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江
近年來, 由于環(huán)境污染問題加重, 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增高等原因, 人群中各種各樣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的發(fā)病率遠遠高于以往[1]。其屬中醫(yī)“鼽嚏”、“鼻鼽”范疇, 但中醫(yī)對本病病因病機認識不一, 多數認為本病是外感風邪所致, 治療多采用祛風解表為主, 療效不確切且易復發(fā)[2]。本文回顧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咽喉科采用加味益氣湯治療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患者的情況, 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4例, 均系本院門診患者, 診斷均符合1997年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喉科分會制定的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2例, 男24例, 女18例, 年齡19~47歲, 年均28.2歲, 病程3個月~5年,平均2.1年;對照組42例, 男21例, 女21例, 年齡20~46歲,平均29.5歲;病程2個月~5年, 平均2.2年, 兩組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息斯敏10 mg, 1次/d,呋麻滴鼻劑2 g, 2次/d滴鼻。14 d為1個療程。觀察組給予加味益氣湯治療, 組成:荊芥8 g, 防風10 g, 黃芪20 g, 白術10 g,辛夷8 g, 炒蒼耳5 g, 僵蠶8 g, 蟬衣8 g, 當歸8 g, 連翹10 g, 生地8 g, 甘草5, 每日一劑, 水煎400 ml, 分早晚2次溫服。辨證加減:心煩失眠者加炒棗仁10g、夜交藤10 g, 伴頭痛明顯加白芷6 g;肺熱兼咳加黃芩8 g;厭食加炒三仙8 g;濕邪偏重加獨活10 g。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及魚蝦蟹羊肉等發(fā)物, 避免有害氣體刺激[3], 加強營養(yǎng)及鍛煉。
1.3 療效判定[2]顯效:治療后鼻癢、打噴嚏、鼻塞、流涕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 鼻黏膜恢復正常, 且3 個月未復發(fā);有效: 經治療上述癥狀減輕或大部分減輕, 發(fā)作次數減少,鼻黏膜水腫明顯減輕;無效: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處理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表示,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
2.2 兩組復發(fā)率與不良反應比較 隨訪3個月, 觀察組42例患者中, 2例復發(fā), 復發(fā)率為4.76%, 對照組42例患者中,10例復發(fā), 復發(fā)率為23.81%, 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減少(P<0.05);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是多由臟腑虛損、正氣不足、腠理疏松、衛(wèi)表不固、不任風寒, 或稟質特異、異氣侵襲所致的, 以突然和反復發(fā)作的鼻癢、噴嚏頻作、清涕如水、鼻塞等為主要特征的鼻病。本組資料中, 觀察組患者給予加味益氣湯治療, 方中加入當歸、生地補血滋陰, 以期治病求其本。辛夷、蒼耳宣通鼻竅, 玉屏風加荊芥的組合益氣固表以祛風。僵蠶、蟬衣加強祛風邪之力。薄荷疏散風熱。夜交藤、炒棗仁可以滋陰養(yǎng)血安神。即謂正氣旺而邪不可侵之意, 乃扶正氣以驅邪之舉。結果顯示其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且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加味益氣湯治療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有益氣固表、養(yǎng)血祛風、助陽護衛(wèi)之功, 對治療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有較好的療效。
[1]徐艷.中藥治療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療效觀察.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 3(6): 203-204.
[2]賈建軍.益氣通竅湯治療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56 例.河北中醫(yī),2000 , 22(7): 200.
[3]秦晏平.加味益氣湯治療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臨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15): 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