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檸
盛夏時節去了趟日本,碰巧趕上宮崎駿新片《起風了》的首映式。雖然是工作日(周一)的下午,電影院卻座無虛席,且絕大部分是年輕觀眾。當放映結束,我隨著人流走出電影院的時候,發現很多人眼中閃著淚光。
作為宮崎駿唯一一部非奇幻的現實題材作品,《起風了》融合了宮崎版動漫的全部夢幻要素:水彩畫般清新的畫面、浪漫到心碎的愛情故事、久石讓音樂穿透的旋律……然而,這卻是一個現實的文本。主人公“二郎”雖然是虛構人物,其經歷卻是以日本航空之父、“零戰”設計師堀越二郎為藍本的。
所謂“零戰”,是“零式艦載戰斗機”的簡稱。“零戰”作為戰前日本自主研發的戰機,其流線型機身、輕量化和鷹隼般的飛行速度,代表了彼時日本科技的最高水平。作為“零戰”的總設計師,堀越二郎是一個典型的日本式細節主義者,他的信念是“一克都不能馬虎”。也正因了他魔鬼般的嚴苛,日本以自有技術研發的“零戰”不僅具有“超群的空戰性能”,其“輕量、小型化是歐美軍用機絕對無法拷貝的”,因而在最初投入實戰的一兩年,取得了“對面無敵”的驕人戰績。
如此看來,《起風了》好像是一部美化、贊美戰爭的電影,其實不然。恰恰相反,電影中全然沒有戰爭場面,而宮崎駿作為和平主義者,一再表明反對戰爭的立場。
我絲毫不懷疑宮崎駿導演反戰言論的真誠性,他確實是一位鐵桿的和平主義者。可問題是,就事論事,回到這部電影,你也不能因為它不是一部美化、贊美戰爭的電影,便輕易認定它是一部反戰片。片中雖然沒有對戰爭的肯定,但也確實并未提出明確的反戰訴求。在影片上映前后,導演宮崎駿對媒體所做的一系列高調的反戰發言,固然值得評價,問題是——那與電影何干?
事實上,無論是“美化戰爭”,還是“反戰”的評價,其實都沒對準焦距。在筆者個人看來,此片是一部力求客觀、中性地表現日本人造物信仰的電影。只不過這點多少有些被浪漫的愛情故事沖淡了的感覺。東洋自古崇尚器物文明,文化中有極深的造物情結。制造精致、實用、完美之物,傳之后世,幾乎是一種信仰,手藝人也受到推崇,整個國家可以說是“職人社會”。無疑,“零戰”是令今天的日本人懷舊不已之“物”,其造物者堀越二郎,雖然是科學家,但在日本人眼中,其實未嘗不是“職人”。宮崎駿話說得很明白:“他(二郎)是拼盡全力活在昭和初期的最優秀的日本人之一”;“汽車會撞人,但也能幫人。這就是技術,技術人員基本上是中立的”。
應該說,宮崎駿是真誠的,既未妄自菲薄,也未刻意拔高。客觀上,東洋社會的造物信仰,也確實增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說到“零戰”,你不能不承認,它確實“很美”,無論是造型,還是功能,都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頂尖水準。但另一方面,“零戰”作為被造之“物”,并不是一般的“物”,而是戰機,一種大型兵器。它在“很美”的同時,也蘊含著“很暴力”的性格。當然,你也可以說,它本身并不“暴力”,是操縱者使它變得“暴力”。這就又引出了宮崎駿所謂的技術中立性問題——到底是否存在絕對“中立”的技術?特別是當這種技術的實際用途就是殺傷性武器的時候。
沒法子,這也許是造物信仰本身的宿命:它的兩個主要面向——造物者和所造之物,均不能不關涉第三個面向,即所造之物的實際用途及其客觀效果。所以,當你想到太平洋戰爭中,那些駕駛“零戰”,高喊“天皇陛下萬歲”,俯沖向美軍艦甲板的“神風”隊員的“玉碎”光景時,從內心對“零戰”這種“完美”之造物,無論如何是難以禮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