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題記:老子《道德經》序言
著名學者蔣勛在《給青年藝術家的信》里發出疑問:“藝術創作的美,是否更多來自遺憾,來自生命里不能長久存在,卻在心靈記憶里永不消失的一種堅持?”關于美的來源這個問題,古今中外的賢人們作了很多珍貴的探討,從柏拉圖的“靈感”到亞里士多德的“模仿”,從笛卡爾的“理性”到黑格爾的“辯證”,從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到近代王國維的“解脫”,前人們嘔心瀝血地反復探索,但還是沒能繞過那句古話——“美是難的”。蔣勛在這里對藝術美的來源提出了一種猜想,在直覺上認為“美是一種消失”,可他卻并沒有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但在唐象陽的文學創作里,這個問題卻得到了充分的詮釋。唐象陽不做純理論研究,可他懂得順應自然的呼喚,以自然之心,觀自然之景,在物我兩適的禪境中,捕捉美的瞬間,用優美的筆觸追尋“心靈記憶里永不消失的一種遺憾”,將其感受到的“理性”之美融入中國古代“仁義道德”的傳統理念藝術地表現出來。他寫詩、寫散文、寫毛筆字,每一樣皆有其獨特造詣,視覺的和文筆的藝術在他身上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并通過他樸實真情的文字呈現給讀者,使讀者很自然就走進他的文字板屋里,身臨其境,與之共鳴。而他豐富細膩的生活積累和感受,也就成為了他藝術道路上取之不盡、日益醇厚的財富與源泉。
夢中的家園
唐象陽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成長在一個歷史悠久的南方小鎮,青磚青瓦青石板路,典型明清風格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從小就在他心里埋下了愛讀書愛寫字的嗜好。古鎮那條小巷里的清幽和那間小閣樓上,父親要他一個人無休止地練的兩個字“永”和“忠”,以及無休止地教他背認唐詩的無奈情景深深地印在了他童年的記憶里。那時他還是一個沒上學的孩子,那一間小閣樓上深沉的幽靜和父親最習慣用小米錄尺打手板的歲月也為他的人生道路奠定了靜靜思考生命與塵世的底色。在今天的他看來,詩意的生活、文學的抒懷不在于登高望遠,不在于背唐詩,也不是臨海賦歌,裝腔作勢,而是“江南的細雨綿綿,打在青石板上叮咚作響,有的清脆,有的沉悶,像彈奏一首優美的江南小曲”。細雨中,他靈魂深處的古鎮是清逸悠遠的,因了這氤氳的靈氣,時光似乎要在那長長的小巷里長久停佇,這里的生活也將會一直是此時此地那般鮮活的模樣。唐象陽實在舍不得淡忘哪怕是一點點關于這古鎮、這家園的美好回憶,因而他常在夢中重游故地,在那小巷里靜靜地徘徊。他曾坦言:“懷懷念是因為愛,愛之彌深,念之彌久。”古鎮對他而言,早已不單單是一個生他養他的地方,而是成為了他情感家園里理想的寄托與歸宿。古鎮是平凡生活的一種表示,這里有年輕女子在古井里打水,有賣“油炸粑”的吆喝聲,有忙碌但悠然的生活氣息,大家習慣吃完晚飯在巷子里“吹牛皮”,鄰里之間相熟相知、相親相愛。歲月靜好、怡然自得,這不正是現代都市人所理想的世外桃源么!唐象陽通過古鎮的人和事詮釋了這種樸實的,但又存有遺憾的美。
唐象陽極其熱愛傳統文化,熱衷于古典詩詞,他常笑稱自己是一個觀念落后而傳統的人。他對傳統的堅持,不是被大眾所誤解的刻板守舊,而是在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堅守傳統文化的本味,以生活原本該有的風貌來對照考量現實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切事情。比如《戲說端午》一文中,作者敏銳地透過“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表面的喧喧嚷嚷,看到這些花樣翻新的紀念活動大部分實質上是假借祭奠屈原的名義進行某種人為的炒作,而使端午節本身所帶有的深沉的民族文化精神反倒被玷污了,被銅臭熏染了。他感慨道:“在我們重復文化、重復自己的虛弱和虛偽時,我們其實已經遺忘了過去,拋棄了文化的很大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拋棄和背叛了我們自己。”
