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沙
相對于莫蘭迪、塞梅吉尼,很多中國人并不熟悉他,但對于意大利人來說,這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阿里吉·沙梭。他是意大利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他在藝術上的探索從未來主義開始,隨后進入了一個更加動人又濃重的抒情階段。1973年,梵蒂岡現代主義畫廊成立,而且專門設置一個大廳展出沙梭的作品,開幕式上當時的教皇保羅六世親訪致賀。
日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與北京繽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了《沙梭百年誕辰回顧展》,展覽按時間線索完整展出沙梭一生中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140余件,這也是迄今為止意大利境外規模最大的沙梭作品回顧展。在新聞發布會上,沙梭太太圍著王璜生館長相贈的以齊白石書法為圖案設計的絲巾,一開口發言已經激動得泣不成聲,大家都欣喜一同見證沙梭的“中國夢”終于得以實現。
沙梭把中國當成第二故鄉,讓我們從他的作品《北京先鋒——新中國》開始,去體會這種“思鄉之情”和“赤子之心”!
何謂“赤子之心”?沙梭的兒子文森特先生闡釋說:這主要源于沙梭的《紅色的人》系列作品,畫面上那些赤裸著身體的年輕人,是沐浴在紅色夕陽中的紅,也是內心一腔熱血的紅;也如同沙梭對藝術的渴望和追求,一直懷著一顆純粹赤裸的心。這樣一來,他所有的作品,無論哪種風格,哪種流派,都明白了。“紅人”的思想表達是來源于古希臘的哲學和道德體系,這些畫中的青年是神話中英雄的后代,他們直面自己的恐懼,走出柏拉圖的洞穴,并且在那里終于見到了太陽。這種紅不帶有政治含義,只為尋求內心的解放。
沙梭在自述中低聲地說:“《紅色的人》代表著青春,代表著人類赤裸著誕生,然后不得不帶著信念、青春的慷慨和黎明的純潔面對社會——他是沐浴著陽光的人,陽光穿透他的身體,照亮他的血液,血液代表著生命,然后是死亡。因此,畫面上沒有陰影,一切都是顏色。”
展廳里的一幅名叫《美人》的畫,作于1950年,這是沙梭剛認識海倫·奧利弗不久專門為她畫的。海倫是沙梭的第二任妻子,在沙梭的感情空白了十余年后,與之相遇,海倫是擁有音樂才華的哥倫比亞歌手,后來成為享譽歐洲的女高音。送畫給海倫的時候沙梭并沒有說什么,只是寫了一張紙條悄悄放在畫框的背后,直到沙梭去世以后,一天海倫在仔細整理這幅畫的時候,才看見藏在背后的紙條。
在與沙梭的太太見面之前,我們接觸過法國新浪潮電影教母阿涅斯·瓦爾達、大哲學家讓·鮑德里亞的太太,她們對中國的感情充滿了熱情和喜悅;但是這次面對沙梭太太海倫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她的眼神里全是熾熱的愛,隨著進入美術館后的激動,熱淚就要奪眶而出。她拉著我說她愛這里,愛中國;沙梭也愛中國,從認識她的第一天起就每天都會提到中國。她對王璜生館長及其工作團隊一再表示深深的感謝,感謝讓沙梭展在中國這么美麗的美術館中得以呈現。
1956年,中國和意大利還未建交,對于那時的意大利人來說,中國就像另一個遙遠的星球。那時沙梭與另外5位意大利藝術家一起訪問中國,迎接他們的是時任中國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秘書長的吳作人先生;接著幾天的行程中,他們接觸了中國畫、毛筆、宣紙,與齊白石、李苦禪結交,在北京帥府園美術展覽館辦展覽……一切的一切被沙梭描述為“就像《一千零一夜》中的東方一樣精彩”,他每天做日記,所有的瞬間都被詳細地記載下來,還有一些有意思的速寫稿式的記錄,這些文獻資料都在此次設定的一個小的“中國廳”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