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2154年,富人生活在人造空間站‘極樂空間;窮人則在破敗荒廢的地球上茍延殘喘……”《遺落戰境》、《重返地球》余溫未消,相似的情節又在9月5日上映的《極樂世界》中重現。
有人喜歡懷舊,有人喜歡眺望;而每個人,都有他對未來世界的想象。7月末,《環太平洋》作為引進片上映,中國票房首度超過北美。8月末,《地心引力》在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諾蘭新片《星際空間》又曝出最新劇照。這就難怪,科幻片在全球的產量僅次于愛情片和喜劇片。
看現在,知未來
《鋼鐵俠3》的制片人丹·密茨曾說:“科幻電影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它一度幻想、呈現出來的超現實科技,在不遠的未來,就有變成現實的可能?!?/p>
換言之,我們去看的,不只是電影,還有人類的未來。據說,手機的靈感就來源于《星際迷航》?!?07”里超炫的自帶顯示屏眼鏡,很快就被科技公司實現生產,變成“你我都值得擁有”的尋常物。1968年庫布里克拍了《2001太空漫游》,宇航員在電影里用HAL9000高智能電腦登月、登木星,次年,阿姆斯特朗就代表全人類邁出了月球上的一小步。
在大大小小的驚悚科幻片里,我們不知道看過多少次“電腦芯片植入人腦”的場面,而最近知名醫學刊物《柳葉刀》網站的訊息顯示,在癱瘓病人腦中植入兩塊電極網格之后,網格上的96個觸點已能將大腦中控制手臂和手掌的部位與機械手臂相連,使她可以直接用腦操控機械手拿巧克力吃。病人的感慨和當年的阿姆斯特朗如出一轍:“這是一個女人的一小口,卻是 BCI(腦機接口)的一大步。”
再往下想想,許多在電影院里初見時會叫人嘩然的東西,或許離我們也并不是那么遙遠——《時空線索》的“時光實驗室”(可以獲悉4天內任何地方發生的任何事件),在網絡時代很容易實現。《普羅米修斯》的神奇黑水,喝下會讓人基因重組,也有“分子剪”為其提供理論依據;《阿凡達》和《環太平洋》里的外星生命,似乎也不是斬釘截鐵的不可能;既然催眠技術并不是空穴來風,那么《盜夢空間》用夢的潛意識來影響現實,或許也只是比現實走快了一小步而已……
細思恐極。詹姆斯·卡梅隆和克里斯托弗·諾蘭在國內被譽為“卡神”和“諾神”,不是沒有道理的——前者十多年前就陸續拍了《異形》和《深海異形》來探究外星生命,《阿凡達》續集的最新計劃業已出爐,二三四集一路定檔到2018年,絕對是“不把全人類遷徙到潘多拉星球就不罷手”的節奏。后者也是神秘力量的愛好者,從《致命魔術》、《盜夢空間》已經很能看出諾蘭“刷新人類思維模式”的野心。
未來50年人類會走向何方?未來5年的科幻片或多或少會為我們提供一點參考答案。
不用冰凍也能長生
科幻片關心的問題很多,小到高富帥的裝備、一次無傷大雅的時空旅行,大到外星生物入侵、地球全族大遷徙。但是說到人類最關心的問題,套用一句心靈雞湯式的話: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留得青山在,才好變著花樣燒柴。永生不死的夢想,從始皇帝煉靈丹已經開始。而大部分帶著“科幻”標簽的電影,都會為“長生”設定一些基本的科學根據。在科技尚不發達的時代,想象力一般會停留在“冰封”階段——將活人的肉體急速冷凍,以期能在低溫中保存好大腦和臟器,待后世“解凍”返生。這樣的“冬眠系統”,從1930年代的科幻小說一直沿用到2012年的《普羅米修斯》,廣受歡迎。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編劇們很快就意識到:信息時代的永生,根本不必執著于肉體。
熱播的美劇《迷離檔案》(Fringe)援引了儒勒·凡爾納寫在他科幻小說《The kip brothers》里的話:“人死前看到的最后一個畫面,會永遠地印在視網膜上?!薄凑談≈械乃悸罚_做法不是去單純放大那塊視網膜,而是“沿著視神經輸入電子脈沖”,把視網膜上留存的數據信息發送到電腦顯示屏。