現實的生活總會有許多偽善和荒謬的地方,但我們并沒有世外桃源可去,也沒地方可供逃避。唐象陽無法拋棄自己的夢想,也無法回避現實生活,于是他為自己找到了合適的方式,將現實與理想這對矛盾體統一在了一起:他將遠志封存起來,腳踏實地地過好每一天;在文學的世界里、在山水閑情間、于杯盞中自在把玩;看一場煙雨,從開始下到結束;看一只蝴蝶,從蠶蛹到破繭;看一樹的蓓蕾,從綻放到落英繽紛;不為詩意,不為風雅,不為禪定,只為將日子,過成一杯白開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簡單。
凈美的禪意
“不取于相,不滯于物,悠然無我”,方能進入禪境。
一切科學藝術的發展,基本上都遵循著從簡單到復雜,又回到簡單的過程。最初的簡單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了紛繁的局面,而面對這般景象的人們因距離原初的遙遠,反倒失去了對事物的準確把握,于是,我們又需要重回簡單,去找尋最初的感動。
多年來,唐象陽一直擔負基層領導工作,雖居于都市、毗鄰浮華,但世事糾葛絲毫沒能改變他那顆禪意之心。唐朝劉長卿曾言:“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禪,是一種心境,嵌入山水,融入自然,覓一份超脫都市的逍遙任性。無論身處何方,唐象陽都渴望與自然相親近,渴求返璞歸真。無論是他的創作,還是他的為人處世,都始終透露著他那顆清空安寧的禪心。他的這顆禪心,不在隱居深山、遠離煙火,而是一種對人生白始不渝的關懷和善良。唐象陽總是抱著深深的同情,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無論是對勞動者的理解,對寧靜家園消逝的喟嘆,抑或對社會不公的揭露與批駁,他都將自己放在同自然、同真實生活平等的位置,感同身受地去思考與表達。
老子曾以杯子作喻:一個杯子最有用的,是那個空的部分。在唐象陽看來,“不管是‘樂山還是‘樂水,也不管是仁者還是智者,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在對山光水色的繾綣中,用心追尋生命的靜美,探究生命的本源……”(《樂水》)晚上,我們仰望蒼穹,黑暗的靜謐中有星光閃爍,很美;白天,云朵飄動,柳絮紛飛,很美;鮮花盛開,大河流淌,小溪淙淙,高山聳立,很美。純樸是人最珍貴的品質,因而,簡單很美。在利來利往的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的靈魂漸漸被異化成了物欲的潘多拉,失去了純真,有些人甚至喪失了品德。身為作家,唐象陽用一顆禪意之心拿起他的筆桿呼喚人們洗禮靈魂。于是,他用他的文字引領讀者的心靈回歸大自然,讓心靈在淳樸的鄉村,看看青山綠水、牛羊閑散,和鄉情真誠地擁抱,讓人們找回些許對美的感受,對善良的珍惜。人通常在孩童時代感受到的美最多,因為那時一切簡單、一切純樸。故而,在文學的純美中,總是少不了對童年記憶的追溯,因為那段時光實在是一個美的寶庫。人類社會發展越來越復雜化、庸俗化、勢利化,似乎已偏離了大道。偏離了大道,失去的不僅僅是美,更是生命中的善良和純樸。唐象陽有感于世風的墮落,慨然說道:“古代,人們追尋的是詩歌、心氣、自我的完善。而今,人們追求的是浮躁、炒作、私心熏黃的嘴臉和有意無意的忘卻!”
