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8月28日,日本內閣總務省發表的人口動態表明,至今年3月底,日本全國人口為1億2639萬,同比減少26萬人,這是日本人口4年來的持續減少。同時,65歲人口則超過3000萬人。我們知道,現代國家的三要素是主權、領土與國民,日本人口持續大幅下降,這表明在國家基本要素問題上,日本已經出現重大危機。
日前,著名的巖波書店編輯出版了《今后我們怎么辦——開創未來的方法》一書,該書匯集了當代日本最著名的228名知識分子的論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國際關系、社會教育、科技文化、言論媒體等各領域。編者在前言中說:“我們處在危機之中,這是一個轉換期,一個混沌、艱難的時代。今后,我們究竟該怎么辦?”
今天日本還有許多人,他們不贊成安倍內閣的政策,希望日本走另外一條道路。而這本書既有日本知識界對今天日本各類問題做出的診斷、處方,也包括對另一個日本的構想。
什么是日本政治的核心問題?佐佐木毅認為,當前日本政治最重要的問題是“缺乏共識”。佐佐木生于1942年,是當代日本最著名的政治哲學研究者,曾任東京大學校長。他對西方政治思想有深厚的研究,其中包括馬基雅維利、布丹、柏拉圖等,同時對當代日本政治也廣泛發表意見。在這本書中,佐佐木毅批判了日本政治中的矛盾。他說,日本選民一方面支持小政府,另一方面卻要求增加福利供給。他認為,日本政治實行的政策顯然無法持續。例如在2012年底,日本制造業從業人員在1961年后首次低于1000萬,而從1992年至2012年這20年間,日本制造業從業人口總共減少了600萬。盡管如此,日本政界、媒體卻不斷宣傳,要復活“做東西”的日本。佐佐木毅認為,醫療、護理等領域需要大量就業人口,屬于勞動集約型產業,這些領域本可以吸收制造業裁減的職員,但日本政治卻缺乏促進這種轉移的力量。佐佐木毅認為,政治不是魔術,需要平實的語言推動平實的事情。
面對日本外交危機,日本究竟該怎樣應對?學者谷口誠強調“現在正是應該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時機”。他認為,中日應首先交涉、建立FTA(自由貿易協定)、EPA(經濟合作協定),下一步,中日韓三國再建立經濟共同體。此后,中日韓三國分別與東盟締結FTA、EPA。如此,“東亞經濟共同體”則可告成。在東亞共同體與TPP孰先孰后問題上,谷口認為前者應優先。因為TPP至今仍有許多問題并未明確。谷口誠生于1930年,是日本外交家、經濟學家,曾任日本駐聯合國大使、OECD副秘書長。
關于如何與東亞鄰國相處,在日韓國人姜尚中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的回答。他說應“不惜對東亞共同體這個虛構冒險”。他說的“虛構”,是日本輿論普遍不看好的“東亞共同體”。但是他說,“3·11”東日本大地震時,韓國、中國甚至朝鮮,都向日本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一個“災害烏托邦”。姜尚中說,韓國國內如同忘記以往的殖民地統治的痛苦歷史,競相援助日本、援助日本人。中國為了報答四川大地震日本救援隊的救援之恩,也競相向日本派遣救援隊、支援金。甚至朝鮮也向日本紅十字會捐款。姜尚中說,那個時候,沒有國家利用日本的危難侵占領土、進行掠奪,而是在那一瞬形成了一個“東亞紐帶共同體”這樣一種網絡。姜尚中生于1950年,自上世紀90年代經常出現在電視媒體,他的表達沉著、冷靜而不失溫。歷任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教授,現任圣學院大學教授。
從上述日本學者的觀點看,今天日本政治、外交面臨的一些問題,本可以找到另外的解決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