海本地的四五個演員,陣容很特別。他們的演奏都非常出色,我覺得這個比我自己獲獎還要高興。
獨家藝見:如今有許多新型的民樂表演方式興起,對于這些“新民樂”您怎么看?民樂作為一種傳統藝術,這樣的創新是否會帶來一些問題?
閔惠芬:關于這個問題,我更想談談我的希望。我希望我們二胡的藝術不斷地發展,但是怎樣發展,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要讓群眾喜聞樂見,要代表先進的文化,不能滿足于現在的狀態——娛樂。我們是應該有娛樂的節目,老百姓需要歡笑。但是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高品位的藝術,那么就是非常遺憾的。我想我們每一個只要有一定文化和見解的人都會想到這一點,如果老是熱熱鬧鬧,嘻嘻哈哈,沒有嚴肅的題材,沒有代表我們中華民族最高的藝術的水平和境界,我們這些人是要受到譴責的。我們日日夜夜所想的都是使我們的民族音樂有更高水平的作品誕生,但這種高水平又不能讓群眾看不懂,脫離群眾。
作為演員,我每天都要面對舞臺,每天都要面對觀眾,假如觀眾不喜歡我,那么我的創作就是不成功的。我做的事就是既要挖掘我們的民族傳統,又要創新開拓。但是,不管怎么創新開拓,我的音樂一定要受群眾的喜愛。希望我們年輕的音樂家們也要有這樣的抱負,千萬不要弄了半天,觀眾聽不懂。
獨家藝見:“二胡”、“古箏”等作為中國傳統樂器,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少年兒童加入了學習的行列,逐漸成為一種風潮。對于當代少年兒童民樂教育,您有何看法?
閔惠芬:學音樂這件事首先是要培養興趣,而且要通過學習音樂來提高我們全民族的素質,并非是一定要成為音樂家。能成為音樂家,吃專業飯的人不多。所以,作為家長或是現在的老師來講,主要是要引起孩子對于音樂的熱愛。如果學的是民族樂器,更加需要讓他們意識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倒不一定需要演奏得多高深,參加比賽、評獎或是考取音樂學院,畢竟能考取音樂學院只是少數。但是從小總要懂一點中國民族樂器的名稱,樂器起碼要認識,中國最優秀的經典作品,例如《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等都應該知道。
獨家藝見:對于中國民樂的未來發展,您有何展望?
閔惠芬:我認為,首先民樂作品要為人民喜聞樂見,其次民樂要走向世界。我覺得,要更多地想為我們自己的同胞服務。而不是說到外國去演就是光榮的,在山溝溝演就是不光榮的。在我的演藝生涯中,我幾乎什么地方都到過,讓我記憶特別深的是當年在礦井的演出,那里的礦工都不能進城看節目,只能在礦井口鋪一塊紅地毯作為舞臺。當時那里是由甘肅蘭州的敦煌藝術劇院進行演出,我參加了那次演出,我們分成若干個小分隊,在大約是四個礦井進行演出,當時我坐在汽車上,汽車繞著山轉,來到一個礦井口,我拉好五六個曲子,整個小分隊演奏完畢就又上汽車,去另一個礦井。像這一類的演出經歷都是我非常美好的回憶。漁船上的小學、部隊、賑災地區等等,有條件我要去,沒條件我也要去。有一次,我主動提出到甘肅最干旱的地方看看,我要去慰問一下那里的鄉親,那里缺水缺得非常厲害,想盡一切辦法改造水利,那次是到了山頂為山民演奏。
中國民樂在解放前就已經走向國際了,到外國去轉一圈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出國去演奏僅僅是一種方式,主要是你到了外國以后演什么。我覺得到了外國,就應該介紹我們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以及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民族音樂或是中國藝術方面的貢獻,讓國外的不同膚色的人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藝術界的領導應該努力創造機會展示我們優秀的演員和作品,讓世界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傳統和藝術上的境界。
“文革”結束不久,民樂乃至各種藝術均處于低谷期,那時候我就已開始做大量的民樂普及工作。過去觀眾層次低,現在形勢好得多了,觀眾都很會欣賞,其中也不乏學樂器的人。雖然當前的民樂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但總的來說,已經有了很大改變,我的信心非常足。民樂普及工作應該繼續做下去,然后我們要創作出更多深受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