在唐象陽的文學創作中,我們也常會見到他毫無保留地抨擊人性的扭曲、揭露名利場的腐化。如《飲酒的境界》中,有對“酒品”即“人品”的深刻探討;《與平民聊天》中作者回憶起外婆當年講的“老農夫與金佛”的故事,借古諷今,表達自己對清明盛世的期望;《也說黃段子》中作者感覺到“黃段子”的流行正是當下社會人們精神生活匱乏的表現;《閱讀滄桑》里,作者沉痛地感嘆“三陪小姐超短裙下的潮濕,卻淹滅了城市龐大的軀體”。現代人在商業文明中弄丟了那顆簡單的心,心靈陷入了無邊的荒蕪,于是,他們紛紛放下了對高雅性靈的追求,轉而沉醉于肉體感官的快感,試圖以此來填補日益擴大的心靈空虛。對于這些問題,唐象陽的筆觸總是非常善意地用文學的形式試圖拯救人類墮落的靈魂,于是,那字里行間表現出的憂思與心痛,時時提醒我們,這是一位以其禪意之心在進行創作的性情中人。
時間的味道
王家衛拍過很多家喻戶曉的電影,如《重慶森林》《花樣年華》以及最近的《一代宗師》。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獨樹一幟,華麗而憂傷。細細看過來,其實無論這些電影分別講述的是什么樣的故事,他們實際上說的都只是一段流動的歲月——“時間”。似水年華、如花美眷,從時間中來,又旋即消弭于時間之海。關于時間的故事總是欲說還休、讓人感慨萬千,再提起時已是淚流滿面。在唐象陽的作品里,“時間”,即歲月的概念始終貫穿其中。從他出版的文集取名《就這樣走過》《邊走邊想》《時光的碎片》就不難看出一個閱盡滄桑的中年男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歲月的長河里邊走邊思考、邊想邊回憶的情形,他在時間的長河里尋找自己、尋找失去的過往,也尋找人生的況味和人類的靜美。
“時間”構成了唐象陽獨特的藝術創作氣質。他筆下的時光總是那樣淡淡的——淡淡的喜悅與憂傷、淡淡的哀愁與感慨,讓人極容易隨著他的文字墜入時光之海,從此時此地的紛擾中脫離出來。最讓人感動的是,唐象陽在如此嘈雜的俗世凡塵中行走多年,但仍能保持一個禪意心境,對美有永不疲倦的敏感與追求,這是一種多么寶貴的心境啊,這也是他的散文最能打動人的所在。
“時間是一面斑駁的墻,爬滿蒼綠的青苔。”
“時光的夾縫里,那些流離失所的悲傷終于止息。”
“我們曾經年少過。愛過。傷過。現在也幸福著。”
“此刻,池塘的睡蓮正微微合上花瓣,樹上的梔子正靜靜吐露芬芳,而時光也正呼嘯而過,仿佛看到了新的一天正悄悄走來。”
(以上皆引白唐象陽散文集《就這樣走過》)
有人說,回憶就是對過去的一種告別;但還有人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時光是殘酷的,又是溫柔的。在唐象陽這里,歲月無情沖刷去的是年少時的青澀,沉淀的是一顆日趨淡定的心。他在與天地自然的交流之中,逐漸觸及并把握生命的本質,“愛,因為荒涼而成為圖騰”(《生命的散章》)。世事因果轉換,不能不執著,亦不能太執著,這樣才能獲得一種自我與環境的平衡,生活才能朝著善的方向繼續前進。
時光里,我們有過歡喜、有過痛苦、有過相遇,也有過別離,走過之后,時光變成記憶,蒙上了淡淡塵灰。時光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重生于我們每一個舉手投足之間。唐象陽的散文就是能讓我們隨同他在這樣的時光通道里穿行和感悟生活的過往。生活是瑣碎而具體的,正因其具體,我們對生活的感受才能如此真切。我們曾經偶遇過的空氣中漂浮的味道、陽光照在皮膚上的感覺、跳入視野的那一抹綠、擦身而過的那個人等等這一切感官的記憶,最終都會在心里整合,還原為生活的全貌。唐象陽的散文,恰恰就是在遵循這種生命規律的基礎上營造美好的情感家園。文革期間,作為知識分子家庭的唐象陽一家都被下放到農村接受“改造”。那段全家被歧視的日子他們過得很辛苦,可在這段艱辛的日子里,有父親從水庫工地帶回的他那份“打牙祭”省下來的米粉肉的味道,有母親親手縫制的布鞋的觸覺,還有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面對難關時的那種振奮與踏實,于是,這段時光就變得難以忘懷。在塵世折騰中,惟有溫暖與這些生活的細節不可辜負,它們告訴我們的,是安慰和愛的力量。人類至愛,這是唐象陽整個散文集的骨架和追求。
詩化的散文
