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鳳姣
天目山,最初給我的印象是它的名字。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在人們的想象中,它們宛如雙眸仰望蒼穹,因而得名。
而我卻覺得,它是一雙天的眼睛,默默俯視大地,看盡世事滄桑、人問更替,過濾了一切浮華塵囂,只剩下淡泊、寧靜、空靈、自然。否則,怎會有天目山這樣美麗的清涼世界?
然后,我還知道了它另一個名字:浮玉。這樣美好的一個名字,讓人聯想起鑲嵌在江南大地上的一塊碧玉。
天目山,因這兩個名字,讓我神往已久。
我們來到天目山的時候已經是初冬了,在山腳下看到色彩斑斕的山坡,那種顏色,便是最美妙的畫筆也無法描摹一二。
而禪源寺便在這色彩斑斕的油畫里,靜靜地對游人開放。倚在大殿前的欄桿上,看眼前黃墻綠瓦、飛檐斗拱,四處層林盡染,那種靜謐、悠遠的意境,引人無限遐思。
于是陶醉地對友人說,如果能夠在這里出家,從此遠離紅塵,那該多好。可惜,我們只是過客,從何處來,還要回何處去。只是站在這里片刻,默默感受那種絕塵的清靜,就已經是一種享受。
沒有聽到鐘聲和梵唱,可是我心里的鐘聲正悠悠響起,久久回蕩。
走在山間,拾級而上,瞬間跌入一片綠色的海洋。滿目蒼翠,數不清的野生植物躍入眼簾,枝干粗大、高聳入云。
聽聞這里有中生代遺留下來的野生銀杏,被譽為“活化石”,有享有“大樹王”美譽的柳杉,有號稱“沖天樹”的金錢松,有被稱為“地球獨生子”的天目鐵木,還有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銀鵲樹等珍稀瀕危植物……
承載著歷史的印記、見證了地球的變遷,那些古老的植物們,依舊在世人眼里煥發出勃勃生機。因著它們的繁密,保護了許多國家珍稀動物,還有數不清的生物物種。
一座天目山,一個大樹王國,一個天然的“物種基因寶庫”,它留給后人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財富。
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感受撲面而來的山野清風,所有的煩躁都被撫平,我們的呼吸變得舒緩而平靜。
在蓮臺上擺出打坐的姿勢,雙掌合十,閉上眼睛,仿佛有觀音菩薩的楊枝凈水流過心田,一點點滋潤。
抬眼看長長的山道,仿佛走不到底,想起昔日進山參禪修道的人,每天不知道要在這山道上走多少來回,他們的身影隱沒在漫山遍野的樹影里,天人合一。
一路走,一路聽風聲鳥語,一路想,我們腳下曾有昭明太子蕭統、李白、白居易、蘇軾、乾隆踏過的足跡。他們也曾在這大樹的王國里,把自己變成一個渺小的、自然的生靈。
是否,有一種朝圣般的心情,虔誠的、感恩的,感謝上蒼留給大地這些美妙的自然風韻?
想要擁抱那些大樹,聆聽它們脈絡里流動的歷史回音,感受它們經久不息的蓬勃生機。聽樹葉低語,告訴我們發生在這里的故事……
當最后,我們看到那株享有“大樹王”美譽的柳杉時,心,卻在剎那間失落了。那株胸徑2,33米的大樹,被乾隆皇帝的玉帶圍過,因為沾了“龍氣”,便被愚昧的百姓當作靈丹妙藥,剝去樹皮,終于枯死了。
我想,樹是有魂魄的,它必不甘。可是,它只能默默地承受,默默地讓生命從身體里流失。
我抬頭望天,你落在天目山上的雙眼,可曾看到世人在殘害這美好的生命?可曾聽到大樹王的飲泣?
天之目,世世代代看著人間,看著這座山,看著春夏秋冬的交替。它見證世人的善良仁慈,也見證世人的貪婪自私。
而那些樹,那些鐘天地之靈氣的樹,它們只想守護這座山,守護山里的每只小鳥、每只昆蟲、每只動物。它們仰首向天,向天張開雙臂,吐納純凈的氣息。
天目山,我們看到你自然的眼,看到你茂盛的樹。愿這雙眼,永遠帶著恬靜的笑容,俯看人間;愿這個樹的王國,永遠郁郁蔥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