靈肉分離,最形象的展現莫過于當年震撼影壇的《黑客帝國》——全世界都是障眼法,身為靈肉之主的人類不過是活在陰暗管道污水里的傀儡,被一個名叫“母體”的計算機人工智能操控著。
2000年前后,也正是“人工智能”在銀幕上備受爭議之時?!禔I人工智能》、《我,機器人》等片接踵而至。正方將之視為人類的輔助,反方則看到機器人逐漸進化到擁有自我意識之后,化身“機械公敵”威脅人類的隱憂?!捎诎岛狭藶碾y片類型的需要,后一種觀點在銀幕上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現:《環太平洋》就是一個例子,“為了對抗巨獸,我們創造巨型戰士”。
看多了這樣“創造者與被創造者”的博弈論,就會感嘆小成本的英劇《黑鏡子》實在了不起——第二季第一集中,男子艾什車禍身亡。通過他在社交網絡上留下的海量個人信息,某公司生產了一具“人工智能克隆的艾什”來陪伴他女友——逼真的皮膚觸感、艾什的一舉一動、艾什的口音、艾什的思維、艾什的興趣愛好……在諷刺人們把時間全部花在社交網絡上以至于數據信息可以完全取代一個人的同時,《黑鏡子》順帶嘲笑了一把老套機器人電影貧瘠的想象力——機器人其實不必被視為人類的輔助者或者敵對方,它完全可以是人類本身、人類的另一種存在方式。人類大可將自身信息完全遷徙至機器人的不壞肉身,以此達到精神不滅的終極目的。
撐到2045年
然而,看過《黑鏡子》的大概都會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天天面對“假人”的恐怖,實在叫人對這種永生方式接受不能。那么,換一種介質呢?如果說,保存信息的介質完全就是我們自己、本人,又會如何?
諾神和他的御用攝影師沃利·菲斯特正在拍攝的《超驗駭客》,恰作了如此想象。片中,強尼·德普飾演的科學家被害身亡,幸好有AGI(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將他的意識上傳到電腦,使之復活。而復活后的德普既不用附身計算器系統也不必變身機器人,他的全新存在方式是——全息影像。
說起來,現實生活中早就有科學家在分析人腦的工作方式,也早就有將人腦處理信息量化的研究,全息影像技術更是不新鮮了。但三者一相結合,效果仍然是懾人的——這意味著,從前人死了要買墓地,將來呢?要買硬盤!把一輩子的經驗值全數復制進去,再與全息影像相連。這還意味著,全息影像人不但會充斥這個世界,還能像幽靈一樣穿墻、飛檐、走壁……那將是一個怎樣的人間?
而這樣一部科幻電影引人關注且言之鑿鑿,是因為,那個世界并不只是電影里的想象,也是正在進行中的科學研究。
8月2日,片中德普的原型本·戈澤爾(Ben Goertzel)博士赴京,參加了第六屆人工智能研討會,探討的內容正是電影里的“永生人科技”。
戈澤爾是一位人工智能研究員,去年剛剛加入了谷歌的神經網絡項目。他相信項目負責人、著名未來科學領導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的說法:到2029年,就能將意識上傳到類人的機器人或是類“云”的數字空間;而到了2045年,人工智能就會達到技術“奇點”,實現電影中的“全息影像人”。
“就我們目前的發現來講,人類的感覺、情緒、想法和意識與我們大腦組織的排列方式是相關的?!备隄蔂栂嘈?,“按照同樣的方式排列,替身就會具有同樣的感覺、情緒、想法和意識——不僅可以長得和你一樣,還能以你的方式去思考?!?/p>
無獨有偶,據稱俄羅斯媒體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也在大力支持一項“俄羅斯2045”計劃。這個計劃還有另一個名稱:“阿凡達計劃”,同樣是以人造大腦的方式延續主人的生靈,將之移植到全息影像版的虛擬化身“阿凡達”上。
