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葵(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傳播系,浙江 溫州 325035)
溫州甌語方言探源及傳播路徑
蔡子葵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傳播系,浙江 溫州 325035)
溫州甌語區內部方言一致性很強,但不同地域之間仍存在方言字音差異。運用數理統計原理可建立方言相近性數學表達式及其變通型算式,由此計算分析溫州甌語方言間字音差異程度的親疏關系,從而揭示溫州甌語源于溫州城區甌語方言,分南北兩路傳播路徑。
溫州;甌語;方言相近性;傳播路徑
甌語是溫州境內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語言,屬吳語旁系之一,歷來被認為難懂難學。雖然同屬溫州甌語區,相互鄰近,但由于地域不同,甌語方言仍有差異。推測原因,在地方歷史上,甌語的形成和傳播與人口的遷移和交流有著密切關系,且隨其過程或多或少發生語(字)音變化,造成了甌語方言的差異。本文根據溫州各地甌語方言間字音差異,運用數理統計原理建立方言相近性數學表達式,對各地甌語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揭示其相互間親疏關系:母系、子系與傳承系。無疑,這種嘗試將為方言探源和傳播研究開辟新的途徑。筆者曾運用相近性的數理統計方法對古籍版本進行了研究[1],該論文發表于《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學報》2004年第1期。
1.方言相近性數學表達式的建立
設某方言有三地不同的發音系統,一地方言源頭為母系,另兩地為傳播系。母系與兩傳播系相比較,各出現A個和B個字音差異,兩傳播系對應地出現C個相同字音,該兩傳播系共出現U個字音差異,U=A+B-C。又設一母系與兩傳播系總的字音差異為N個(包括已出現與未出現的在內),一傳播系出現任何一個字音差異的概率為常數P,另一傳播系出現任何一個字音差異的概率為常數Q,且P與Q無關。于是,由于傳播系各自及共同出現的字音差異的個數期望值分別為NP、NQ與NPQ。由矩估計法[2]可知:

可得出總的字音差異估計為:

因此,未出現的字音差異的個數Y0為:

(1)式為母系對兩傳播系的方言相近性數學表達式,此數學表達式與研究古籍版本的相近性數學表達式相同,后者在研究李商隱詩集版本間親疏關系方面獲得成功[1]。
設這三地方言發音系統共出現M個差異字音,M≤U,選用第一傳播地方言為母系,另兩地為傳播系,則該母系與兩傳播系各出現(M-C)個和A個字音差異,兩傳播系對應地出現(M-B)個相同字音。與上同理,其方言相近性Y1為:

若用第二傳播地方言作為母系,則該母系與另兩傳播系各出現B個和(M-C)個字音差異,兩傳播系對應出現(M-A)個相同字音。與上同理,其方言相近性Y2為:

在方言母系逐地傳播的情況下,B>A>M-C,Y0<Y2<Y1,母系一組方言相近性量值Y0最小,第一傳播地或稱子系一組方言相近性量值Y1最大;第二傳播地一組方言相近性量值Y2居中。
2.方言相近性受第二傳播地異常的影響
對于第二傳播地,特別是處于邊遠地區,受當地別的方言摻和,很可能使該傳播系差異字音增多,這與由該系傳播所帶來的對其方言相近性的影響是不同的。設第二地傳播系受別的方言摻和影響的差異字音減少X個,差異字音(U-M)保持不變,則對應上述(1)、(2)、(3)式獲得如下三組方言相近性量值為:


上式中Y3~X和Y4~X函數關系是直線,唯有Y5~X函數關系是一條等軸雙曲線。
隨著傳播系受別的方言影響的差異字音個數逐漸減少(即X增大),母系與子系兩組方言相近性量值Y3與Y4都相應逐漸減少,傳播系方言相近性量值Y5竟反而逐漸增大。Y5~X關系線分別在X1=M-A-C與X2=B-A處和Y3~X與Y4~X兩條關系線相交,將三組方言相近性量值大小排序分成三個不同的X區間:在X=0~X1,Y4≥Y3≥Y5;在X=X1~X2,Y4≥Y5≥Y3;在X=X2~(B-C),Y5>Y4>Y3。隨著X增大,始終沒有改變Y3和Y4之間的相對大小。
溫州甌語方言內部一致性很強,但各個地域間或多或少存在字音差異。沈克成等認為:“甌語分布在甌江下游、飛云江和鰲江流域。除溫州市區(含鹿城、龍灣、甌海)外,還分布在永嘉、瑞安、文成、樂清、平陽、蒼南、洞頭、泰順等縣市。”[3]葉曉峰指出:“溫州方言內部的橫向比較研究還不充分”[4]。語言專家學者曾調查了八個地域的甌語字音差異[5],即溫州城區、樂城、上塘、永強、莘塍、鰲江、大峃和蒲城,基本上每一個縣(區)有一個調查點。運用方言相近性數學表達式對以上八個地域的甌語方言相近性系統地進行分析計算。
為便于比較分析,取四個地域的甌語構成一個計算體系,將其組合成4個方言相近性計算的基本單元,各單元之三地甌語輪換選作母系進行計算,共有12個方言相近性量值計算組。
1.溫莘峃鰲
溫莘峃鰲四地各單元方言相近性量值計算見表1。
由表1可知,對于第4列的方言相近性量值,莘甌語(選作母系,以下均略)最小,峃甌語與鰲甌語兩數相等,母系、子系與傳播系出現次數排列為“3~1·2~2·1~3”,或“3~1·2~1·2~1·2”形式。這表明溫甌語是該系統母系,莘甌語是子系,峃甌語與鰲甌語都是傳播系。不過,由第1、2列方言相近性量值相比較,峃甌語的方言相近性量值大于鰲甌語,前者竟比后者與母系甌語較相近,而在第4列,峃甌語的方言相近性量值等于鰲甌語,峃甌語應在莘鰲之間的支路上傳播。

