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禮寧,國企老總兼私企老板,十幾年順風順水,成為獨一無二的“劉禮寧現象”。雙重身份使劉禮寧成為正處級紅頂富豪,身家不下10億。
1998年12月,劉禮寧從廣西化工進出口公司調到廣西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下稱:廣西糧油)擔任總經理、法定代表人,掌管廣西糧油本身及10余家下屬企業。同時,他又開辦多家私營企業,身兼20余家私企的法定代表人,而這些私企部分或完全占有了國企的優勢資源。
廣西糧油退休老干部們告訴記者,劉禮寧像變戲法一樣把國有資產轉到他個人名下。韋振英等老干部多年來不斷向有關部門投訴,卻了無回音。
劉禮寧攬錢的主要手法,就是損公肥私。
2000年10月,劉禮寧組建廣西豐潤貿易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豐潤公司),自任法定代表人,豐潤公司取代廣西糧油的所有業務,同時以改制名義置換了員工的國企身份。
豐潤公司初始登記時的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其中,廣西糧油出資890.5萬元,占比89.05%;廣西北流罐頭廠出資60萬元,占比6%;劉禮寧妻子左平及廣西糧油原管理人員共19人出資49.5萬元,占比4.95%。
新成立的豐潤公司,完全替代了廣西糧油。熟悉的業務,熟練的員工,一切駕輕就熟,辦公樓房、桌椅板凳都可無償使用,只是不承擔任何債務,銀行的巨額貸款也打了水漂。
2001年,廣西糧油將16.73%的股份轉讓給豐潤公司職工持股會,股比降為72.32%;2002年,豐潤公司將注冊資本增加到1638.22萬元,新增資本為豐潤公司職工持股會投入,廣西糧油的股比被稀釋為44.145%;2003年,個人投資再次加大,廣西糧油的股份僅剩下43.086%。
2004年11月,劉禮寧通過一場自己告自己的官司,把廣西糧油在豐潤公司的43.086%股份作價940萬元,抵給了自己名下的“夢之島購物中心”持有。至此,豐潤公司的國有成份消失殆盡。
翌年8月,在劉禮寧主持下,夢之島購物中心將持有的43.086%股份以低價723.2萬元轉讓給豐潤公司兩位高管。有內部人稱這兩位高管是幫劉禮寧代持股份。
據記者調查,不僅僅是豐潤公司,屯里豬場、北海糧油公司和北海水產公司等廣西糧油下屬企業,也被劉禮寧諸如此類的操作手法,以少量注冊資本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完全或部分占有老國企的業務、場地等資源。
最近,記者就“劉禮寧現象”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紀委采訪,紀檢監察一室主任零海康接待了記者。“我們一直密切關注劉禮寧的問題,正在做調查,有些情況已基本清楚。”零主任告訴記者,自治區政府此前組成了一個工作組調查,還沒有結果,紀委不便介入太深,他們正在等待領導的安排。
(摘自《法治周末》 本文作者:劉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