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十娘故事作為中國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也是許多民間戲曲和曲藝藝術的題材來源。為吸引觀眾,在演繹經典故事時形成了一定的改編方式,改編后的戲曲和曲藝作品,又促進了藝術形式本身的發展和經典故事的傳播。
關鍵詞:杜十娘故事;改編;觀眾需求
【中圖分類號】:J614.93【文獻標識碼】:A
杜十娘故事是在中國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最早的文本是宋懋澄的文言小說《負情儂傳》,后經明代馮夢龍創作成通俗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然而,文本作為杜十娘故事傳播的重要手段,會受到市場和接受者教育水平的制約。“普通百姓對小說故事的接受,多是從說書先生、戲曲演唱那里得來的。”本文通過京劇、評劇、二人轉、龍舟歌幾種民間藝術形式,來分析民間戲曲和曲藝對杜十娘故事的改編方式,從而探討觀眾的審美取向對戲曲和曲藝發展,以及經典故事傳播的影響。
一、借“金錢”來警世
京劇《杜十娘》是荀派的代表曲目,劇中以李甲歸舟后,杜十娘一夜思慮的唱段著稱。其中唱到:
二黃快三眼
想世間那珠寶原是作孽的根本,
銀錢也害了多少人。
夫妻為你成仇恨,
弟兄們為你把家分。
樁樁事都為你作祟招引,
都道你是至寶我恨你萬分!
在此部分唱詞前是杜十娘深夜暗自傷情,后面是杜十娘悔恨自己看錯人,決意自盡。若單從文意的角度出發,這部分內容與上下文的聯系并不是十分緊密,甚至省略也不會影響觀眾對劇情的理解。那么為何要在故事中插入這一部分呢?我認為,演員跳出角色來講述金錢害人的普世道理,不僅可以產生間離效果,提高藝術欣賞水平,也可以超越時代局限,使戲曲作品免于過時。
二、借人物自訴心理變化
評劇《杜十娘》又名《青樓遺恨》。“船頭拋寶”一折中“聞聽此言大吃一驚”一段,高亢激昂,是杜十娘悲傷情緒的宣泄。
聞聽此言大吃一驚……隨他千里心堅定,還想著承歡慶鸞鳳和嗚,只恨我瞎著兩眼把他看得那么重,千思百慮錯把他從…,,千兩銀賣我身絕情絕義,似這等無情輩萬難相從……
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沒有心理狀態的描寫,卻為戲曲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民間劇作家通過想象,細膩地展現出杜十娘的心理狀態:她先是震驚,再轉為心碎,最后決意自盡,使得其后杜十娘奚落孫富,抱箱自盡的情節更為合理。在戲曲中,演員展現人物的心理,可以看作人物角色的自述,也可以說是演員跳出角色,從自己的角度關照角色。演員結合觀眾的需求來展現人物心理,更能迎合觀眾口味,故此成為改編杜十娘故事的一種方式。
三、借人物來擴展故事
杜十娘故事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被民間藝人所豐富,其中,故事原型中的人物是擴展故事的基礎。杜十娘故事借人物來擴充,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在原故事情節中,配合人物境況,添加適合人物身份的唱詞或詩歌。
二人轉《杜十娘》有這樣一部分:
(白)男:十娘,這皓月當空,何不唱上一曲,你看如何?
女:李郎,你飲酒,待為妻與你唱上一曲《煙花嘆》。
(唱)煙花那女子嘆罷那第一聲,
為只為家貧寒,才賣那小奴身。
杜十娘是妓女從良,而這首《煙花嘆》正與杜十娘的身份相符合。可見,根據人物身份可以擴展故事內容,增強藝術性。其二,基于原有人物境況的再創作續篇。續篇不再是對基礎故事的改編,而是原故事中所沒有的全新創作。杜十娘故事在流傳中也是一樣,龍舟歌《杜十娘沉百寶箱》的篇尾就有續篇說明:
欲知后事情難剖,
請觀續出一套龍舟。
李甲嘆更以文堂有,
不妨買套解嚇心愁。
指出杜十娘沉江后,李甲歸家,流落街頭賣字為生,欲知后來李甲的境況,則需“觀續出一套龍舟”。續篇《李甲嘆更》己不再是人們熟知的杜十娘故事,而是在原有故事基礎上,借用原故事結尾的人物境況創作的新內容。雖然,續篇借用了原故事的名聲,但滿足了觀眾意猶未盡的心理,迎合了市場需求。
結語:綜上所述,民間戲曲和曲藝在演繹杜十娘故事時,在警世、心理和人物三大方面做了擴展。警世,即在敘事中添加知識性的話語,令觀眾開闊眼界或明白一個道理;心理,即是豐富角色心理狀態,揣摩人物所思所想,并將其表現出來;人物,即根據故事原型中的人物身世生平,聯想出符合人物的內容,既有對故事原型的改編,也有基于人物的再創作。從這三方面延伸出的三種方法,表現出經典故事在民間戲曲和曲藝中是如何被再度演繹的。在故事原型基本不變的條件下,民間藝人結合不同的表現形式及各自的藝術特點,采用適當的改編手段,不僅使經典故事與民間藝術相互糅合,而且使故事更投合觀眾口味。不僅是杜十娘故事,在民間戲曲、曲藝中演繹其他經典故事,如秦香蓮、梁祝、西廂等等,也基本采用了這三種方法。改編后的戲曲和曲藝作品則更易于被觀眾接受。這樣,受到歡迎的戲曲和曲藝作品不斷上演,既促進了戲曲、曲藝自身的發展,又豐富了經典故事的傳播途徑,使經典故事歷久彌新。
作者簡介:管陳欣(1989年3月—),女,遼寧沈陽人,廣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