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世界人口自馬爾薩斯的“人口悲觀論”出現以來,特別是“二戰”以后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時期,“人口悲觀論”甚囂塵上,世界一直被聳人聽聞的預言——“人口災難即將到來”所困擾。
人口災難“狼來了”喊了200年,狼真的來了,不過來的不是“大灰狼”(人口爆炸),而是“白眼狼”(人口減少)。
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生育情況發生了質的變化。根據聯合國的資料,發達國家平均生育率在70年代中期低于世紀更替水平,2005~2010年只有1.66。如果穩定在目前的生育率水平上,那么日本、歐洲人口將分別從2010年的1.27億、7.4億減少到2100年的0.57億、4.8億。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也從60年代后期的6.0左右下降到2005~2010年的2.6。
是什么原因導致全球生育率的下降?
1.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關系錯位。從個人到政府都強調物質再生產,而忽略人口再生產。
2.養老社會化。養孩子的投入與個人收益脫鉤。“造物”有報酬,“造人”無回報。“造人”的巨額投入主要是由家庭出,產出卻主要在社會。從經濟上,家庭養兒是虧本的。孩子是國家的財富,但卻是個人的高消費。
3.養孩子成本增高。美國農業部2010年的研究表明,養小孩到18歲,平均需要花費22.6920萬美元,剛好相當于美國的中位房價22.18萬美元。孩子越多,邊際成本越低,養第2個孩子的成本是第1個孩子的60%,養第3個孩子的成本只是第1個孩子的27%,但3個孩子對社會的回報卻是一個孩子的3倍。中國只允許生1個孩子,不像其他國家那樣通過多生孩子而降低邊際成本,養孩子的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生育的回報率卻是全世界最低的。由于只有1個孩子,中國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只養到高中畢業,還得承擔大學教育、買房、結婚、等費用。可以說,中國以3個孩子的成本只為將來培養了1個勞動力。
4.避孕率增加。在避孕套、避孕帽和子宮頸帽等發明之后,19世紀西方國家生育率就快速下降;20世紀60年代初口服避孕藥和宮內避孕環研制成功后,更是推動了全球生育率的下降。
5.結婚率降低,單身、“丁克”人群增加。比如2003年日本有54%的25歲以上女性、43%的30歲出頭的男性未婚,比1980年多了1倍。預測到2020年,30%的日本家庭將是單身家庭,而首都東京地區的單身家庭比例將超過40%。
6.離婚率升高。傳統的婚姻模式是“經濟合作社”和“生育共同體”。但是現在經濟社會化,“經濟合作社”被打破,離婚率增高,也導致“生育共同體”的崩潰。生育時間是有限的,離婚率高一方面浪費生育時間(家庭內戰耗費時間,重新戀愛結婚也需要時間),又使女性沒有安全感,不敢生孩子;另一方面使得撫養成本(物質、感情、精力成本)增高。歐美國家的離婚率長期居高不下,韓國等東亞國家后來居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離婚率持續增加,1978年僅有28.5萬對夫妻離婚,而2011年共有211萬對夫妻離婚。
7.就業和生活壓力大。在農業社會,生活節奏慢,與自然環境打交道,能夠預測未來幾十年的生活。物質上雖然貧窮,但心理上比較安全,自殺率低。現在打交道的是人和社會,“就業替代”頻繁,就像緊抓扶手站在快速行駛的敞篷車上,對車開往何處茫然無知,提心吊膽防止掉下去,心理安全感下降,自殺率高,更何況生兒育女了。1950年以來,全球自殺率在不斷提高。日本、韓國、俄羅斯、東歐的自殺率非常高,生育率也是非常低。而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自殺率較低,生育率也較高。古代游牧民族由于身體四處飄蕩,人口很難增加;現在城市人口心理在游蕩,不敢生孩子。
8.婦女教育水平和勞動參與率提高。教育時間的延長不但降低了婦女的生育意愿,也使得女性育嬰期大為縮短。就業壓力大,使得夫妻雙方都得工作才能保證家庭的經濟安全。婦女就業率上升,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沒時間和精力養育孩子,也擔心生孩子會造成物質、工作(升職)機會、技能上的損失。
9.婚齡、育齡延遲,性生活減少。日本1953年出生的女性中,到30歲時有18%沒有孩子;1973年出生者,到30歲時候有51%沒有生育。而20歲出頭是婦女黃金生育年齡,生育質量和生育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高而下降。很多婦女陷入了“有生育能力時沒有生育條件,有生育條件時沒有了生育能力”的矛盾中。古代50歲婦女還“必與五日之御”;現在由于電視、電腦等娛樂活動,有很多30多歲的夫婦就已疏于敦倫(房事)之道了。
10.不孕不育比例劇增。根據醫學統計,近30年來,中國的不孕不育發生率從上世紀70年代的1%~3%,快速上升到1/8(育齡夫婦不孕不育),接近發達國家的15%~20%的水平。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不孕不育將成為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
生活水平的提高、性混亂導致生殖器感染、工業化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的改變、精神壓力增大、不健康的食物等均是不孕不育的原因。
性病導致男女生殖器的炎癥、堵塞而造成不孕。性伙伴多,混雜的精液常易致敏,在女性體內產生抗精子抗體,增加不孕的風險。
與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并且精子的活力也在降低。美國的一位化學教授甚至預言,到2040年,美國將有一半的男人沒有生育能力。鐘南山院士擔心50年后人的生育能力就喪失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精子減少呢?陰囊溫度低于體溫2℃~3℃左右是確保精子發生的必要條件。但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陰囊脂肪過多、久坐導致靜脈曲張使血流速度減慢而不能散熱,泡熱水澡、穿緊身褲、用筆記本電腦等都可以使得陰囊溫度提高,從而抑制精子產生,減少睪酮分泌。肥胖男人精液中的DNA發生斷裂的比例很高,也使得生育能力降低。
生活水平提高也降低了女性的生殖能力,肥胖癥可導致女性卵巢功能異常(如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發育不良、性機能異常及外陰、陰道炎等婦科疾患。
11.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年輕一代生理上早熟,而心理上卻晚熟。隨著經濟的發展,心理撫養能力下降。
12.以聯合國人口基金為代表的控制人口組織,耗費巨資制造“人口危機”的輿論,形成控制人口的全球思潮,資助發展中國家推行家庭計劃/計劃生育政策,對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的下降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以上這些可以稱之為控制人口發展的不為人知的“右手”——由于社會進步而帶來的對人口發展的抑制。可見現代控制人口的“右手”雖然比古代的“左手”要溫柔,但更加有效。現代經濟制度、教育模式等存在致命的缺陷,使得人口和社會難以持續發展。
(摘自中國發展出版社《大國空巢》 作者:易富賢)