2045年會是怎樣,2014年或許我們就能在《超驗駭客》里提前知道了。身為原型人物,戈澤爾現在的生活方式有點特別:據說他每天都要吃200多顆保健藥丸,為的就是撐到“奇點”——如他的領導庫茲威爾所說:目前每個“地球人”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健康地活到2045年。
科幻電影的熱門問題
時間旅行&平行空間
神秘的北極光、太陽黑子活動異常、大雄家的寫字臺抽屜、熱浴盆時光機、慢性時間錯位癥、無線電、計算機程序……有科學根據的、沒有科學根據的,都能讓人玩一把穿越或是平行。祖父悖論、混沌理論、量子躍遷、蟲洞、時間扭曲、時間裂縫等等衍生品也跟著一塊兒湊熱鬧。
代表作:《回到未來》、《源代碼》、《黑洞頻率》、《寂靜嶺》、《時空罪惡》、《關于時間旅行的熱門問題》、BBC《神秘博士》系列……太多了
新作:《星際空間》,探險者穿越“蟲洞”的故事,理論基礎據說來自理論物理學家Kip Thorne。諾神的弟弟編劇,諾神親任導演,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邁克爾·凱恩主演,預期2014年11月上映。
未來世界
對未來的想象一直是科幻片、尤其是災難型科幻片的重要支柱——大概因為對未知的探索總是伴隨著恐懼與冒險吧。不管什么類型,一般的思路總是:千百年后地球不再宜居,而人類遷徙的目的地,將在銀河系中作出選擇。木衛二和金星的上鏡率最高,畢竟有點科學依據。除此之外,也會有土衛六(泰坦星)、織女星什么的偶爾打個醬油。
代表作:《銀河系漫游指南》、《超時空接觸》、《未來水世界》、《遺落戰境》
新作:《歐羅巴報告》,又是木衛二,液態海洋里發現單細胞生命的故事……2013年6月公映。
星際迷航
對科幻迷來說這四個字就可以代表浩瀚的宇宙——當年的《星球大戰》系列不但成就了喬治·盧卡斯,還間接成就了彼得·杰克遜、詹姆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卡神之所以辭掉他卡車司機的工作,也是因為這部電影讓他“驚喜得要尿褲子”。星戰的影響力之大,甚至催生了Wookieepedia網站——和維基百科(Wikipedia)相似,是關于星戰的百科全書。續集的計劃已經一路排到2015年。
代表作:《星球大戰》系列、《星際迷航》系列
新作:除了2013年5月已經上映的《星際迷航·暗黑無界》,8月威尼斯電影節上還有喬治·克魯尼、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地心引力》,講述宇航員迷航太空尋找歸途的故事。
外星生命
威爾·史密斯的新片《回到地球》有個“瓦力”一般的開頭:地球變成廢墟,逐漸被各種變異巨型生物占領……對外星或變異生命的想象,1979年的《異形》已經開始;同樣富有想象力的還有始于1999年的《黑衣人》系列。比較可惜的是,大部分講外星生命的電影都會殊途同歸到一個方向:打怪獸。偶爾,會有一部比較特別的,告訴我們“你想錯了”,其實外星人跟我們沒啥兩樣,還可能跟凱文·史派西長得一模一樣(《K星異客》)。
代表作:《ET》、《迷霧》、《第九區》、《環太平洋》
新作:《黑衣人4》,還是一樣的喜劇套路,但不一定還是威爾·史密斯,預期2015年7月上映。
轉基因人類
基因決定命運。講述人類基因篩選計劃的《千鈞一發》(又名《變種異煞》,1997)是部非常不錯的科幻倫理片。而電影史上投資最大、票房也最高的《阿凡達》,講的也是人類與潘多拉星納美族人基因混合的產物——阿凡達。
代表作:《科學怪人》、《生化危機》、《十二只猴子》、《逃出克隆島》
新作:卡神除了計劃中的《阿凡達》2、3、4,還將改編日本漫畫家木城幸人代表作《銃夢》,講述生化改造人Gally,預期2017年上映。曾經交出過《黑客帝國》、《云圖》等名作的沃卓斯基姐弟也有新動向——新片《木星上行》預期2014年上映,講的是人類基因與動物基因結合:士兵+狼=勇力;工人+蜜蜂=勤勞;未經基因改造的原始人則被視為低等……聽起來,轉基因人類就像仿生武器一樣。(闕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