在現有的文學體裁中,散文相對而言是最易入門的。就是說,散文并不難寫,難寫的是散文的真情與實感,散文的精致與流暢。讀唐象陽的散文集《就這樣走過》,其中許多篇什是會讓你淚流滿面的。除了創作大量的散文,唐象陽還寫過很多詩,詩中寫的基本上都是他從自己的生活中得來的感悟,寫得優雅而真誠。他的詩歌創作與散文創作幾乎是同時進行的,于是詩里有了散文的真實情感,散文又如詩般靜美而淡雅。讀唐象陽的散文,常恍惚是在讀詩,每一個場景構圖都非常凝練而充滿了形象感;他擅長用詩的句法來寫作散文,讓散文獲得了詩歌的清新雋永,如“把季節藏于手紋,看歲月蔥綠,在一杯又一杯的綠茶里,聽一花一世界的禪意。”(《淡淡綠茶品清歡》)這樣優美的句子在他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詩是要有意境的,使散文有了詩的味道,首先必須有意境。意境從哪里來?來源只能是生活和對生活感悟與提升。唐象陽非常善于從生活中提煉出動人的詩意,并匠心獨運地再將這份感動幻化成文時,著意在每一個字眼上都追求詩般的韻律、詩的意境,因而,他的散文就有了如詩一般的雅致和優美。這也正是他一貫溫厚纖細、婉約含情的個人風格的表現。唐象陽的散文正是以其鮮活靈動的意象和韻味無窮的意境,使散文獲得了詩的靈氣。“風,吹著纏綿的雨絲。夢里,是你手中油紙傘映現的桃紅。”(《紅塵淺夢》)雨巷里那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姑娘似乎馬上就要從紙上跳脫出來,她還撐著那把桃紅的油紙傘,要向你訴說無盡的柔情與相思。“風是季節的羽毛,總是最先把換秋的消息,告訴在忙碌里穿行的人們。”“結廬水邊,看野鴨輕浮睡眠,一圈圈漣漪清澈透明地在平靜中蕩開。”(《秋之韻》)類似這樣的散文句子,每一句都是一個完整的意境空間,他剝離掉日常生活中層層的俗務遮蔽、多余的細枝末節,只選取當時場景中最讓人感動的意象,然后用文字重構出一個詩一般的畫面,這個畫面的境界既是來源于對生活的捕捉,但又遠遠高于了現實生活的毛坯。所以唐象陽在散文創作中把現代詩歌的意境和意象巧妙地融會其中,使其散文有了“意”的深刻“象”的優美,形成了唐象陽散文藝術詩一般的意境。如,“季節是金色的,大地卻煙雨蒙蒙。你的光華,遠在金色之上。稻香溢滿田野,荷花高潔熱情,日子五谷豐登,人間卻聚散依然。”(《月在中秋》)借中秋月夜之景,寫人間悲歡離合。作家在這里并不局限于吟詠某個單一事物,而是以“季節是金色的”開篇,以樂觀的場景融入聚散依依的中國傳統節日,給人以秋高氣爽之意象而不至于低沉在相聚又分手的情感糾結之中。于是筆峰一轉,“你的光華,遠在金色之上。”表現出一種意象上的反差;接下來詠月、詠稻香、詠荷花,讓人仿佛置身到了荷溢清遠,稻谷飄香的田園風光之中,在秋風中愜意地舒懷。結尾又蕩開來,感嘆人生聚少離多,將全句的意境提升到了宇宙人生的高度,表現出了作者對人生的參悟。
唐象陽的文學作品總是充滿了生活的味道。生活是他創作的題材,也是他所有創作的歸宿;他從生活中獲取感悟,也在文學的世界中悠游自得;他以其文心去體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活便報之以感動和美。這樣久了,唐象陽的生活就被他過出了詩般的意境,僅僅就這一點,在這浮躁的商業社會里,他的人和他的創作都是非常難得與可貴的。
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容易迷失了自己,也常苦惱沒有閑暇去親近自然、沒有富余精力去感受美。其實,美何須走遠?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關鍵就在于一個人自身的修煉與素養。同樣的道理,現代人即使住在所謂的豪宅之內,也不過是暫住在一座漂亮的監獄里罷了,因為他與天地自然是相隔的。與自然貫通,方能擁有豐富的靈魂!
禪意人生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清曠閑適、看透浮華的生活態度。當一個人經歷了很多事情后,終于看淡名利,選擇順應自然,不強求、不貪心,讓心如明鏡——這就是禪意吧!都市忙碌的生活節奏,人們尤其需要那份意境來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挫折。當我們被忙碌的工作和緊張的生活方式壓得喘不過氣來時,不妨偶爾抽出一些時問,來讀讀唐象陽的文字。不經歷苦修,不能真正懂禪。對唐象陽而言,幾十年的人世沉浮就是一場未完的苦修,磨礪了他的意志,也讓他更加懂得自然之美與簡樸生活的可貴。如前所述,我們并沒有世外桃源可去,但我們的心中仍可存有理想之地。唐象陽用參悟人生而得來的那份禪意,為自己營造了一個至美的情感家園,也用其言其行去感染著身邊的人,以及能讀到他文字的人。他善于用簡淡的語言在不經意間書寫出一抹空靈、飄渺的禪意,讓我們能借由他的文字,給自己的心靈一段清凈從容、悠然舒緩的時光,讓我們有機會與心靈深處真實的自我對話,讓疲憊的身心得到真正的釋放和休養,讓我們的心靈世界重回遼闊、平靜,唐象陽的散文,讓我們走進了靜美與禪意營造的情感家園。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