表1 溫莘峃鰲四地各單元方言相近性量值計算
2.溫莘鰲蒲
溫莘鰲蒲四地各單元方言相近性量值計算見表2。
由表2可知,溫甌語與蒲甌語的方言相近性量值最小,分別各2次(第5列)。對于第1、2列,同樣都具有溫莘兩地甌語,第2列蒲比第1列鰲卻遠離溫莘兩地;對于第4列,莘甌語并非是真正母系。由于蒲甌語受別的方言對母系甌語的影響,才使第2、4列蒲甌語方言相近性量值為最小,但各自(X1~X2)都不大,分別為(5~29)、(10~16)。如果消除對蒲甌語的這種影響,那么母系、子系與傳播系出現次數排列就會由“2·1~2·1~2·1~2·1”改變為“3~1·2~2·1~3”形式。溫甌語作為該體系的母系,向莘鰲蒲逐地傳播。
3.塘溫莘鰲
塘溫莘鰲四地各單位方言相近性量值計算見表3。
由表3可知,盡管第2列與第1列、第3列與第4列的方言相近性量值大小排序不一致,其母系、子系與傳播系出現次數排列為“1·2~2·1~2·1~1·2”形式,與表1、表2均不同,屬母系各2次,屬子系各1次,屬傳播系各2次。前述已證實溫莘兩地甌語具有母子關系,應以溫甌語為母系分別向莘鰲與塘兩路傳播。
4.溫永塘樂
溫永塘樂四地各單位方言相近性量值計算見表4。
由表4可知,溫永塘樂四地甌語的母系、子系與傳播系出現次數排列形式與表2相同,為“2·1~2·1~2·1~2·1”形式。只不過樂甌語比蒲甌語甚于受別的方言對母系甌語的影響,在第1、4列樂甌語(X1~X2)均較大,分別為(39~53)、(22~46)。如果消除對樂甌語的這種影響,那么會使母系、子系與傳播系出現次數排列改變為“3~1·2~2·1~3”形式。該體系以溫甌語作為母系,向永塘樂逐地傳播。

表2 溫莘鰲蒲四地各單元方言相近性量值計算

表3 塘溫莘鰲四地各單元方言相近性量值計算

表4 溫永塘樂四地各單元方言相近性量值計算
(1)從建立方言相近性數學表達式,如(1)、(2)、(3)式,推導其變通型算式,如(4)、(5)、(6)式,具有數理統計理論基礎。由于考慮了方言傳播系受別的方言的影響,使其具有更大適應性且為方言源頭和傳播路徑研究開創了一種定量分析方法。
(2)由四個地域構成一個方言相近性計算體系,其四個單元三地各計算組方言相近性量值分大小出現次數排列式較典型的有“3~2·1~1·2~3”沿線傳播型、“1·2~2·1~2·1~1·2”雙向傳播型,以及傳播系受別的方言的影響情況下的“2·1~2·1~2·1~2·1”形式。
(3)溫州甌語源于溫州城區甌語方言,分南北兩路傳播路徑。南路傳播途經莘塍、鰲江與蒲城,大峃在莘塍與鰲江之間的支路上傳播。北路傳播途經永強、上塘與樂成,但樂成相比蒲城因為受別的方言較大的影響而與溫州城區甌語方言字音差異更大一些。
[1]蔡子葵.李商隱詩集版本相近性的數理統計分析[J].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學報,2004(1):63-66.
[2]夏寧茂.新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181-184.
[3]沈克成,沈迦.溫州話[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4:15-16.
[4]葉曉峰.溫州方言語音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5]章志誠.溫州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543-564.
[責任編輯:王瑋明]
我院學報執行主編吳贛英編審參加第三十八期全國重要社科類期刊主編崗位培訓
7月4日—12日,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出版行業領導崗位持證上崗實施辦法》,來自全國各地的行業報社長總編輯、全國重要社科類期刊主編、中央單位社科類期刊主編共計18 2人分期次參加了由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行業報社長總編輯、全國重要社科類期刊主編崗位培訓,其中第三十八期全國重要社科類期刊主編55人。培訓老師既有原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的領導,也有新聞出版界的領軍人物,還有中央黨校的教授;培訓內容深入淺出,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傳統到前沿;培訓形式以課堂講授、個人自學、專題討論等多種形式進行,并組織學員交流工作經驗,對培訓內容進行考試和撰寫學習小結等。
我院學報執行主編吳贛英編審參加了此次培訓。培訓結束后,吳贛英編審學完崗位培訓要求的全部課程并考核合格,獲得了由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崗位培訓合格證書》。 (英 子)
Exploration on the Origin of Wenzhou Ou Dialect and its Transmission Route
CAI Ziku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 Communication,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The languages of Wenzhou Ou dialect are quite identical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words and sounds in different areas. A dialect similar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and its alternative equation based 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principle can be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words and sounds of Wenzhou Ou dialect. It shows that Wenzhou Ou dialect originates from Ou dialect of Wenzhou urban area and it was transmitted with two routes of south and north.
Wenzhou; Ou dialect; Dialect similarity; Transmission route
H173
A
1671-4326(2013)03-0024-04
2013-05-05
蔡子葵(1972—),女,浙江溫州人,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傳播系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