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
(遼源市群眾藝術館,吉林遼源136200)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廣大群文工作者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中應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此時期我們的文化館站開放政策適時地適應了這一文化戰略。
關鍵詞:文化;城鄉群眾;服務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化部部長蔡武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做好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工作,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手段,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具體措施。是一項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边|源市藝術館實行免費對外開放兩年多的實踐證明我們文化館(站)的開放的確順應了民心民意,也使這項民心工程在我們文化館輔導干部的努力下,通過開展對外免費培訓和組織廣場演出、比賽、展覽等各種大中型群眾文化活動等形式得到了發展和落實。社區文化、廣場文化、軍營文化、企業文化乃至農村鄉鎮文化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但是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即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后如何更好地適應城鄉群眾的文化需求。筆者對此有幾點體會。
城鎮化給城市和農村的人口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農村的青壯年很多流入城市,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成為廣大農村的主體。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除就學、醫療外更需要文化娛樂,如果我們的先進文化放棄了這塊陣地,那么封建迷信就會抬頭。如:賭博、迷信、邪教、傳銷之風就會蔓延。文化館(站)要抓住契機適時組織人員送文化下鄉,把舞臺搭建在農村的田間地頭,既讓農民在我們的專業演出中獲得藝術的熏陶,又提高了自己的演出技能,讓他們達到登臺獻藝的水平。作為文化館(站)的我們也在活動中獲得了體會,知道農民想看什么。一段時間有些人錯誤地以為農民喜歡的是粗俗的文化,比如二人轉中的臟口,經過體驗我們了解到,農民對低俗下流的臟口也是極為反感的。曾經有一個私人演出團體為農民的喜事演出,男女演員為了迎合觀眾大爆臟口,可是沒有說幾句就被轟下臺去。一位老漢對演員說:“你們家也有女人,也有父母兄弟姐妹,也有公公媳婦,在大庭廣眾面前說男女私情能張開嘴嗎?”幾句話說得那些老戲班的演員無言答對。我們知道后就自編自演一些健康向上的文藝節目,很受農民歡迎。
文化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綜合反映,看一個國家的文化,要從政治上是否得到人民的擁護,經濟上是否惠及到廣大人民,制度上是否是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等方面去看,立場偏離了,文化事業就不可能適應。我們文化館(站)要心里想著人民大眾,為那些渴望文化的城鄉居民送去一縷陽光,那里的百姓就歡迎我們?,F在文化館已由過去的門庭冷落變成了今天的門庭若市;由過去的無人問津,變成今日的錦旗滿墻;由過去的守株待兔式的服務,變成今天的流動舞臺。究其原因,解放思想、創新思維、挖掘潛力、加大力度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乃是我們不斷提升文化影響力的制勝法寶。同時也促使我們不斷地拓展我們的業務范圍,變一專一能為一專多能,使之更好地為群眾服務,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文化館(站)的工作。過去我們的目標關注的是藝術院校開設的藝術課程,為藝術院校輸送藝術人才;今天,我們面臨的是廣場文化、社區文化、農村場院文化,以及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和各種行業文化,廣大人民群眾對藝術的渴求和參與熱情日益高漲。一個全民族全社會的大文化熱潮遍布我們的城市鄉村機關學校。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無疑文化館在這張名片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開展流動文化服務;指導群眾業余文藝團隊建設,輔導和培訓群眾文藝骨干。幾年來我們不斷挖掘藝術人才,扶植民間藝術家,讓土生土長的農民藝術閃現出勃勃生機。我們的東豐農民畫、東遼民間剪紙、遼源沙金木雕已經形成規模,作品不僅在省市乃至國家獲獎,而且在市場上也獲得極大聲譽。隨著社會進步和改革的深入,人們在物質生活獲得滿足的情況下,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凸顯。二人轉小劇場的崛起及廣場文化、社區文化、農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等一系列的文化現象,使我們的群眾越來越不滿足于作為觀眾式的被動式的接受式的看客。他們的文化訴求尚在不斷變更和豐富之中,為他們提供表演空間和場地是他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我們實現了他們的愿望,讓他們在各級藝術大賽上登臺亮相并且獲獎,既提升了地區的知名度也為他們圓了夢。我們藝術館輔導干部的使命感也不斷增強,時不我待,我們也面臨著種種機遇和挑戰。所以,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強化內部機構的管理,細化我們工作中的職責,更新我們的觀念,是近一個時期我們的指導思想。
文化館(站)自免費開放至今近兩年來的時間里,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這一文化惠民工程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的實惠和歡樂,也使我們群文工作者從來沒有感受到如此巨大的責任??吹缴现疗甙耸畾q的耄耋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孩子經過我們的努力每天在藝術的殿堂里書寫、作畫、吹拉彈唱,歌之舞之,情動于中洋溢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一派和諧的社會景象,我們的工作意義在此得到完美的體現。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國家對文化館(站)的投入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一朵朵浪花能匯集成海洋,一個個夢想變成我們社會的夢想,民族的夢想。在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素質的同時,也是我們廣大群文工作者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